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
美术史十议巫鸿 著本书为三联书店第十届战略联席会定制版。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美术史作为人文科学的一支新军,也得以在人类最近的历史时期中萌芽并成熟。但是,在著名美术史学者巫鸿的眼光中,这一广受尊重、日显重要的学科本身仍然是一个年轻的问题,其相关讨论还远远没有充分展开。《美术史十议》所收的是巫鸿为《读书》杂志“美术纵横”专栏所撰写的十篇文章。这个专栏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成为一个“纵横驰骋,惟意所之”的领域。每篇短文的主题或古或今,或近或远,或宏观或微观,从多种视角引出对美术史的反思和想象。
-
博物馆艺术拾珍梁进 著梁进教授以自己多年游历世界各地博物馆的经历为基础,从数学的角度来解读艺术品,分享门外汉了解艺术、走进艺术的经验,提供易掌握的艺术入门方法。《收敛篇》以展馆定位为原则,介绍综合性博物馆和时代性博物馆。通过展馆介绍、藏品解读以及分享感悟等,为读者介绍10家世界范围内知名博物馆精华藏品,解释经典艺术品为何经久不衰,提供看世界、看艺术、看科学的新视角。
-
博物馆艺术拾珍梁进 著梁进教授以自己多年游历世界各地博物馆的经历为基础,从数学的角度来解读艺术品,分享门外汉了解艺术、走进艺术的经验,提供易掌握的艺术入门方法。《发散篇》以展馆定位为原则,介绍地域性博物馆和专题性博物馆。通过展馆介绍、藏品解读以及分享感悟等,为读者介绍20家世界范围内知名博物馆精华藏品,解释经典艺术品为何经久不衰,提供看世界、看艺术、看科学的新视角。
-
中国诗歌史陈才智 著诗是中国文学的主流,中国文学长河一向以诗歌为正脉。不学诗,无以言。同诗歌的悠久传统相比,小说、戏剧是迟开的花朵,很晚才汇人中国文学的长河。广义上的诗歌包括诗、词、曲。诗(狭义上的)是指以齐言为主要句式的韵文,包括《诗经》、楚辞、乐府、五七言(还有六言、九言、杂言)古体及近体(包括律诗和绝句)等;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是一种配合音乐用以歌唱的诗体,以长短句为主要体式,依词牌或曲调填写文,又称“长短句”或“诗馀”,始于唐,盛于宋;曲则指元明清散曲和剧曲,主要指可清唱的部分,包括小令、套数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一方面限于篇幅,另一方面,词曲早已独立且成熟,有关研究亦别为科目,因此,为区分于韵文史,《中国诗歌史(套装上下册)》集中叙述用汉语书写的狭义上的诗。叙述诗史,可以选择多种角度,如题材、体裁、时段或地域等。《中国诗歌史(套装上下册)》主要从流派角度人手,叙述汉语诗歌发生、发展和衍变的历史脉络,始于先秦,迄于当代。流派,是诗歌研究的重要一环,是语言、修辞、意象、意境、风格之上更高的研究层次。一般而言,流派只是被视为诗歌、艺术或学术等方面的派别。其实,流与派应该分而论之。“流”偏重历时性,研究对象是诗人对前代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后世诗歌风气的影响,借以定位其**性和艺术成就,为解释和批评提供合适的尺度;“派”偏重共时性,研究对象是同一时段形成的诗歌群体、集团、潮流、派别或范式,有助于理解种种诗歌现象,加深对诗歌历史演进的认知。横看成“派”侧成“流”,纵横交错的“流”与“派”,是建构中国诗歌史大厦的基本栋梁。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流派研究近年来已取得丰硕成果。程千帆(1913-2000)曾提出“唐宋诗歌流派研究”的课题,被列入国家及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此后,流派视角的运用不断成熟和扩大,曾有两套名为“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的丛书面世。学界对山水田园诗派、韩孟诗派、江西诗派、江湖诗派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边塞诗派、吴中诗派、姚贾诗派、睦州诗派、李贺诗派、皮陆诗派也相继进入研究视野。《中国诗歌史(套装上下册)》旨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勾勒自先秦以迄当代诗歌千流万派的发展脉络。
-
中国戏剧文学史程芸,方志平,胡非玄 著文学类型的划分向来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话题,不同的观测角度导致不同类型的生成,这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灵活性。《中国戏剧文学史》的基本策略是,悬置有争议的问题、论域,直接进入戏曲和话剧这两个非常重要的戏剧形态,主要关注作为“文学类型史”之一种的戏曲文学史和话剧史,尤其重视对宋元以来我国戏剧文学类型的归类以及对有代表性文本的具体分析,以此为基础来系统梳理、探讨我国戏剧文学自宋元以来直至20世纪末期的主要特点、规律和成就。
-
