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7缉)
作者:毛迅,李怡 主编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2010-01-01
ISBN:9787807525424
定价:¥4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7辑)》组织了上、中、下三编,全面细致地梳理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每编一开始有一个“概说”,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每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概况、主要特征,然后分章节详细、具体、客观地描述这一时期文学上主要的思潮、运动以及人物方方面面的情况,并将其放在社会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总体的分析和评价。上编重点讲解了以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开明知识分子的创作情况,介绍了爱国诗潮、桐城派、宋诗派等的发展情况,论述了1840-1894年间小说与文论的发展情况;中编围绕着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这个核心,着重介绍了梁启超、黄遵宪、康有为等维新派作家的创作情况,也介绍了“同光体”、汉魏六朝诗派、常州词派等传统诗文流派的情况,并论述了谴责小说的兴起及具体情况;下编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大背景下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的状况,重点阐述了革命派作家的诗文和小说创作,也描述了近代戏曲、翻译文学等方面的情况。
作者简介
暂缺《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7缉)》作者简介
目录
卷首语
就“五四”新文化运动答人民网理论频道记者问
中华文学史料学会近现代分会年会专题
主持人语
义无反顾地跨进这门槛——漫谈文史工作者的识与德
《冀中一日》的文学史意义——兼论大众文学史料的研究问题
《豫报》的创刊及其创刊号上疑似鲁迅撰写的两则广告
《政治的新生》:一项填补高长虹空白的重大发现
“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化问题
地方精英、学生与新文化的再生产——以“五四”前后的山东为例
从触觉看感官等级制与审美文化逻辑
文学史新论
现代翻译文学的建树及价值
无政府主义与启蒙主义之关系及对中国文学之影响
试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本土传统
“新旧雅俗”与“古为今用”——现代历史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古典爱情的现代演绎:《伤逝》与《莺莺传》之比较研究
历史语境的跨越——《蚀》三部曲版本校评
个体性革命话语生产的困境与失败——再论“蒋光慈现象”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侧影——路翎和《财主的儿女们》
试论抗战时期西南旅行记的勃兴
新诗:从“五四”到当下
变动的修辞:新诗史叙事与十七年诗歌
从《诗经六十篇之文学评鉴》看穆旦的艺术旨趣
浅谈戴望舒对李商隐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屈原》中的群众心理分析——《屈原》的另一种解读
巴蜀文学重读
中国现代诗人梁上泉访问记
“犹如夏日傍晚的庄稼地”——论梁上泉早期诗意道说
傻眼看世——论阿来《尘埃落定》的叙述视角
中国文学档案
中国新诗档案:1956
始于1979:比冰和铁更刺人心肠的欢乐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三)
陈铨1922年至1997年著译年表
徐仲年的一篇手稿
浅草社·林如稷及其他
动态
批判与超越——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简评
稿约与稿例
就“五四”新文化运动答人民网理论频道记者问
中华文学史料学会近现代分会年会专题
主持人语
义无反顾地跨进这门槛——漫谈文史工作者的识与德
《冀中一日》的文学史意义——兼论大众文学史料的研究问题
《豫报》的创刊及其创刊号上疑似鲁迅撰写的两则广告
《政治的新生》:一项填补高长虹空白的重大发现
“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化问题
地方精英、学生与新文化的再生产——以“五四”前后的山东为例
从触觉看感官等级制与审美文化逻辑
文学史新论
现代翻译文学的建树及价值
无政府主义与启蒙主义之关系及对中国文学之影响
试析中国现代文学的本土传统
“新旧雅俗”与“古为今用”——现代历史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古典爱情的现代演绎:《伤逝》与《莺莺传》之比较研究
历史语境的跨越——《蚀》三部曲版本校评
个体性革命话语生产的困境与失败——再论“蒋光慈现象”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侧影——路翎和《财主的儿女们》
试论抗战时期西南旅行记的勃兴
新诗:从“五四”到当下
变动的修辞:新诗史叙事与十七年诗歌
从《诗经六十篇之文学评鉴》看穆旦的艺术旨趣
浅谈戴望舒对李商隐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屈原》中的群众心理分析——《屈原》的另一种解读
巴蜀文学重读
中国现代诗人梁上泉访问记
“犹如夏日傍晚的庄稼地”——论梁上泉早期诗意道说
傻眼看世——论阿来《尘埃落定》的叙述视角
中国文学档案
中国新诗档案:1956
始于1979:比冰和铁更刺人心肠的欢乐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三)
陈铨1922年至1997年著译年表
徐仲年的一篇手稿
浅草社·林如稷及其他
动态
批判与超越——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简评
稿约与稿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