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美学思想史
作者:于民 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1-01
ISBN:9787309063363
定价:¥4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中国美学思想史(精华版)》是一部极见功力的中国美学思想史著作,叙述了中国美学思想体系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新石器时期审美艺术的产生,到中国古代美学的奠基时期——西周时期,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展开——春秋战国时期,再到两汉时期审美重点从人到艺术的过渡……乃至最终中国古代的审美气化和谐论发展达到巅峰,《中国美学思想史(精华版)》对各个时期中国美学思想的流变,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规律特点,都进行了系统而充分的阐述,突出地显示出中国古典审美意识不同于西方的所在。全书资料翔实,论证精当,字里行间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学术造诣与个性。
作者简介
于民,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30年生于河北唐山。1948年夏赴解放区华北联大学习。同年底于平津前线参军。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任宗白华先生的助手。1961年参加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的编写。主要著作有《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与《气化谐和》等书。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审美艺术的产生——新石器时期(约一万年至四千年前)
第一节 从物质产品的石制工具到精神产品的圭璧
第二节 从适应生产活动需要的呐喊到表情的歌唱
第三节 从工具制造使用中的音声之感到乐器演奏中的审美感
第四节 从狩猎活动的再现到真与幻结合的原始舞蹈
第五节 从写实的图绘到非写实的几何文
第六节 几点看法
第二章 崇敬狰狞的兽形之美——夏殷时期
第一节 九鼎之备百物——以各方国图腾绘制的夏联盟的旗帜
第二节 饕餮的狰狞——殷代王权神权发展的一定体现
第三节 几点看法
第三章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奠基时期——西周时期
第一节 中国远古的养生气化论与“德”、“和”两个概念的建立
第二节 上古物欲关系中的“德”
第三节 从养生的身心、社会、天人之合到政治伦理之和
第四节 周代重德重和(或重内重合)的哲学、政治、养生的观点对于中国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
第四章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展开——春秋战国时期(一)
第一节 美与善
第二节 文与质
第三节 乐与悲
第四节 雅与俗
第五节 音与心
第六节 中和与非中和
第七节 气化与谐和
第八节 几点看法
第五章 孔子和儒家美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二)
第一节 不讲气,不究天,不讲怪神的孔子思想
第二节 一切审美艺术都是为了培养心性合乎要求的人——孔子的美育篇
第三节 文益其质、文质彬彬——孔子的文质观
第四节 上古艺术之用规律的总结,审美气化论的初步形成——《乐记》
第五节 阴阳、刚柔在审美意识中的体现——中和与非中和
第六节 上古有关审美中物心关系认识的特殊体现——声之有无哀乐
第七节 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认识方式——“比类”
第六章 道、气的美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三)
第一节 老、庄与上古养生气化认识的巨大飞跃
第二节 养生之道与上古人格美和美的本质
第三节 至乐、天乐的获道之乐乃最高的乐——道家养生之道对人类美感认识的特殊发展与贡献
第七章 审美重点从人到艺术的过渡——两汉时期
第一节 《淮南子》的作用
第二节 道家在美感认识上的作用和儒家五行论人的影响
第三节 怨忿情感的突出强调发展了非中和思想
第四节 审美重点转化中开始对创作规律的探求
第五节 天人分合的认识与后来审美认识的发展
第六节 《人物志》的价值
第八章 人格审美的顶峰与艺术评鉴的美学升华——魏晋六朝时期
第一节 玄促其境、玄促其清、玄促其神、玄促其情——玄学对魏晋审美意识的影响
第二节 魏晋风韵——人的审美达到顶峰的标志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怎样从人的审美经验中移植过来
第四节 无“清”不韵,“清”的突出崇尚
第五节 从比德到畅情——审美重点变化在自然审美上的表现
第六节 有了创作中的重本才有气韵生动,才有意境的萌生,才有以形写神
第七节 《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从哲学、养生气化论到文学创作气化论的成熟
第九章 意境的追求与生成——随唐五代时期
第一节 书画美学思想在意境生成过程中的先锋作用
第二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心辩证认识的出现
第三节 有无、实虚观念的进一步影响——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的提出
第四节 意境认识的深入伴随着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第五节 地负海涵,星悬日揭——盛唐气象的主调
第六节 “空王之道助”而意境成
第十章 儒、道、释相融的审美观的形成——宋至明中期
第一节 文跃出于道之外而独立——“文道两本”说的出现
第二节 晋人论人以韵,宋人谈艺亦以韵——宋代意境认识的延伸
第三节 随物赋形,求其神韵,以艺自嬉,了然心手——对创作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四节 山水、园林、绘画相融和以丑为美的出现与盛行——自然审美认识的走向成熟
