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
艺术史是什么约翰·芬利 著西方艺术史经历了几万年的发展,诞生了无数璀璨的艺术瑰宝和无与伦比的艺术家,给人类文明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出于宗教、祭祀、使用、统治等目的创造了具有不同功能的艺术作品。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无论从生产规模还是品质上,迎来了井喷式增长。之后,西方艺术流派经历了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后,发展到今天。今天的艺术品虽然仍可能带有一部分社会功能和目的,但更多的时候是以表达个体为目的。 本书将帮你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如何看一幅画?哲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女性在这门学科的发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不同时代的作品凝聚了不同艺术家针对当时社会需求和条件所做的思考和表达,好的作品总是带着时代和作者本身独特的印记。读艺术史,也是在读人,读历史,读现在。要理解一个作品,不但要懂艺术理论,也要了解它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作者的创作目的以及象征意义。 我们虽然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和方法研究艺术史,但很多时候并不存在统一的评判标准,艺术本身才是重要的。
-
从风格到画意石守谦 著本书收录石守谦教授自1994至2007年间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论文,共分五个单元,以元明绘画为主,上溯五代,下及20世纪。作者以中国绘画史的论述架构为经,以不同研究论题为纬,探索并示范中国绘画的研究方法。自20世纪中期以来,关于中国绘画研究的方法与模式已有长足发展,其中以风格学的形式分析贡献最力,在时代风格的确立与特定风格系谱的建立方面,成果卓著,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局限。作者对此作了回顾与反思,质疑以西方狭义的“再现”(representation)标准来研究中国绘画的适当性,进而提出“画意”作为一种观看中国绘画的方式。“画意”一词原出自中国传统画史,但作者试图从艺术品与观者互动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将作品还原至创作初始的文化情境来理解其“画意”。全书以“画意”一旨贯串,于风格分析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开展新议题,一方面对传统的议题提供新视角,如以族群冲突、交融的观点解析丰富多元的元代绘画,或以区域竞争的角度观察地方画派等,其中对于“文人画”发展的重新审视与解读,更是前所未发之真知灼见。作者就不同研究个案的题材与性质,选择切入视角与适当的研究方法,同时展现了艺术史微观的深入与宏观的渊博。本书不仅可提供中国绘画爱好者一窥中国绘画精髓的管径,更为中国艺术史提供一组多元、开放而可行的研究方法,是不容错过的一部佳著。
-
大明[英] 柯律格 著,黄小峰 译本书为三联书店第十届战略联席会定制版。本书讲述的不是一部从皇帝到皇帝的历史,而是向读者引出了一些主题,这些主题提供了富有刺激性和创造性的指向,比如有关运动与静止的观念,有关娱乐、暴力和长生的观念等等,使读者可以更深入地进入明代社会。作者还通过强调这一时期中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挑战了明代中国文化孤立于世界其他文化而存在的观点。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图像和物质资料,包括他最熟悉的绘画和陶瓷,也包括武器、丝织品、服装、印刷书等等公私收藏,其中很多都是第一次面世,这些材料中甚至还包括世界上的第一块“商标”。他还广泛考察了当代资源,以对这个中国艺术与文化史上的多变时期进行说明。
-
傅山的世界白谦慎 著本书为三联书店第十届战略联席会定制版。十七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十七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关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必读的作品。
-
行到水穷处[美] 班宗华 著,白谦慎 编,刘晞仪 译班宗华(RichardBarnhart)是美国前辈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史研究学者,这本文集收录了他致力画史研究以来的20篇重要论文,主要集中于宋画,兼及元、明及中西交流与影响,既有早年之作,也有新近的文章,展现出他对中国早期绘画的鉴定问题以及欧美收藏中国绘画史的持续关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其毕生的治学思路与成果,可资国内读者借鉴。尽管作者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维度很广,但他始终对“宋代画家那不可比拟的成就抱有**的兴趣”,这也使得他成为国际艺术史学界公认的宋画研究权威。
