艺术史
-
形象及其隐喻李健 著本书追踪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不同阶段z具代表性的视觉形象符号,重点剖析了英雄形象所隐含的宏大叙事及其形象符号运行机制;消费偶像所代表的“眼球经济”产业形态及其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凡人形象所表征的当代中国人主体身份建构和社会转型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该书从社会变迁的文化社会学视角,提炼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发展的“大时代”“小时代”和“微时代”三个阶段,并以形象类型学方法,创新性地分析其典型的形象谱系和话语构成,由此揭示出两个重要转变的文化逻辑:当代文化从理想主义向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转变;形象塑造从精神化的英雄向物质化的成功人士,再向符号化的消费偶像的转变。
-
视觉转向中的文化研究周宪 著本书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重大理论问题,采用跨学科方法,将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史、传播学等不同学科方法加以整合,并以中国当代视觉文化主要层面为依据,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概念,建构了一个研究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理论构架。既有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又有本土化的问题意识。
-
景观与想象童强 著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中,将“景观”与“想象”两种文化现象并置在一起考察。传统社会视觉形象的创新与展示尚未发达,文学精英通过古典诗歌的创作,引导欣赏者进入视觉化的想象境界。诗歌提升人们的想象力。现代城市景观则为人们打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它既是真实生活的场景,又是现代性体验与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的个人想象进入到景观的集体性陶醉之中。
-
中国人的音乐田青 著这是一本讲中国传统音乐的、具有艺术普及功能的书,也是一本通过中华传统音乐来讲“中国”和中国人的书;是以中国传统音乐、各地民歌为脉,饱含深情讲述的“中国故事”。 ※中国音乐究竟好在哪儿、美在哪儿?如何代表中国? ※如何感受各民族民歌的魅力?新音乐的力量在哪里体现? ※我们中国人有没有自己欣赏音乐的逻辑? 在这本书中,作者讲了三个部分:中国传统器乐与乐器、民歌与民族声乐、新音乐,带领读者聆听古筝、古琴、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的“金声玉振”,走进南音、佛乐、道乐的神秘世界;领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独特魅力;体会“长亭外,古道边”“风在吼!马在叫!”“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时代精神。从音乐层面、地缘及历史层面、人文层面,讲述了蕴藏在音乐里的民族情感。 中国音乐之独特,在于其蕴含着一种人文精神。中国的传统音乐之美,能触及心底柔软的一块,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精粹。作者认为,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面对西方音乐的强势冲击,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和美美与共的态度,创造属于中国人新时代的新音乐。
-
战火中的审美向度黄剑武 著《战火中的审美向度:抗战时期重庆美术研究》试图以美学、美术学、历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在社会学的视野下探索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活动规律,创作内容和形式的审美关系,艺术的和现实的审美关系,等。在横向撰写中,从审美的三个主体即画家、美术作品和传播影响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在纵向撰写上,对此阶段作品的创作动机、教学思想、美学特征、审美讨论、形式语言和战斗功能观等审美涉及的各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采用纵横交叉的写作方式,以抗战时期西方美术的状况和西方评价为参照,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立体呈现重庆美术在战火中的审美向度。
-
这就是康定斯基[英] 安娜贝尔·霍华德 著,[英] 亚当·辛普森 绘,刘慧宁 译瓦西里·康定斯基是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他有着沉着的外表和细腻的心思,这种细腻中蕴含着强大却又矛盾的控制力和创作力,这一切不仅塑造了他这个人,也塑造了现代以来的几幅杰作。他的作品中的高纯度的色彩、简洁的线条,冲破了具体物象的束缚,以鲜明而清晰的方式,直击观者的内心。 《这就是康定斯基》通过精致的插图和简练的文字讲述了康定斯基的生平和艺术,围绕他创作生涯的多个关键转折点,以插画来展现那些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以及他的各种奇思异想,并配合他的作品,为读者解读他的艺术魅力。
-
中国艺术史[英] 迈克尔·苏立文 著,徐坚 译从远古到21世纪,《中国艺术史(全新修订版)》以时间为线索,厘清中国艺术发展脉络,以通晓流畅的语言剖析器物、绘画、书法、建筑等门类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特点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与此同时,苏立文不仅将艺术作品放置于广阔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中讨论,而且强调艺术自主性,倡导回归艺术自身来理解艺术史的演变。
-
知识生成的图像史 尹吉男尹吉男 著传统美术史的概念需要不断更新,作品的概念可能也要不断改变,甚至放大。我有一种感觉,以后的学者可能只关注研究的问题是不是学术上的进展,而不太关注门类,即到底是社会学、哲学史、文学史,还是美术史。 我的目标是促进整个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这些事情很迫切。如果接下来我们着重研究中国和外部互动中的那些中间环节,以后的学术模式可能会发生改变,不再是西方人提问题中国人回答,而是中国学者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并引发全球的学者回答。到那时候,中国学术的生产时期就真正到来了。 ——尹吉男 清理习见,改变思考古代图像史的方法。 《知识生成的图像史》汇集了尹吉男关于顾恺之、董源、谢环及《杏园雅集图》等美术史上重要画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以及此前积累的多篇中国书画鉴定学研读札记,几乎每篇都引起相当的反响,并形成了某种写作范式。作者追问明清鉴定家的晋唐画概念、关于风格的类型标尺等问题,从图像的视角观照历史,引领艺术理论和文化研究的新趋势。在中国绘画传统的风格研究与主题研究之外,讨论了图像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并由此带出了他对中国古代图像史的总体思考,即要“超越审美”“超越真伪”,尊重“物”的独特性,并且努力思考“物”的意义,别具方法论创见。
-
成器之道 史前至宋的陶瓷造型艺术范勃 著本书从艺术史的角度对史前至秦汉、隋唐、两宋这几个时期中国陶瓷的器形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其演变的动因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究, 将中国陶瓷放置在与不同材质和文化相持相让的适应过程中加以动态的描述。书中以大量的案例,解释了陶瓷始而模仿金属器(包括商周青铜器、隋唐金银器)和外来文化,进而融合金属器的器形和纹饰(包括外来文化带来的艺术元素和工艺),终而在造型、纹饰、釉色各方面均创造出以宋代五大名瓷为代表的登峰造极的杰作的完整过程。本书不仅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陶瓷史,也为激发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力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
辉煌的艺术〔意〕恩里科·阿斯卡洛内等 著,周婷 译本书为“辉煌的艺术”系列丛书中的一册,利用翔实的语言和相关艺术品图片向读者展示了西方古欧洲和地中海时期那段光辉而灿烂的艺术历程。中间穿插有佳作赏析、人物简介以及技术与材料等板块,让读者对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家或艺术品有更深入的了解。本书针对古欧洲和地中海时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历程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究,且本书弥补了这个历史时期同类型图书的市场空白,引发读者深入探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