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关东艺林
作者:耿瑛,王传章 编著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3-01
ISBN:9787544126724
定价:¥43.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一个城市,同一个民族一样,若忘记自己的历史,忽略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就失去创新的根基,缺乏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也可以说,没有了灵魂。我们今天生活在其中的沈阳市,被史家称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悠悠两千三百年,沈阳从一个军事哨所,到现代大都市,其发展过程,充满了先祖们奋斗的血汗,卓越的智慧,不屈不挠的毅力,豪迈刚烈的精神品格……这一切,凝聚成以沈阳为代表的关东文化的独特风貌。对这种文化风貌的探究、展现和弘扬,是当代沈阳人承担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许多有志于此的有识之士。做了大量工作,撰写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书籍和文章。然而,不必讳言,工作还是初步的,还缺乏对沈阳历史文化深入探讨、全面研究和系统总结,因而也就不能适应和满足沈阳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的需要。于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这部十大卷的《沈阳历史文化丛书》应运而生了!这部大型丛书,史料丰富翔实,立意新颖精妙,抒写生动流畅。既回顾往昔,更立足当今。从历史纵深的审视中,不仅凸显出沈阳的过去和现在的雄浑博大,也预示着沈阳未来的辉煌。拨开尘封的历史烟雾,丛书为我们展现出金戈铁马的狼烟烽火,筚路蓝缕创业的艰辛,官闱权谋的变幻莫测,市井民俗的千姿百态,名胜古迹的钟灵毓秀,多种文化的融铸和传承,文化精英的高风亮节,以及胼手胝足的劳动大众为创造历史的默默奉献。沈阳的先民在同恶劣自然环境的拼搏中,在同各种邪恶势力的抗争中,在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中,逐渐形成了沈阳人的乐观开朗、豪爽英武、无所畏惧,既敢于抗争又宽容和睦的宝贵品格。丛书十卷,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把握了沈阳历史文化的血脉和走向。尽管十卷丛书的作者各异,其文风也是姚黄魏紫,各有千秋,但其中的血脉和灵魂却是一以贯之的。正因如此,丛书会给我们当代的沈阳人以启迪,以智慧,以激励,以及坚强的信心和无比的勇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世的沈阳人应会感激我们今天这份劳绩的。令人欣慰的是,丛书这项大工程,得到了沈阳市党政领导和各界人士的热情关怀和支持。特别是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对丛书编撰出版尤为重视,将此项目列为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凡此种种,都极大鼓舞了参与此项目的同志们的热情和干劲。一年多以来,辽沈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出版工作者,勾沉史料,深入研究,精心撰写。其文稿立足于严肃的辛勤的学术研究成果基础上,但又绝非书斋里的高头讲章,而是深入浅出,鲜活生动,引人入胜。当然,丛书也完全摒弃了目前流行的那种随心所欲的“戏说”历史。如今硕果问世,令人欣喜。十册装帧古朴典雅、文图并茂的图书终于摆在我们面前。我相信,凡是关心沈阳历史文化的人,不论是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市民大众,还是国内外各界人士,都会投入关注的目光,先睹为快。最后,要提到的是这部丛书的策划者和编辑者李树权和信群同志,两位是出版界成就卓著享有盛名的老编辑。他们编辑出版的书籍,很受广大读者欢迎,而且多次荣获各级奖励。他们现在虽已退休,但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借助紫气东来文化集团公司的支持,完成了这项文化工程,令人钦敬。
作者简介