第五节 外游论与内游论的争论与发展
第六节 典型文人士大夫审美观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七节 理气之争对审美认识的深刻影响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审美气化谐和论从巅峰到总结——明后至清中期
第一节 哲学上气化论的发展与明末清初审美意识的发展密切关连
第二节 清初的气化论将传统的非中和的审美观念推到了顶点
第三节 诗歌审美中情与景、虚与实、情与理等范畴的出现——标志着意境认识的走向完全成熟
第四节 慷慨淋漓,情在高旷,感人动人——审美崇尚、自然审美和美感认识的进一步发展深化
第五节 才、学、识、胆、气的论述,“我自独立”的破缚而出,师心师物由对立走向互补——审美认识上物我关系认识的巨大发展与变化
第六节 古典美学思想的总结
结语
附录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气的宇宙审美观
第一章 审美艺术的产生——新石器时期(约一万年至四千年前)
第一节 从物质产品的石制工具到精神产品的圭璧
第二节 从适应生产活动需要的呐喊到表情的歌唱
第三节 从工具制造使用中的音声之感到乐器演奏中的审美感
第四节 从狩猎活动的再现到真与幻结合的原始舞蹈
第五节 从写实的图绘到非写实的几何文
第六节 几点看法
第二章 崇敬狰狞的兽形之美——夏殷时期
第一节 九鼎之备百物——以各方国图腾绘制的夏联盟的旗帜
第二节 饕餮的狰狞——殷代王权神权发展的一定体现
第三节 几点看法
第三章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奠基时期——西周时期
第一节 中国远古的养生气化论与“德”、“和”两个概念的建立
第二节 上古物欲关系中的“德”
第三节 从养生的身心、社会、天人之合到政治伦理之和
第四节 周代重德重和(或重内重合)的哲学、政治、养生的观点对于中国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
第四章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展开——春秋战国时期(一)
第一节 美与善
第二节 文与质
第三节 乐与悲
第四节 雅与俗
第五节 音与心
第六节 中和与非中和
第七节 气化与谐和
第八节 几点看法
第五章 孔子和儒家美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二)
第一节 不讲气,不究天,不讲怪神的孔子思想
第二节 一切审美艺术都是为了培养心性合乎要求的人——孔子的美育篇
第三节 文益其质、文质彬彬——孔子的文质观
第四节 上古艺术之用规律的总结,审美气化论的初步形成——《乐记》
第五节 阴阳、刚柔在审美意识中的体现——中和与非中和
第六节 上古有关审美中物心关系认识的特殊体现——声之有无哀乐
第七节 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认识方式——“比类”
第六章 道、气的美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三)
第一节 老、庄与上古养生气化认识的巨大飞跃
第二节 养生之道与上古人格美和美的本质
第三节 至乐、天乐的获道之乐乃最高的乐——道家养生之道对人类美感认识的特殊发展与贡献
第七章 审美重点从人到艺术的过渡——两汉时期
第一节 《淮南子》的作用
第二节 道家在美感认识上的作用和儒家五行论人的影响
第三节 怨忿情感的突出强调发展了非中和思想
第四节 审美重点转化中开始对创作规律的探求
第五节 天人分合的认识与后来审美认识的发展
第六节 《人物志》的价值
第八章 人格审美的顶峰与艺术评鉴的美学升华——魏晋六朝时期
第一节 玄促其境、玄促其清、玄促其神、玄促其情——玄学对魏晋审美意识的影响
第二节 魏晋风韵——人的审美达到顶峰的标志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怎样从人的审美经验中移植过来
第四节 无“清”不韵,“清”的突出崇尚
第五节 从比德到畅情——审美重点变化在自然审美上的表现
第六节 有了创作中的重本才有气韵生动,才有意境的萌生,才有以形写神
第七节 《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从哲学、养生气化论到文学创作气化论的成熟
第九章 意境的追求与生成——随唐五代时期
第一节 书画美学思想在意境生成过程中的先锋作用
第二节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物心辩证认识的出现
第三节 有无、实虚观念的进一步影响——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的提出
第四节 意境认识的深入伴随着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第五节 地负海涵,星悬日揭——盛唐气象的主调
第六节 “空王之道助”而意境成
第十章 儒、道、释相融的审美观的形成——宋至明中期
第一节 文跃出于道之外而独立——“文道两本”说的出现
第二节 晋人论人以韵,宋人谈艺亦以韵——宋代意境认识的延伸
第三节 随物赋形,求其神韵,以艺自嬉,了然心手——对创作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四节 山水、园林、绘画相融和以丑为美的出现与盛行——自然审美认识的走向成熟
第五节 外游论与内游论的争论与发展
第六节 典型文人士大夫审美观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七节 理气之争对审美认识的深刻影响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审美气化谐和论从巅峰到总结——明后至清中期
第一节 哲学上气化论的发展与明末清初审美意识的发展密切关连
第二节 清初的气化论将传统的非中和的审美观念推到了顶点
第三节 诗歌审美中情与景、虚与实、情与理等范畴的出现——标志着意境认识的走向完全成熟
第四节 慷慨淋漓,情在高旷,感人动人——审美崇尚、自然审美和美感认识的进一步发展深化
第五节 才、学、识、胆、气的论述,“我自独立”的破缚而出,师心师物由对立走向互补——审美认识上物我关系认识的巨大发展与变化
第六节 古典美学思想的总结
结语
附录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气的宇宙审美观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