-
解读艺术安丽哲 著巴迪欧是当今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研究范围广、研究程度深,同时,他也是其中最有争议的一位。本书关注视觉艺术,介绍和重构了巴迪欧的作品。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艺术不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艺术不是完全为哲学服务的,也不完全从属于哲学,而是其基本条件之一。虽然哲学无疑对艺术(特别是对于像创作、主体性和真理等——构成本书的核心概念)非常有用,但这并不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哲学绝对需要艺术。确实,没有艺术,哲学就不会(能)存在。究竟为什么会这样,本书中予以了探讨。尽管艺术品常常(但并不总是)在这里扮演着诠释的角色,但事实上,艺术(真正的艺术)总是出现在哲学之前,仿佛是在教导它,它可以是什么,它可能变成什么一样。巴迪欧哲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告诉我们,我们不必满足于这样—个世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开始独立思考。
-
浮世美人绘有书至美,唐丽丽 著美人是浮世绘的重要题材,本书选取了二百七十余幅图片,按照时间的先后,从美人绘的初期、中期到高潮时期、后期以及近代时期的顺序梳理了三百年浮世绘中美人形象的审美演变。 全书甄选了二十四位倾注于或涉及美人绘的画师的一百一十幅精美大图回顾和展示了不同时期画师的作品特色。从怀月堂派美人的丰腴华丽、铃木春信美人的纤细风情、矶田湖龙斋美人的温柔沉静到清长美人的细长婉约、喜多川歌麿美人的自然浪漫,再到溪斋英泉美人的妖冶不屈、镝木清方美人的散漫耽美…… 浮世美人绘就像一面真实的镜子,以精致而生动的笔触,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浮世绘画师们笔下的艳丽之相和妩媚风情,还可以透过这些美丽的皮相,初探到江户时代的人文风俗和精神底蕴,体会到东方式的暧昧迷离和审美愉悦。
-
这就是赖特伊恩·沃尔纳 著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草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崇尚自然,根植于美国建筑文化,提出了“有机建筑”的理论。他与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及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并称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他设计的流水别墅、联合神殿、罗比住宅、塔里耶森、古根海姆博物馆等如今仍被奉为经典。伊恩·沃尔纳的文字配以赖特的作品,以及迈克尔·柯卡姆精心绘制的插画,相互呼应,让读者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美国建筑师及其作品。
-
文艺复兴艺苑名人传[意] 乔治奥·瓦萨里(Giorgio Vasari) 著本书是世界上首本西方艺术史《艺苑名人传》的节选本,描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艺术与生活。由被誉为西方首位艺术史家的乔治奥·瓦萨里编著,在艺术史中,《艺苑名人传》被称为“第一本重要的书”,其中充满了关于艺术的趣闻轶事和观察。他也是在艺术史上使用“再生”概念的人,同时也是使“再生”(即以后的“文艺复兴”)这个词作为定型化的表述方式来概括文化复兴时代的人。文中从三位艺术大师迥然不同的家庭背景与个人性格到创作手法与作品,讲述了它们同样辉煌的人生与艺术。
-
雅债[英] 柯律格 著,刘宇珍,邱士华,胡隽 译文徵明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艺术家,以“明四大家”之一员留名画史。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注重形式分析,柯律格教授于本书中聚焦其作品的制作情境,例如时机与场合,尽可能地利用当时的文献(特别是诗文)与作品,参合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艺术史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自人情义务与礼物交换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徵明的生平与作品,探索其如何在各种活动场域中建构主体与自我,从而拓展了世人对这位伟大人物的理解。全书共八章,每一章皆以某种场域、某一组特定的关系类型作为参考架构,这两者不仅定义了文徵明的自我认同,同时也是他据以待人接物的出发点。第一部分的三章处理了与文徵明前半生有关的场域,包括家族、师长、同侪;第二部分是通过官场与地缘检视其社交关系,援引的材料横跨其一生;第三部分则着重处理他后半生的场域,包括顾客与弟子。最后一章检视在文徵明死后如何凝聚出一个一贯且鲜明的“伟大艺术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