耿瑛,编审。1933年生于吉林省辉南县。从小就热爱艺术,早在中学时期就编演过文艺节目。1952年开始在报刊发表小说、诗歌与曲艺作品。1953年中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文艺编辑工作。1 993年在春风文艺出版社退休后仍为省内外编书。40多年来.共发表曲艺与评论文章等近千篇,编辑各类图书500余种。代表作品有二人转《东厢记》、《画家史》、《包公吊孝》;东北大鼓《自求恩》;相声《假灶王》《与人台作J、《红楼百科》等。主要著作有《二人转写作知识》、《曲艺纵横谈》.中篇说唱《火海英雄安业民》中篇评书《小包公演义》等。所编获奖图书主要有《满族民间故事选》、《中国曲艺史》、《小将呼延庆》、《鬼二狐新传》、《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等。现为中国俗文学会理事、学术委员。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民俗学会理事。从1992年起.事受政府特殊漳贴。其人物小传收入多种文艺、出版类辞书之中。
目录
序
戏曲景观
宫廷演戏和民问戏曲
宫廷庆典演杂剧
梆子艺人闯关东
北京皮黄入沈阳
奉天落子响沈阳
优秀剧作传后世
唱响南北的“关外唐”
九岁踏入梨园门
率戏班唱响南北
容纳百川塑造舞台活关公
“南麒北马关外唐”灿然鼎立
从奉天落子到评剧“韩花筱”
戏好风正的复盛戏社
大批女演员脱颖而出
平民形象登上大舞台
落子牌亮演员走红运
进关出国亮相获成功
落子兴盛百业得进展
奉天落子与张氏家族
沈阳评剧四大名旦
走街串村的木偶皮影戏
木偶戏妙趣横生
皮影戏行当齐全
关氏皮影震辽北
康平皮影演大书
曲艺杂技
跑江湖跑出来个艺曲协会
跑江湖与拜师礼
江湖会和研究社
沈阳的杂巴地儿与茶社
艺人撂地演出难
沈阳茶馆何其多
八角鼓与太平鼓
八角鼓唤得紫气东来
太平鼓企盼岁岁平安
文采四射的清代子弟书
子弟书的兴起及流传
子弟书的作家、评论家
子弟书的出版与评论
子弟书曲目的内容
子弟书对其他曲种的影响
东北的评词和大鼓
能调动千军万马的评词
名家层出不穷的东北大鼓
唱词极通俗的西河大鼓
上色土香的二人转莲花落
黑土地蹦出蹦蹦戏
二人转别名何其多
二人转的传统曲目
近代艺人层出不穷
成熟的二人转艺术
历史悠久的莲花落
巧舌如簧的相声数来宝
说学逗唱数相声
辽沈艺人齐京津
口若悬河数来宝
十不闲和拉洋片
手脚都不闲的“十不闲”
把世界拉近的“拉洋片”
戏法杂技与摔跤
盛京五种老杂技
沈阳六个魔术团
三言两语话摔跤
兄弟民族的说唱艺术
锡伯族的曲艺“念说”
蒙古族的“乌力格尔”与“好来宝”
朝鲜族的“判捎里”与“鼓打铃”
歌舞民俗
大秧歌浪起来踩高跷艮起来
秧歌要扭得浪扭得狂
过春节要过足秧歌瘾
高跷起源故事可不少
沈阳高跷表演有讲究
独特的回民“小鼓高跷”
精彩纷呈的民间舞蹈
龙飞狮舞旱船飘
老汉灯官任逍遥
火辣辣的东北民歌
东北民歌花样多
满族民歌生活化
锡伯族民歌
口头文学的“活化石”谭振山
六岁起听“讲古”“攒“财富”
“文革”中大伙逼他“放毒”
选段“谭氏”故事“开眼”
金声不息的民间传统灯谜
清末沈阳鸿雪轩灯谜会社诞生
如今沈阳灯谜形成了自身风格
沈阳谜坛百谜供读者评头品足
后记
戏曲景观
宫廷演戏和民问戏曲
宫廷庆典演杂剧
梆子艺人闯关东
北京皮黄入沈阳
奉天落子响沈阳
优秀剧作传后世
唱响南北的“关外唐”
九岁踏入梨园门
率戏班唱响南北
容纳百川塑造舞台活关公
“南麒北马关外唐”灿然鼎立
从奉天落子到评剧“韩花筱”
戏好风正的复盛戏社
大批女演员脱颖而出
平民形象登上大舞台
落子牌亮演员走红运
进关出国亮相获成功
落子兴盛百业得进展
奉天落子与张氏家族
沈阳评剧四大名旦
走街串村的木偶皮影戏
木偶戏妙趣横生
皮影戏行当齐全
关氏皮影震辽北
康平皮影演大书
曲艺杂技
跑江湖跑出来个艺曲协会
跑江湖与拜师礼
江湖会和研究社
沈阳的杂巴地儿与茶社
艺人撂地演出难
沈阳茶馆何其多
八角鼓与太平鼓
八角鼓唤得紫气东来
太平鼓企盼岁岁平安
文采四射的清代子弟书
子弟书的兴起及流传
子弟书的作家、评论家
子弟书的出版与评论
子弟书曲目的内容
子弟书对其他曲种的影响
东北的评词和大鼓
能调动千军万马的评词
名家层出不穷的东北大鼓
唱词极通俗的西河大鼓
上色土香的二人转莲花落
黑土地蹦出蹦蹦戏
二人转别名何其多
二人转的传统曲目
近代艺人层出不穷
成熟的二人转艺术
历史悠久的莲花落
巧舌如簧的相声数来宝
说学逗唱数相声
辽沈艺人齐京津
口若悬河数来宝
十不闲和拉洋片
手脚都不闲的“十不闲”
把世界拉近的“拉洋片”
戏法杂技与摔跤
盛京五种老杂技
沈阳六个魔术团
三言两语话摔跤
兄弟民族的说唱艺术
锡伯族的曲艺“念说”
蒙古族的“乌力格尔”与“好来宝”
朝鲜族的“判捎里”与“鼓打铃”
歌舞民俗
大秧歌浪起来踩高跷艮起来
秧歌要扭得浪扭得狂
过春节要过足秧歌瘾
高跷起源故事可不少
沈阳高跷表演有讲究
独特的回民“小鼓高跷”
精彩纷呈的民间舞蹈
龙飞狮舞旱船飘
老汉灯官任逍遥
火辣辣的东北民歌
东北民歌花样多
满族民歌生活化
锡伯族民歌
口头文学的“活化石”谭振山
六岁起听“讲古”“攒“财富”
“文革”中大伙逼他“放毒”
选段“谭氏”故事“开眼”
金声不息的民间传统灯谜
清末沈阳鸿雪轩灯谜会社诞生
如今沈阳灯谜形成了自身风格
沈阳谜坛百谜供读者评头品足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