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

作者:李玫瑾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2-01

ISBN:9787811399448

定价:¥4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当人们每天打开报纸或打开电视看新闻时,经常有一类新闻会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甚至震惊,那就是各种各样的刑事案件:街面上的抢劫,住宅内的侵害,滥杀无辜,还有弑亲案件……每当人们听到或看到这类案件报道时都会出现相似的疑问:作案人是怎样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出于什么样的心理?……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这类问题答案的学科。寻找这类人的行为原因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和求知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发现如何减少或控制这类犯罪危害的途径。如果说,吃五谷杂粮的人难免会遇到疾病侵扰,防病保健是人人都需要的知识,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难免会遇到犯罪现象的侵扰,因此,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也是人人需要的知识。笔者从1977年上大学到1982年毕业,期间从未想到过自己将用一生来研究犯罪人和犯罪心理问题。当时唯一的理想就是要当一名教师,因为教师的工作需要不断地看书、思考……这恰恰是我从幼年起就喜欢的生活。于是,1982年1月我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就来到了当时的中央政法干校,即现在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我的职业生涯几乎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大概是十年动乱刚刚结束,又面临社会改革开放带来的转型背景,从我穿上警服那时起,社会上的犯罪问题就开始呈现较严重的态势。记得我工作的第一年是在县级刑侦局长班里当班干事,每天除行政工作外就是与局长们一起听课,有法律课、刑侦课等,同时还参与他们的学习讨论。一次讨论中,有位刑侦局长发言说:“为什么现在犯罪的大多是青少年?这些人年龄不大,却非常胆大和残忍,为什么?我们真的需要好好研究一下他们的犯罪心理……”那时,别说我们学校,其他各大学也没有人专门从事犯罪心理研究。
作者简介
  李玫瑾,1958年生,祖籍上海。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执教。目前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研究,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研究。涉猎课题还有: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有组织犯罪心理研究,城市犯罪与综合治理研究,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犯罪高危人群研究,家庭暴力研究等。
目录
1 犯罪防控
1.1 人类久远的难题
1.1.1 “绳之以法”的威慑性与犯罪防控
1.1.2 “绳之以法”的惩罚性与犯罪防控
1.2 人类曾有的探索
1.2.1 刑事法律的视角
1.2.2 犯罪的实证研究
1.2.3 犯罪异常的探讨
1.2.4 中国连续“严打”后的思考
2 谁在犯罪
2.1 犯罪防控的对象
2.1.1 各种犯罪防控思路
2.1.2 犯罪人与案件数量
2.2 认识犯罪人
2.2.1 犯罪人的基本分类
2.2.2 犯罪人分类的实证
2.2.3 犯罪被罚次数与犯罪数量分析
3 心理研究
3.1 心理基础
3.1.1 生理基础
3.1.2 心理早期发展
3.1.2.1 依恋现象
3.1.2.2 言语发展
3.1.2.3 社会性发展
3.1.2.4 认知方式发展
3.1.2.5 性格形成
3.1.2.6 观念形成
3.2 日常心理
3.2.1 意识活动
3.2.1.1 意识现象
3.2.1.2 觉知的“有一无”
3.2.1.3 有意识的层次分解
3.2.2 认识活动
3.2.2.1 感知觉
3.2.2.2 记忆
3.2.2.3 心象
3.2.2.4 思维
3.2.3 情绪情感
3.2.3.1 情绪体验
3.2.3.2 情绪表现
3.2.3.3 情绪生理
3.3 心理风格
3.3.1 人格或个性
3.3.2 心理动力风格
3.3.3 心理制动风格
3.3.4 心理表现风格
4 危险人格
4.1 危险人格概述
4.1.1 危险人格的概念
4.1.2 危险人格的研究
4.1.2.1 天生犯罪人
4.1.2.2 异常犯罪人
4.1.2.3 人格障碍
4.1.2.4 犯罪心理结构
4.1.2.5 人身危险性
4.1.2.6 犯罪人格
4.2 危险人格的分类根据
4.2.1 人格的由来
4.2.1.1 先天要素:遗传与生理背景
4.2.1.2 后天要素:抚养与环境背景
4.2.2 危险人格的划分
4.2.2.1 先天禀赋为主的危险人格
4.2.2.2 后天养成为主的危险人格
4.3 危险人格的类型
4.3.1 反社会人格
4.3.1.1 反社会人格的概念
4.3.1.2 反社会人格与“天生犯罪人”
4.3.1.3 与反社会人格易混淆的问题辨析
4.3.2 犯罪人格
4.3.2.1 犯罪人格的概念
4.3.2.2 犯罪人格的形成
4.3.3 缺陷人格
4.3.3.1 缺陷人格的概念
4.3.3.2 缺陷人格的形成
5 反社会人格犯罪解析
5.1 反社会人格的特征
5.1.1 异常表现始于早年
5.1.2 家庭背景基本正常
5.1.3 缺乏自然情感力
5.1.4 聪明且善谋划
5.1.5 道德白痴不可教化
5.1.6 肆意犯罪不会中止
5.2 张某的反社会人格剖析
——1991~2000年流窜数省持枪抢劫杀人案的主犯
5.2.1 案情简述
5.2.2 张某的心理画像
5.3 王某的人格问题剖析
——2003—2004年北京市系列绑架杀人案的主犯
5.3.1 案件简述
5.3.2 王某的心理画像
5.4 靳某的人格问题剖析
——2001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重大爆炸案的主犯
5.4.1 案情简述
5.4.2 靳某的心理画像
5.4.3 靳某的人格问题
6 犯罪人格犯罪解析
6.1 犯罪人格的特征
6.1.1 人生早年心理正常
6.1.2 基本社会化缺失
6.1.3 青春期有生存性违法
6.1.4 成年后犯罪升级
6.1.5 犯罪心理不可逆转
6.1.6 动机简单性质恶劣
6.2 董某的人格问题剖析
——2006年赣、浙、闽三省系列入室奸、抢、杀人案的主犯
6.2.1 董某的案情简述
6.2.2 董某的成长与心路历程
6.2.3 董某的人格问题
6.3 杨某的人格问题剖析
——1999—2003年皖、豫、鲁、冀四省系列入室强奸抢劫杀人案的主犯
6.3.1 杨某的案情简介
6.3.2 杨某的成长与心路历程
6.3.3 杨某的人格问题
7 缺陷人格犯罪解析
8 危险心结
9 意结类犯罪心理
10 知结类犯罪心理
11 情结类犯罪心理
12 异常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
13 犯罪防控的策略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