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佛性与般若(上、下)
作者:牟宗三 著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10-08-01
ISBN:9787546330297
定价:¥13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牟宗三先生(1909-1995),被认为是当代新儒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师承于熊十力先生,熊先生称之为北大哲学系“唯一可造之人”。牟先生与唐君毅先生、徐复观先生并肩而立,号称熊氏的三大弟子。 全书以佛性与般若两种观念为纲领,且以天台圆教为发挥中国佛教哲学最极致之思想。全书虽亦述及般若、涅槃及龙树菩萨诸论义理,然重点则在中国南北朝及隋唐佛教之义学思想,而尤重天台宗。
作者简介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当代新儒学的集大成者。1927 年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哲学系。1933年毕业后,曾先后在华西大学、中山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任教,以讲授逻辑学和西方哲学为主。 1949年去台湾,任教于台北师范大学、台湾东海大学,讲授逻辑、中国哲学等课程。1958年与唐君毅、徐复观、张君劢联名发表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章《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60年去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主讲中国哲学、康德哲学等。1974年退休后,专任新亚研究所教授。1976年又应台湾“教育部”客座教授之聘,讲学于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等处。1987年被香港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1995年4月病逝于台北。
目录
上册
序
第一部 纲领
第一章 《大智度论》与《大般若经》
第一节 《大般若经》之性格以及其中之法数
第二节 三智义
第三节 十八空义
第四节 实相,如,法性,实际
第五节 般若具足一切法
第二章 《中论》之观法与八不
第三章 龙树之辩破数与时
第一节 关于数目之辩破
第二节 关于时间之辩破
甲、不相应行法
乙、龙树之辩破
第四章 《大涅槃经》之佛性义
引言
第一节 《涅槃经》中关于佛性义之种种说
第二节 《涅槃经》之“三德秘密藏”
第三节 《涅槃经》之“空不空”与“不空空”
第四节 《涅槃经》之定与不定原则: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第五节 三因佛性之遍局问题
第二部 前后期唯识学以及《起信论》与华严宗
第一章 《地论》与地论师
第二章 《摄论》与摄论师
第一节 “界”字之异解
第二节 出世清净种之所依止以及其所因而生
第三节 本性住种与世亲的《佛性论》中之理性佛性
附录一 《究竟一乘宝性论》
附录二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第三章 真谛言阿摩罗识
第一节 真谛之译《决定藏论》
第二节 真谛所译之《转识论》
第三节 真谛所译之《三无性论》
第四节 真谛之《十八空论》
第四章 《摄论》与《成唯识论》
第一节 《摄论》之“义识”与其所似现的“相识”与“见识”之关系:一种七现
第二节 《辩中边颂》之本识之变现似尘、根、我、了:一种七现
第三节 《解深密经》之一“本现”与六“转现”以及《世亲唯识三十颂》之“八识现行”
第四节 赖耶体中的种子与识之不一不异
第五节 简滥与抉择
第五章 《楞伽经》与《起信论》
第一节 《楞伽经》“如来藏藏识”一词之意义
第二节 《起信论》之“一心开二门”
第六章 《起信论》与华严宗
第一节 《华严经》之大旨
第二节 真如心之“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第三节 还灭后海印三昧中之“法界缘起”
Ⅰ 缘起因门六义
Ⅱ 即、入、摄,以及一中多、多中一,一即多、多即一
Ⅲ 十玄缘起无碍法
Ⅳ 六相圆融义
Ⅴ 杜顺之法界观
第四节 “别教一乘圆教”与“同教一乘圆教”
下册
第三部 天台宗之性具圆教
第一分 圆教义理之系统的陈述
第一章 天台宗之判教
第一节 《法华经》之性格
第二节 原初之洞见
第三节 五时八教
第四节 七种二谛之差异以及其层层升进
第二章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第一节 《维摩诘经》玄义、玄疏论“无住本”
第二节 《金光明经玄义》论“无住本”
第三节 《法华经文句》论“无住本”
第四节 《摩诃止观》论“一念三千”
第三章 《十不二门指要钞》之精简
第一节 知礼之精简“一念”
第二节 色心不二门
第三节 修性不二门
第四节 因果不二门
第五节 染净不二门
第六节 智者观音玄义之言“性德善”与“性德恶”
第七节 附论荆溪《金刚砒》“无情有性”义
第四章 智者大师之“位居五品”
第一节 “安禅而化。位居五品”
第二节 《法华玄义》正解“圆教五品位”
第三节 《法华玄义》正解“圆教十信位”
第四节 《法华玄义》正解“圆教十住位”
第五节 《法华玄义》正解“圆教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诸位”
第六节 《法华玄义》明诸圆位之伏断
第七节 《法华玄义》明诸圆位之功用以及通诸教言粗妙
第八节 智者“位居五品兼通六根清净位”之的义与实义
八之一依何标准而言界内三界、界外三界?
八之二 界内之见、思、无知如何规定?
八之三 界外之见、思、无知如何规定?
八之四 界内外之无知所无之知是何种意义之知?破后所有之知是何种意义之知?
八之五 界外之见、思、无知如何能尽破而至于佛?
