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
艺术史的另一半李君棠 著,垂垂 绘《艺术史的另一半》从女艺术家的视角出发进行艺术史科普,不仅介绍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流派,还通过23位女艺术家的故事,带你一览从洞穴绘画到现代主义雕塑的艺术史。这本书也尝试回答艺术史上一个著名的蠢问题:“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如果有,是什么样的社会与个人生活的限制,使得她们在艺术史叙事中被遮蔽?
-
中国音乐考古论纲王子初 著《中国音乐考古论纲.上编.下册》可定位为中国音乐考古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专著,为该学科研究的大纲或总纲。《中国音乐考古论纲.上编.下册》对构建中国音乐考古学基本学科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研究了中国重要音乐考古的发现和发掘成果,以认识中国各历史时期社会音乐生活的真实面貌,总结得失,探索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中国音乐考古论纲.上编.下册》以音乐考古学研究成果为史料基础,系统地构建了中国音乐断代史和中国各历史时期社会音乐的主流表现形态谱系。《中国音乐考古论纲.上编.下册》可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中国历史科学的发展,提供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视角和研究方法,并可为今日社会音乐艺术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
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英] 雅希·埃尔斯纳 著本书是2017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的整理。在本书中,艺术史家埃尔斯纳重新审视了已有250年历史的艺术史学科。全书主体部分由三篇演讲构成,另附五篇论文及补充文献,演讲部分回溯了艺术史学科的发展、特质、艺术史研究的对象,及艺术史在欧洲以外其他地区的研究与发展。论文部分从不同角度切入,探讨古代晚期概念的诞生、神话与编年史、图像学、结构、李格尔的艺术意志概念等。埃尔斯纳援引了世界各地古代艺术的案例,包括中国汉代石棺文物等,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各自独立的篇目,也全面展现了埃尔斯纳对不同细分领域的思考。
-
看见敦煌谢成水著述,海滨编纂 著,海滨 编,谢成水著 口述作者以自述的方式带领我们逆时光长河而上,走进敦煌这一艺术宝库。敦煌艺术历经一千多年连绵不断的发展,特别在唐宋时期,其圆融、飞跃的状态,奠定了汉民族艺术审美体系的成熟自信、博大包容。 敦煌壁画之中,线与色交融,流光溢彩;敦煌雕塑与建筑,乃空中妙有的艺术塑造。透过它们的璀璨光芒,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中国各个朝代艺术的传承和演变的脉络。特别是散落海外的艺术明珠——敦煌藏经洞绢画,更是让我们理清了中国卷轴画、唐卡艺术发展的源头。 在有“石窟艺术奇葩”之称的莫高窟第290窟,我们更是可以看到敦煌相当精美的佛传故事连环画。那种同声同气、同频同振的心声,让我们能直接感受到远古人们对艺术、对信仰的真诚。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凭借上苍赋予的灵性觑见了艺术的神韵,将毛笔书写象形文字的情感线条用于造型艺术,那是传递物体形神的非凡超越,让我们的心灵直接与先祖神灵产生艺术对话。 看见敦煌,同时也看见了自己。
-
汉代壁画的艺术考古研究练春海 著《汉代壁画的艺术考古研究》是对汉代壁画现有研究的全面梳理与系统总结,主要包括地上壁画文献的梳理、地下壁画的类型学研究以及壁画题材的类别、壁画的制作与工艺、壁画的功能等内容,并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汉代壁画深入、系统的艺术考古学研究:从学理上界定汉代壁画概念,科学地划分汉代壁画的类型,有效地解读汉代壁画的题材与类别,以及梳理汉代壁画的制作工艺和图像处理手法在壁画绘制、观念传达方面的影响等,并对研究者相对忽略的汉代地上壁画、墓葬中的浮雕和纹饰以及壁画的修补和改动问题做了探究,*后对汉代壁画在墓葬中所具有的深层次功能做了全新的诠释。
-
辉煌的艺术〔意〕威廉·德罗·鲁索 著,张硕 译本书为“辉煌的艺术”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主要对18世纪产生于法国、遍及欧洲的洛可可艺术进行梳理和阐释。全书共分为14个部分,利用成功案例解读巴洛克的静物画,也以国家为主体描述洛可可风格从诞生到风靡,同时还提到东方艺术对洛可可这种艺术形式的影响,无形之中拉近了与中国读者的距离。
-
