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从道德语言到道德思考:R·M·黑尔的道德哲学研究
作者:郭立东 著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2-01
ISBN:9787561447468
定价:¥2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四川大学(以下简称川大)是中国近代创办的最早一批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一个。近十余年来,又经两次“强强合并”,成为学科覆盖面较广、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一百多年来,川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在学校日益壮大的过程中,从国学研究起步,接受现代科学的洗礼,不同的学术流派融合互动,共同成长,形成了今日既立足于中国传统,又积极面向世界的学术特征。
作者简介
郭立东,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四川大学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哲学和道德哲学。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道德哲学与语言哲学
第一节 道德哲学的任务与方法
第二节 语言分析的性质
第三节 逻辑与语言
第四节 语内力量与意义
第二章 20世纪前半期的元伦理学
第一节 摩尔对自然主义谬误的批判
第二节 逻辑经验主义
第三节 斯蒂文森的情感主义
第四节 斯蒂文森的伦理学方法
第五节 黑尔的修正与批判
第三章 祈使句的逻辑
第一节 对言语行为的剖析
第二节 祈使语气与陈述语气
第三节 祈使句的推论规则
第四节 单一口吻与多重口吻
第五节 假言祈使句
第四章 道德语言的规定性
第一节 对自然主义谬误的解释
第二节 价值词的意义与应用标准
第三节 评价与规定
第四节 价值词的人工分析
第五节 道德软弱
第五章 与描述主义的争论
第一节 菲利帕·福特的新自然主义
第二节 吉奇与麦金太尔
第三节 塞尔的“是一应当”推导
第四节 描述主义与相对主义
第六章 道德语言的可普遍化性
第一节 可普遍化性与描述意义
第二节 对可普遍化性的阐释
第三节 可普遍化性命题的性质
第四节 普遍性与一般性
第五节 想象成为他人
第六节 普遍性与非现实性
第七章 道德推理的方法
第一节 非线性推理模式
第二节 黄金规则论证
第三节 条件映射原理
第四节 规定与偏好的权衡
第八章 对功利主义的证明
第一节 古典功利主义
第二节 黑尔的证明
第三节 道德思考的两个层次
第四节 理想与狂热主义
第九章 功利主义与正义
第一节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
第二节 黑尔对罗尔斯的反驳
第三节 功利主义论证中的等概率假设
第四节 等概率模式的错误
第五节 对最大最小原则的论证
第十章 若干综合评论
第一节 对道德的定义
第二节 为什么要有道德
第三节 黑尔陷入了自然主义吗
第四节 与康德的比较
第五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道德哲学与语言哲学
第一节 道德哲学的任务与方法
第二节 语言分析的性质
第三节 逻辑与语言
第四节 语内力量与意义
第二章 20世纪前半期的元伦理学
第一节 摩尔对自然主义谬误的批判
第二节 逻辑经验主义
第三节 斯蒂文森的情感主义
第四节 斯蒂文森的伦理学方法
第五节 黑尔的修正与批判
第三章 祈使句的逻辑
第一节 对言语行为的剖析
第二节 祈使语气与陈述语气
第三节 祈使句的推论规则
第四节 单一口吻与多重口吻
第五节 假言祈使句
第四章 道德语言的规定性
第一节 对自然主义谬误的解释
第二节 价值词的意义与应用标准
第三节 评价与规定
第四节 价值词的人工分析
第五节 道德软弱
第五章 与描述主义的争论
第一节 菲利帕·福特的新自然主义
第二节 吉奇与麦金太尔
第三节 塞尔的“是一应当”推导
第四节 描述主义与相对主义
第六章 道德语言的可普遍化性
第一节 可普遍化性与描述意义
第二节 对可普遍化性的阐释
第三节 可普遍化性命题的性质
第四节 普遍性与一般性
第五节 想象成为他人
第六节 普遍性与非现实性
第七章 道德推理的方法
第一节 非线性推理模式
第二节 黄金规则论证
第三节 条件映射原理
第四节 规定与偏好的权衡
第八章 对功利主义的证明
第一节 古典功利主义
第二节 黑尔的证明
第三节 道德思考的两个层次
第四节 理想与狂热主义
第九章 功利主义与正义
第一节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
第二节 黑尔对罗尔斯的反驳
第三节 功利主义论证中的等概率假设
第四节 等概率模式的错误
第五节 对最大最小原则的论证
第十章 若干综合评论
第一节 对道德的定义
第二节 为什么要有道德
第三节 黑尔陷入了自然主义吗
第四节 与康德的比较
第五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