八之六 通论智者“位居五品兼通六根清净位”之的义与实义
第二分 天台宗之故事
第一章 法登论天台宗之宗眼兼判禅宗
第一节论天台宗之宗眼
第二节判摄禅宗
第二章 天台宗之文献
附论 关于《大乘止观法门》
第三章 天台宗之衰微与中兴
附录一 知礼:《别理随缘二十问》
附录二 知礼:《天台教与起信论融会章》
第四章 天台宗之分为山家与山外
附录一 知礼:《释(请观音疏)中消伏三用》
附录二 知礼:《对(阐义钞)辨三用一十九问》
第五章 辨后山外之净觉
一、究竟蛄蜣
二、二鸟双游:生身即尊特
三、辨净觉《三千书》之斥四明
附录 分别说与非分别说
一、《诸法无行经》之两译与《观察诸法行经》
二、《观察诸法行经》之性格
三、《诸法无行经》之性格
四、诤法与无诤法:综述诸大小乘教法不同之关节以及最后的圆教
序
第一部 纲领
第一章 《大智度论》与《大般若经》
第一节 《大般若经》之性格以及其中之法数
第二节 三智义
第三节 十八空义
第四节 实相,如,法性,实际
第五节 般若具足一切法
第二章 《中论》之观法与八不
第三章 龙树之辩破数与时
第一节 关于数目之辩破
第二节 关于时间之辩破
甲、不相应行法
乙、龙树之辩破
第四章 《大涅槃经》之佛性义
引言
第一节 《涅槃经》中关于佛性义之种种说
第二节 《涅槃经》之“三德秘密藏”
第三节 《涅槃经》之“空不空”与“不空空”
第四节 《涅槃经》之定与不定原则: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第五节 三因佛性之遍局问题
第二部 前后期唯识学以及《起信论》与华严宗
第一章 《地论》与地论师
第二章 《摄论》与摄论师
第一节 “界”字之异解
第二节 出世清净种之所依止以及其所因而生
第三节 本性住种与世亲的《佛性论》中之理性佛性
附录一 《究竟一乘宝性论》
附录二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第三章 真谛言阿摩罗识
第一节 真谛之译《决定藏论》
第二节 真谛所译之《转识论》
第三节 真谛所译之《三无性论》
第四节 真谛之《十八空论》
第四章 《摄论》与《成唯识论》
第一节 《摄论》之“义识”与其所似现的“相识”与“见识”之关系:一种七现
第二节 《辩中边颂》之本识之变现似尘、根、我、了:一种七现
第三节 《解深密经》之一“本现”与六“转现”以及《世亲唯识三十颂》之“八识现行”
第四节 赖耶体中的种子与识之不一不异
第五节 简滥与抉择
第五章 《楞伽经》与《起信论》
第一节 《楞伽经》“如来藏藏识”一词之意义
第二节 《起信论》之“一心开二门”
第六章 《起信论》与华严宗
第一节 《华严经》之大旨
第二节 真如心之“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第三节 还灭后海印三昧中之“法界缘起”
Ⅰ 缘起因门六义
Ⅱ 即、入、摄,以及一中多、多中一,一即多、多即一
Ⅲ 十玄缘起无碍法
Ⅳ 六相圆融义
Ⅴ 杜顺之法界观
第四节 “别教一乘圆教”与“同教一乘圆教”
下册
第三部 天台宗之性具圆教
第一分 圆教义理之系统的陈述
第一章 天台宗之判教
第一节 《法华经》之性格
第二节 原初之洞见
第三节 五时八教
第四节 七种二谛之差异以及其层层升进
第二章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第一节 《维摩诘经》玄义、玄疏论“无住本”
第二节 《金光明经玄义》论“无住本”
第三节 《法华经文句》论“无住本”
第四节 《摩诃止观》论“一念三千”
第三章 《十不二门指要钞》之精简
第一节 知礼之精简“一念”
第二节 色心不二门
第三节 修性不二门
第四节 因果不二门
第五节 染净不二门
第六节 智者观音玄义之言“性德善”与“性德恶”
第七节 附论荆溪《金刚砒》“无情有性”义
第四章 智者大师之“位居五品”
第一节 “安禅而化。位居五品”
第二节 《法华玄义》正解“圆教五品位”
第三节 《法华玄义》正解“圆教十信位”
第四节 《法华玄义》正解“圆教十住位”
第五节 《法华玄义》正解“圆教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诸位”
第六节 《法华玄义》明诸圆位之伏断
第七节 《法华玄义》明诸圆位之功用以及通诸教言粗妙
第八节 智者“位居五品兼通六根清净位”之的义与实义
八之一依何标准而言界内三界、界外三界?
八之二 界内之见、思、无知如何规定?
八之三 界外之见、思、无知如何规定?
八之四 界内外之无知所无之知是何种意义之知?破后所有之知是何种意义之知?
八之五 界外之见、思、无知如何能尽破而至于佛?
八之六 通论智者“位居五品兼通六根清净位”之的义与实义
第二分 天台宗之故事
第一章 法登论天台宗之宗眼兼判禅宗
第一节论天台宗之宗眼
第二节判摄禅宗
第二章 天台宗之文献
附论 关于《大乘止观法门》
第三章 天台宗之衰微与中兴
附录一 知礼:《别理随缘二十问》
附录二 知礼:《天台教与起信论融会章》
第四章 天台宗之分为山家与山外
附录一 知礼:《释(请观音疏)中消伏三用》
附录二 知礼:《对(阐义钞)辨三用一十九问》
第五章 辨后山外之净觉
一、究竟蛄蜣
二、二鸟双游:生身即尊特
三、辨净觉《三千书》之斥四明
附录 分别说与非分别说
一、《诸法无行经》之两译与《观察诸法行经》
二、《观察诸法行经》之性格
三、《诸法无行经》之性格
四、诤法与无诤法:综述诸大小乘教法不同之关节以及最后的圆教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