中外工艺美术史李江,王稳 著本书包含了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与外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内容。其中,中国部分为九个章节,外国部分为十一个章节,分别以中外工艺美术历史的发展为脉络,针对工艺设计类专业特点,本书重点阐述了每个历史时期最显著和重要的工艺类型,如石器、陶瓷、漆器、雕刻、玉器、染织、金属、家具等,也涉及部分建筑工艺及平面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较充分地阐释和分析了它们产生、发展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及其特征。本书在章节的开头部分设有课程概况及思考题,对本章内容的重难点做简要介绍。章节末尾设有小结,对本章内容做简要而有条理的总结。章节最后列出和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延伸参阅资料,便于读者拓展学习。本书精选并配置了随文插图,以便读者对照阅读,对内容获得更为全面的了解。
-
辉煌的艺术〔意〕加,布里埃·克列帕迪 著,袁钰晰 译20世纪初,欧洲大陆风云激荡,与世界其他各地一样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在艺术领域,许多与传统学院相异的先锋艺术流派也应运而生,其发展历程、艺术主张、创作特色都给20世纪烙上了鲜明的印迹。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克里姆特、毕加索、马蒂斯、莫迪利亚尼、夏加尔、康定斯基等艺术大师,以及维也纳分离派、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桥社、蓝骑士等艺术联盟团体的创作之路和风格演变,他们不仅给世人奉献了无数的艺术杰作,而且对当时的社会各界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
看见维米尔徐紫迪 著内容介绍: 本书试图从维米尔的画面出发,以实践者与研究者的角度来分析维米尔画作的艺术特色与材料技法,试图说明维米尔的油画与暗箱上的“图像”(或是照片)有着何种区别,维米尔如何有效的经营画面,使作品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普通的“风俗画”而从众多荷兰小画派画家中脱颖而出。通过探究维米尔的技法,总结基本的造型规律,解释画面中出现的诸多矛盾,从而向世人揭示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维米尔。历史永远无法还原,我们只能试图靠近。本书立足图像,选取维米尔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代表作品,举例分析,将绘画性与叙事性两个角度的分别研究糅进每张作品的分析中,兼及图像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也试图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与实验考古方法,进而还原一个真实的维米尔。 书系简介: 本丛书由艺术史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教授主编,遴选国内艺术史学界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丛书提倡直面材料与原作本身的个案研究和图像细读;鼓励与中西学术传统展开对话,辟前人未辟之境,成自己一家之言。 明日是明天的太阳;但明天太阳之所以升起,是因为今天它已经在地平线上准备好了升起。 “明日”,意味着艺术史作为一门学科,即将迎来它的辉煌时代;更意味着青年学者们思想的锋芒,必将迎来属于他们的辉煌。 书系书单: 图像与符号:艺术史和视觉文化中的符号学与反符号学(刘晋晋) 艺术与空间: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十二幅壁画(刘海平) 国家与艺术家:黄鹤楼大壁画与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蔡涛) 从官舍到草堂:14世纪云山图新观察(黄小峰) 来者是谁——13—14世纪欧洲艺术中的蒙古人形象(郑伊看) 世界的镜像:跨文化、跨地域视角下的《考卡雷利抄本》再研究(潘桑柔) 跨文化视野下的长沙窑瓷器纹饰研究(孙兵) ……
-
中国艺术中芭蕉的图像学[德] 劳悟达 著,殷凌云,毕夏 译在中国艺术中,芭蕉深深植根于江南本土文化,通过艺术,它传遍了中国,甚至远播域外。最早描绘芭蕉树是在何时,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因为大部分早期材料已泯灭不存。一块可追溯到6世纪末期葬床上的画像石,可能是现存最早的芭蕉树描绘图像之一。还有同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和佛教碑刻。唐初的自然诗,围绕芭蕉的方方面面,赋写题诗,诗作颇丰。编纂于八世纪末、九世纪初的宫廷图鉴《宣和画谱》中,有几幅画以“蕉”为题,但这些画都已失传。明代在南方文人画的背景下,芭蕉画达到了巅峰。这一发展绝非线性的。相反,多种因素促成了芭蕉母题图案的演变,层次越来越细微,丰富了其图像意义。本书每一篇章,作者都选择了体现芭蕉不同图像特征的代表性文物,通过研究,旨在赋予它新的个人意义并探索新颖的艺术表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