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戏曲史钩沉
作者:蒋星煜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7-01
ISBN:9787208094000
定价:¥6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中国戏剧艺术虽然渊源可上溯到春秋战国,但要到元代前后,也就是13世纪、14世纪前后,才产生文本比较完整、表演艺术逐渐形成体系的用南曲演唱的南戏和用北曲演唱的杂剧,因此中国戏剧史论的发展相对地说也比较晚。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钟嗣成的《录鬼簿》、夏庭芝的《青楼集》是初期的戏剧史论,理论性不强,史料还是比较丰富的;到明、清两代,王骥德的《曲律》、潘之恒的《鸾啸小品》、李渔的《闲情偶寄》这才具备戏剧理论的内容与形式。
作者简介
蒋星煜(1920-),江苏溧阳市人。历任图书馆管理员、编辑等职。主要研究明史、中国戏曲史。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戏曲研究院研究人员、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大与上海师大兼职教授。有关《西厢记》专著计七种,分别出版于北京、上海、台北与日本。此外《中国戏曲史钩沉》、《中国戏曲史探微》、《中国戏曲史索引》与《中国戏曲史拾遗》,分别出版于郑州、济南与上海。曾主编《元曲鉴赏辞典》、《明清传奇鉴赏辞典》,为《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常务编委,《六十种曲评注》顾问与《总序》执笔者,《辞海》编委、分科主编。
目录
自序
通史编
中国戏曲史上的四个高潮
中国古代的相扑与乔相扑
杂技与中国戏曲
戏曲与茶文化的互动作用
古典戏曲中关羽的艺术形象
为任德耀谈中国儿童剧补遗
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
日本的能乐、狂言的艺术特征及其同中国古典戏曲的关系
唐宋编
《唐人勾栏图》在戏剧史上的意义
唐代戏剧形式之探索——敬质《唐戏弄》作者任半塘先生
《拗相公》的历史背景
《拗相公》对王安石的诽谤
南戏、传奇的演出与“副末开场
辽代编
辽兴宗为后妃演戏而伴奏——兼谈《凄凉辽宫月》的史料依据
辽代戏剧史钩沉
元代编
“元曲四大家”说之产生与发展
“元曲四大家”及其散曲创作——评宁希元《“元曲四大家”考辨》
论“大行散乐”为“上厅行首”及其他——山西洪洞明应王庙正殿戏曲壁画题名考释
道教与元杂剧的相互影响
关汉卿自嘲为“铜豌豆
《单刀会》(双调·新水令]之台本与文本
关汉卿的关公戏
《金线池》语言研究——谈波多野太郎的《元曲疏证》
关汉卿《不伏老》“分茶”之考释——与王学奇教授商榷
《赞貂蝉》变成《斩貂蝉》
马致远《青衫泪》之结构与意境
元人杂剧的选集与全集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的流传与校注
“把都儿”考略——敬质《元曲释词》作者顾学颉、王学奇两先生
元代的散曲和剧曲的比较和研究
海盐腔与《金瓶梅》
昆曲编
黄幡绰与昆曲
谈《南词引正》中的几个问题——昆腔形成历史的新探索
昆山腔发展史的再探索
魏良辅之生平和昆腔的发展{
关于魏良辅与(《骷髅格》、《浣纱记》的几个问题
昆腔发展史索隐
调腔·本腔·昆腔
《上海昆剧志》的贡献与不足
上海在昆曲发展史上的重大影响
明代编
邱浚生平及其戏曲创作
康海《中山狼》杂剧并非为讥刺李梦阳而作——兼谈《中山狼传》小说之作者
《玉簪记》茶事、茶艺考释
汤显祖对张居正之认识及其在剧作中曲折的反映
《慕色》婉约秀美《还魂》相形见绌——关于《牡丹亭》的反思
《牡丹亭》茶文化含蕴之探索
“袅睛丝吹来闲庭院”考释——与夏写时教授商榷
汪廷讷所作传奇考辨
范文若的生平与《博山堂三种》——关于《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国戏剧史》、《明人传奇总目》对
范文若错误记载的补正
“彭天锡串戏妙天下
张岱的戏曲鉴赏与戏曲史论
《永安王宫人梨园行》考
吴炳降清后死于痢疾考
《六十种曲》的编刻与流传——黄竹三、冯俊杰主编《六十种曲评注》序
明末书林的戏曲选本
阿丑的讽喻艺术
明清两代的口技艺术
明清小说戏曲中的王翠翘故事
清代编
陈实庵、朱素臣生平钩沉
裘琏及其《四韵事》杂剧
《长生殿》与李白的《清平调》
黄之隽及其《唐堂乐府》
