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西兰卡普的传人:土家织锦大师和传承人口述史
作者:王文章 主编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5-01
ISBN:9787511700322
定价:¥3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然衍变发展中呈现的形态是丰富多样的,这决定了我们采取的保护方式也应是多样的。但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应当是一种恰当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这些技艺的持有者将自己本身的技艺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的手段,既可以因此而获得劳动的报酬,也可以因此而使技艺传承,并在自己的作品与使用者的对应中,使技艺的继承与创新具有激发创造智慧的基础。这套“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记录了这些传承人技艺传承的历程,他们的技艺如何精湛,以及他们对技艺的思考;展现了他们如何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使这些不同的技艺在传统的浸润中也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并得到人们的喜爱,而他们也因此具有了持续传承的经济基础。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和人口被纳入到世界变化的总体格局之中。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的。而保护各个民族具有独特创造个性和蓬勃生命活力的民间艺术,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形态不成为博物馆化和标本式存在表象,而永具生生不息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作者简介
王文章,男,1951年3月生,山东寿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化部副部长,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曾发表60余万字艺术理论、评论文章,主编《中国学者眼中的科学与人文》、《京剧大师程砚秋》、《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等。曾获全国文化新闻一等奖,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金萱,女,汉族,1982年生于湖北武汉。2001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广告系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获双学士学位。2005年至2008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专业方向是中国民族民间美术保护工程,获得硕士学位。就读期间参与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工作,在《中国美术馆》上发表《西塞神舟会》一文,并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物“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之一《西兰卡普的传人》卷撰稿人。此外参与编写了《民间工艺美术》(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翻译了《金忠敏油画集》(英文版)一书。
目录
总序
口述人叶水云简介
叶水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吉首大学客座教授,1979-1987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学习土家织锦技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湖南十大艺术门类杰出传承人,代表作“宴乐狩猎水陆攻战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第一章 龙山——土家织锦的主要传承地
土家织锦,是一种极古老珍奇的民间工艺织锦,土家语称“西兰卡普”。“西兰”即铺盖,“卡普”是花,汉语叫“土花铺盖”。土家织锦具有古老的原始性、特殊的民族性、浓郁的草根性(平民性)、濒危的稀世性和绝妙的美学特性。它是土家族艺术的瑰宝,亦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急需保护的属于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美源于大山——张登赤的话
土家织锦今与昔——田大年访谈录
田明眼中的土家织锦
第二章 叶玉翠——苦难造就的一代大师
她活了84岁,却有75个春秋与土家织锦为伴。在尺幅经纬中,编织着少女的梦想、少妇的血泪、中年的坚韧、壮年的成熟和老年的雄心。在她老屋门前的石板上,叶玉翠用树枝烧成的碳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勾画着织锦纹样: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一遍又一遍,直到变成她记忆中美丽的图案
我与土家织锦——汪为义采访叶玉翠纪实
玉翠大姐与我谈土家织锦
我所知道的姑姑
怀念大师——张光准、吴亮的回忆
第三章 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
我12岁就开始跟我姑婆学织锦,那个时候一边读书一边看我姑婆织点东西。织花是个手工活,硬是要一点点地织,花才织得出来。织花第一要心细、专心,第二要有“坐劲”。真正从事织花的人,一天都要织8个小时以上。
初访叶水云
再访叶水云
第四章 捞车河畔三织女
龙山县两大土家织锦自然村落与传承体系,一是叶家寨,二是捞车河。叶家寨的织女大多离乡背井去了外地安营扎寨,开办织锦坊。唯有捞车河以刘代娥、刘代英为首的织女们还坚守在家乡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不忍离去
刘代娥访谈录
刘代英访谈录
刘代玉访谈录
第五章 土家织锦如是说
如果叶玉翠出不来,100多种传统纹样会深埋民间,退出历史舞台。不少人强调土家织锦姓“土”的问题,争议不少,但又不得不承认,没有创新开发,老纹样都会看不见了
汪为义:我是力主创新、新老相携的
田明:我所知道的土家织锦
罗彬:没有绝对不变的价值观念
田大年:创新是土家织锦的出路
附录 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在捞车河流域,随处可见有民间家庭在织造土家织锦,年纪最大的有梁家寨89岁的梁财富,叶家寨84岁的王云翠、黎世英等数位老人。她们都是叶玉翠大师的同代人,至今还织锦不辍从她们身上,我看到了土家织锦的前途
龙山织锦生态
追忆张光准
对土家织女叶英等人的采访
后记
口述人叶水云简介
叶水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吉首大学客座教授,1979-1987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学习土家织锦技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湖南十大艺术门类杰出传承人,代表作“宴乐狩猎水陆攻战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第一章 龙山——土家织锦的主要传承地
土家织锦,是一种极古老珍奇的民间工艺织锦,土家语称“西兰卡普”。“西兰”即铺盖,“卡普”是花,汉语叫“土花铺盖”。土家织锦具有古老的原始性、特殊的民族性、浓郁的草根性(平民性)、濒危的稀世性和绝妙的美学特性。它是土家族艺术的瑰宝,亦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急需保护的属于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美源于大山——张登赤的话
土家织锦今与昔——田大年访谈录
田明眼中的土家织锦
第二章 叶玉翠——苦难造就的一代大师
她活了84岁,却有75个春秋与土家织锦为伴。在尺幅经纬中,编织着少女的梦想、少妇的血泪、中年的坚韧、壮年的成熟和老年的雄心。在她老屋门前的石板上,叶玉翠用树枝烧成的碳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勾画着织锦纹样: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一遍又一遍,直到变成她记忆中美丽的图案
我与土家织锦——汪为义采访叶玉翠纪实
玉翠大姐与我谈土家织锦
我所知道的姑姑
怀念大师——张光准、吴亮的回忆
第三章 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
我12岁就开始跟我姑婆学织锦,那个时候一边读书一边看我姑婆织点东西。织花是个手工活,硬是要一点点地织,花才织得出来。织花第一要心细、专心,第二要有“坐劲”。真正从事织花的人,一天都要织8个小时以上。
初访叶水云
再访叶水云
第四章 捞车河畔三织女
龙山县两大土家织锦自然村落与传承体系,一是叶家寨,二是捞车河。叶家寨的织女大多离乡背井去了外地安营扎寨,开办织锦坊。唯有捞车河以刘代娥、刘代英为首的织女们还坚守在家乡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不忍离去
刘代娥访谈录
刘代英访谈录
刘代玉访谈录
第五章 土家织锦如是说
如果叶玉翠出不来,100多种传统纹样会深埋民间,退出历史舞台。不少人强调土家织锦姓“土”的问题,争议不少,但又不得不承认,没有创新开发,老纹样都会看不见了
汪为义:我是力主创新、新老相携的
田明:我所知道的土家织锦
罗彬:没有绝对不变的价值观念
田大年:创新是土家织锦的出路
附录 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在捞车河流域,随处可见有民间家庭在织造土家织锦,年纪最大的有梁家寨89岁的梁财富,叶家寨84岁的王云翠、黎世英等数位老人。她们都是叶玉翠大师的同代人,至今还织锦不辍从她们身上,我看到了土家织锦的前途
龙山织锦生态
追忆张光准
对土家织女叶英等人的采访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