中国影视文学史张金尧,卞芸璐 等 著纵观中国文艺发展史可以发现,一个时代,因其所具有的独特的时代条件,往往会产生出彪领那个时代又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主要文艺形式。元人孔齐在《至正直记》中记虞集言论云:“尝论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绝艺足称于后世者。汉之文章,唐之律诗,宋之道学,国朝之今乐府,亦开于气数、音律之盛。”王国维亦在《宋元戏曲考·自序》中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而进入“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影像制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影视艺术凭借其受众多、覆盖面广、影响力巨大以及这门艺术本身的综合性优势,已形成独立的美学品位和史学品格,在当今社会发挥着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独特作用。论电影和电视剧的共性,那便是二者皆为以影音为文本的叙事艺术。既然为叙事艺术,其艺术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便体现在文学性上,若无文学性,影视剧艺术内涵的深刻性便无从谈起。文学、电影、电视剧都是在讲述人的故事,在叙事的矛盾、冲突、节奏以及对内容表达的结构上,都具有相似性。因此,诚如周月亮教授所说,“影视剧艺术说到底,离不开文学这根‘拐杖’”。在所有的非文学的艺术门类中,影视剧因其叙事性而离文学最近。《中国影视文学史》作为中国分类文学史的组成部分,首次尝试从文学的角度、以史学的眼光审视影视艺术,是否可行,还请方家指正。
-
移动的桃花源石守谦 著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后逐渐为韩国、日本所接受,在拥有共同理念和传统的基础上,又延展出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比如“净土”“桃花源”等理想之境,在将理念付诸笔端,加以形象描绘的过程中,都与各国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不断被再创作与辗转流传,生发出各种变种,塑造出既可相通但又面貌各异的文化意象,其间故事,颇值玩味。这种具有高度共享性的传统文化意象,正可以增进现代东亚国家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寻求一个更大的东亚文化的视野。书名“移动的桃花源”——意指10至16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在这几个世纪当中,山水画发展成为东亚文化世界中有**代表性的艺术类型。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将之视为研究中、日、韩等东亚国家之间文化互动的考察对象。
-
时空中的美术巫鸿 著,梅玫,肖铁,施杰 译本书为三联书店第十届战略联席会定制版。本书侧重考察中国美术中特有的“时空”观念,以及它在不同媒材的图像中的表现和释读。全书分为三部分——上编:时空的形象;中编:观念的再现;下编:图像的释读,所收1992—2007文章15篇,考查对象包括建筑、明器、拓片、画屏、卷轴、册页、摄影等多种形式。与常见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不同,这些论文没有局限于孤立的门类和史实,而是竭力为这些现象找到自己的传统和脉络,并赋予其宽阔的视野,使阐释更具启发性。这些文章是对《文集》提出“礼仪美术”概念的完善与补充,从而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美术的独特传统。
-
色彩与光奚传绩 著本书以25讲的短小篇幅将从原始艺术到现代艺术的西方美术史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要言不繁,体例精当,甚至因此被众多大专中职院校采用为教材。对于艺术爱好者和普通读者而言,也是很好的通俗美术欣赏简明读本。 一座无墙的美术馆,古希腊、印象派、浪漫主义……二十五间西方艺术精品陈列室,每间只展出三五名作。 一部从原始绘画到现代抽象艺术的极简西方美术史,在一位美术史家深入浅出、要言不烦地导引下,从形到色,从色到光,从光到影,都如此立体而生动。 一本曾经流传甚广的西方美术鉴赏手册的新编再版,一本可以随身携带的艺术**。 本书入选中南传媒“中小学阅读书系”高中目录。
-
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十二幅壁画刘海平 著此书的写作,源起于2014年作者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哈佛大学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的学习和实地考察,经过六年多的研究与积累完成了写作。此书分为六章20多万字,在方法上突破了风格发展史和天才论的视角,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壁画,放在真实的空间中进行研究。这十二幅壁画位于佛罗伦萨“至圣圣母领报教堂”的“誓言庭院”中,至今仍位于原地。壁画作者是从15世纪到16世纪的6位佛罗伦萨艺术家,其中安德里亚·德尔·萨托是研究和写作的重点。通过对誓言庭院十二幅壁画的研究,可以全面地了解壁画的空间与真实空间的关系;以及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如何发展变化到样式主义,从真实空间的角度重新来理解个人天才以外的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