黄图秘及其《雷峰塔传奇》
蒋士铨和他的戏剧创作
彭元瑞与乾隆年间的戏曲活动
周书及其《鱼水缘》传奇
夏秉衡及其《秋水堂传奇》
王昙及其诗文传奇
焦循与魏长生
焦循及其《花部农谈》
从《易余篱录》探索焦循的戏曲理论
是柳筱阁还是杨小楼?——《清官十三朝演义》与戏曲史
汪笑侬编演剧目存佚考
近代、现代编
鲁迅先生与乱弹、调腔、目连戏
揭开鲁迅五看秦腔的疑案
欧阳予倩研究戏曲声腔的成就
胡适与元杂剧、明清传奇
胡适与京剧
黄芝冈及其汤显祖研究
周明泰之著述与收藏
戏曲理论家赵景深教授传略
徐筱汀对京剧之贡献
徐朔方教授与汤显祖研究
《天仙配》故事的历史地理考察
日本汉学家波多野太郎
田中谦二的师承与对晚辈的培养
附录
徐振贵《中国古代戏剧统论》序
姚品文《宁王朱权》序
冯俊杰《山西神庙剧场考》序
黄吉士《西安高腔荟萃集》序
朱恒夫《滩簧考论》序
听蒋星煜教授讲《中国戏曲史》
后记
通史编
中国戏曲史上的四个高潮
中国古代的相扑与乔相扑
杂技与中国戏曲
戏曲与茶文化的互动作用
古典戏曲中关羽的艺术形象
为任德耀谈中国儿童剧补遗
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
日本的能乐、狂言的艺术特征及其同中国古典戏曲的关系
唐宋编
《唐人勾栏图》在戏剧史上的意义
唐代戏剧形式之探索——敬质《唐戏弄》作者任半塘先生
《拗相公》的历史背景
《拗相公》对王安石的诽谤
南戏、传奇的演出与“副末开场
辽代编
辽兴宗为后妃演戏而伴奏——兼谈《凄凉辽宫月》的史料依据
辽代戏剧史钩沉
元代编
“元曲四大家”说之产生与发展
“元曲四大家”及其散曲创作——评宁希元《“元曲四大家”考辨》
论“大行散乐”为“上厅行首”及其他——山西洪洞明应王庙正殿戏曲壁画题名考释
道教与元杂剧的相互影响
关汉卿自嘲为“铜豌豆
《单刀会》(双调·新水令]之台本与文本
关汉卿的关公戏
《金线池》语言研究——谈波多野太郎的《元曲疏证》
关汉卿《不伏老》“分茶”之考释——与王学奇教授商榷
《赞貂蝉》变成《斩貂蝉》
马致远《青衫泪》之结构与意境
元人杂剧的选集与全集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的流传与校注
“把都儿”考略——敬质《元曲释词》作者顾学颉、王学奇两先生
元代的散曲和剧曲的比较和研究
海盐腔与《金瓶梅》
昆曲编
黄幡绰与昆曲
谈《南词引正》中的几个问题——昆腔形成历史的新探索
昆山腔发展史的再探索
魏良辅之生平和昆腔的发展{
关于魏良辅与(《骷髅格》、《浣纱记》的几个问题
昆腔发展史索隐
调腔·本腔·昆腔
《上海昆剧志》的贡献与不足
上海在昆曲发展史上的重大影响
明代编
邱浚生平及其戏曲创作
康海《中山狼》杂剧并非为讥刺李梦阳而作——兼谈《中山狼传》小说之作者
《玉簪记》茶事、茶艺考释
汤显祖对张居正之认识及其在剧作中曲折的反映
《慕色》婉约秀美《还魂》相形见绌——关于《牡丹亭》的反思
《牡丹亭》茶文化含蕴之探索
“袅睛丝吹来闲庭院”考释——与夏写时教授商榷
汪廷讷所作传奇考辨
范文若的生平与《博山堂三种》——关于《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国戏剧史》、《明人传奇总目》对
范文若错误记载的补正
“彭天锡串戏妙天下
张岱的戏曲鉴赏与戏曲史论
《永安王宫人梨园行》考
吴炳降清后死于痢疾考
《六十种曲》的编刻与流传——黄竹三、冯俊杰主编《六十种曲评注》序
明末书林的戏曲选本
阿丑的讽喻艺术
明清两代的口技艺术
明清小说戏曲中的王翠翘故事
清代编
陈实庵、朱素臣生平钩沉
裘琏及其《四韵事》杂剧
《长生殿》与李白的《清平调》
黄之隽及其《唐堂乐府》
黄图秘及其《雷峰塔传奇》
蒋士铨和他的戏剧创作
彭元瑞与乾隆年间的戏曲活动
周书及其《鱼水缘》传奇
夏秉衡及其《秋水堂传奇》
王昙及其诗文传奇
焦循与魏长生
焦循及其《花部农谈》
从《易余篱录》探索焦循的戏曲理论
是柳筱阁还是杨小楼?——《清官十三朝演义》与戏曲史
汪笑侬编演剧目存佚考
近代、现代编
鲁迅先生与乱弹、调腔、目连戏
揭开鲁迅五看秦腔的疑案
欧阳予倩研究戏曲声腔的成就
胡适与元杂剧、明清传奇
胡适与京剧
黄芝冈及其汤显祖研究
周明泰之著述与收藏
戏曲理论家赵景深教授传略
徐筱汀对京剧之贡献
徐朔方教授与汤显祖研究
《天仙配》故事的历史地理考察
日本汉学家波多野太郎
田中谦二的师承与对晚辈的培养
附录
徐振贵《中国古代戏剧统论》序
姚品文《宁王朱权》序
冯俊杰《山西神庙剧场考》序
黄吉士《西安高腔荟萃集》序
朱恒夫《滩簧考论》序
听蒋星煜教授讲《中国戏曲史》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