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
作者:(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 主编,刘悦笛,许中云 译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1-01
ISBN:9787220080401
定价:¥2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斯洛文尼亚科学及艺术研究院科研中心哲学所学术所长,卢布尔雅那大学美学教授,普力摩斯卡大学人文学院文化研究系主任。他曾是斯洛文尼亚美学学会的首任会长(1984—1999),国际美学协会会长(1998—2001)。他的著作包括《美学、艺术与意识形态》(1983)、《美学与认识论》(1984)、《意识形态与现代主义艺术》(1988和1991)、《20世纪80年代的斯洛文尼亚文化艺术》(合著,1991)、《美学与批评理论》(1995)、《图像时代》(1996和2002)、《后现代主义与后社会主义状态》2003)、《爱在最后一瞥:前卫、美学与艺术终结》(2004)。
作者简介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斯洛文尼亚科学及艺术研究院科研中心哲学所学术所长,卢布尔雅那大学美学教授,普力摩斯卡大学人文学院文化研究系主任。他曾是斯洛文尼亚美学学会的首任会长(1984-1999),国际美学协会会长(1998-2001)。他的著作包括《美学、艺术与意识形态》(1983)、《美学与认识论》(1984)、《意识形态与现代主义艺术》(1988和1991)、《20世纪80年代的斯洛文尼亚文化艺术》(合著,1991)、《美学与批评理论》(1995)、《图像时代》(1996和2002)、《后现代主义与后社会主义状态》2003)、《爱在最后一瞥:前卫、美学与艺术终结》(2004)。柯提斯·卡特(Curtis L.Carter),美国密尔沃基哈盖蒂艺术博物馆馆长、密尔沃基马凯特大学哲学系美学教授。2001至2004年担任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1995年至今任美国美学学会财务主管。他的著述包括关于黑格尔与纳尔逊·古德曼美学、舞蹈、雕塑与公共艺术、观念艺术、文化霸权等方面的论述。近期出版的著述包括众多的展览画册以及为《舞蹈百科全书》、《美学与艺术评论》杂志、《艺术研究》、《哲学研究》、《美学年鉴》以及《第15届国际美学会议论文选》所撰写的文章。他是国际会议上活跃的发言者,最近还为哈盖蒂博物馆、哥伦比亚大学与哈佛大学策划了“让·弗特里埃作品展”。他目前的工作计划还包括在华盛顿的莱斯·阿斯平中心为政府策划的“民主社会的艺术”,该项目为美国国会培养国家艺术政策方面的人才。
目录
■译者导言 当代中国艺术:从“去中国性”到“再中国性” 刘悦笛 许中云
一、四个艺术时期: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艺术”(1978-200)
二、妖魔化的来源:从政治到市场“意识形态”
三、三种文化符号:“民俗”、“政治”和“商业”图像
四、艺术家与创作空间:立法者与阐释者,公域与私域
五、双重标准:“本根的创造性”与“意义的复合性”
六、走向“新中国性”:中国艺术并不仅仅为了中国
■全球化与美学,或作为全球化的美学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
■观念艺术:全球艺术的基础,还是艺术的终结?
柯提斯·卡特
观念艺术的一般原则
作为西方观念艺术工具的语言
观念艺术在中国
对全球观念艺术的展望■走向规范性而非文化理论:全球消费主义时代的美学保罗·克劳瑟
导言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结论
■在场与通道:当代亚洲艺术中的可能性条件
帕特里克·D.弗洛里斯
批判的话语
策展的视角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高建平
一、“美学在中国”的不同形态
二、美学的普世性与个别性之争
三、一般与特殊观念及其在对话中形成的不同美学间的张力关系
四、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思路
■从乌托邦的承诺到异托邦的不确定性,空间与场域——全球化时代审美体验的可能性
彼得·乔治
在普世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之间
博物馆、文化遗产、索还
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化
空间、场域、非场域、全球流散
■谁的全球化?爱德华·露西史密斯
■异己-自己/自己-异己:全球化与文化差异哥拉多·墨斯凯拉
■美学与全球化挑战海因茨·佩茨沃德
■“艺术界”与常识:全球化与历史的形成佐佐木健一
0.谁决定什么是艺术?
1.《布乐利盒子》与“艺术界”
2.“常识版”的艺术史
3.从常识的角度看《喷泉》及《布乐利盒子》
4.全球化与艺术史
■当今艺术具有何种美学意义?——论阿多诺《美学理论》的现实性
哈希达·布巴克特里基
■在全球化时代重新思考身份认同问题——跨文化视角沃尔夫冈·韦尔施
Ⅰ.跨文化视角的身份认同
Ⅱ.亚洲美学中民族主义观念的当前复兴
Ⅲ.日本的身份认同:跨文化是理所当然的
■作者简介
一、四个艺术时期: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艺术”(1978-200)
二、妖魔化的来源:从政治到市场“意识形态”
三、三种文化符号:“民俗”、“政治”和“商业”图像
四、艺术家与创作空间:立法者与阐释者,公域与私域
五、双重标准:“本根的创造性”与“意义的复合性”
六、走向“新中国性”:中国艺术并不仅仅为了中国
■全球化与美学,或作为全球化的美学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
■观念艺术:全球艺术的基础,还是艺术的终结?
柯提斯·卡特
观念艺术的一般原则
作为西方观念艺术工具的语言
观念艺术在中国
对全球观念艺术的展望■走向规范性而非文化理论:全球消费主义时代的美学保罗·克劳瑟
导言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结论
■在场与通道:当代亚洲艺术中的可能性条件
帕特里克·D.弗洛里斯
批判的话语
策展的视角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高建平
一、“美学在中国”的不同形态
二、美学的普世性与个别性之争
三、一般与特殊观念及其在对话中形成的不同美学间的张力关系
四、建立现代中国美学的思路
■从乌托邦的承诺到异托邦的不确定性,空间与场域——全球化时代审美体验的可能性
彼得·乔治
在普世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之间
博物馆、文化遗产、索还
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化
空间、场域、非场域、全球流散
■谁的全球化?爱德华·露西史密斯
■异己-自己/自己-异己:全球化与文化差异哥拉多·墨斯凯拉
■美学与全球化挑战海因茨·佩茨沃德
■“艺术界”与常识:全球化与历史的形成佐佐木健一
0.谁决定什么是艺术?
1.《布乐利盒子》与“艺术界”
2.“常识版”的艺术史
3.从常识的角度看《喷泉》及《布乐利盒子》
4.全球化与艺术史
■当今艺术具有何种美学意义?——论阿多诺《美学理论》的现实性
哈希达·布巴克特里基
■在全球化时代重新思考身份认同问题——跨文化视角沃尔夫冈·韦尔施
Ⅰ.跨文化视角的身份认同
Ⅱ.亚洲美学中民族主义观念的当前复兴
Ⅲ.日本的身份认同:跨文化是理所当然的
■作者简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