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干旱荒漠区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发展

干旱荒漠区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周志宇 等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2-01

ISBN:9787030266828

定价:¥8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干旱荒漠区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阿拉善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受损机制与重建研究(39730100)”和“中澳技术合作内蒙古阿拉善环境整治与管理”项目最新研究成果的总结。全书共12章,概括了干旱荒漠区受损与恢复重建的新进展,提出了干旱荒漠草地植被恢复的系列技术体系,揭示了灌木群落水分分配格局,阐明了优势植物种群的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干旱荒漠区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发展》阐述了极端干旱环境下荒漠灌木植物的生物学适应机理及不同灌木利用有效养分的根际过程,阐明了不同草地土壤与植物的营养动态和一些生理指标及不同牧压下土壤和植物的变化特征,揭示了飞播区建植密度的阈值是其健康生长和植被恢复的关键,提出了对干旱荒漠区草地健康进行评价的指标。《干旱荒漠区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发展》资料丰富、内容翔实,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可作为从事草业科学及农、林、水利、资源环境、土壤等领域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科技人员重要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作者简介
暂缺《干旱荒漠区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发展》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干旱荒漠区受损生态系统现状、危机和恢复潜力
第一节 阿拉善干旱荒漠区环境和生态系统现状、危机与评估
一、气候干旱胁迫
二、阿拉善荒漠区的景观生态类型
三、阿拉善荒漠区的生态系统及其受损状况
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环境压力
第二节 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恢复机理
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原则与程序
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目标
第三节 恢复采取的几种措施及关键技术
一、围栏封育技术
二、植物治沙技术
三、沙障固沙技术
四、栅栏阻沙技术
五、各种工程措施的组合技术
六、化学治沙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干旱荒漠区的植物多样性与动物系统的资源评价
第一节 阿拉善-鄂尔多斯生物多样性分析
一、阿拉善-鄂尔多斯生物多样性中心的范围和自然条件
二、阿拉善-鄂尔多斯植物区系的组成
三、阿拉善-鄂尔多斯生物多样性中心的特有植物
四、阿拉善-鄂尔多斯植物区系及其特有性评价
第二节 动物系统的资源利用原则与潜力
一、家畜对草地资源利用与潜力
二、草地超载过牧,使畜牧业向畸形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干旱荒漠区生态系统土壤一植物一大气连续体水分分配格局
第一节 阿拉善水资源概况平衡分析
一、大气降水
二、河流水系
三、地表径流
四、地下水
五、水资源平衡分析
第二节 典型试验区土壤一植物一大气连续体水分分配格局
一、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传输平衡模型
二、典型试验区自然概况
三、典型试验区土壤水分变化基本规律
四、典型试验区土壤一植物一大气连续体水分分配格局与平衡
五、典型试验区植被水分利用效率
第三节 阿拉善植被类型与水资源条件的关系剖析
一、阿拉善植被资源及其特点
二、阿拉善植被类型与水资源条件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干旱荒漠区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对不同牧压的响应
第一节 放牧强度
一、试验区自然条件及研究方法
二、放牧强度指标的确定
第二节 不同牧压条件下植被空间变异特征
一、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二、放牧对群落特征的影响
第三节 不同放牧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特征.
一、放牧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二、放牧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演替过程生境的变化.
第一节 退化生态系统植物群落恢复与演替过程中小气候的变化
第二节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演替过程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
一、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
二、土壤水分和容重的变化
三、土壤养分的变化
四、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
五、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第三节 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高度与植被条件下土壤氮素矿化作用变异特征
一、样地设置与方法
二、研究区降水及气温特征
三、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四、培养前后铵态氮、硝态氮和氮净矿化速率变化特征
五、土壤矿化氮与土壤基质的关系
六、氮素的矿化作用与植物的关系
七、氮素的矿化作用与草地氮营养指数(NNI)之间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干旱荒漠区天然草地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变迁
第一节 天然草地恢复演替过程中主要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演变
一、自由放牧对草原化荒漠群落生态优势度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二、围封对草原化荒漠草地的恢复效应及生态学机制
三、草原化荒漠群落恢复演替进程中优势种的更替
第二节 梭梭草地恢复演替过程中主要植物种群分布格局分析
一、梭梭草地恢复过程中生态环境概况与主导生态因子分析
二、梭梭草地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
第三节 干旱荒漠区植物演替过程种群变化的特征
一、研究方法
二、物种丰富度
三、物种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四、阿拉善左旗植物种群变化特征分析
第四节 干旱荒漠区植物自我修复的机制
一、干旱荒漠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的作用
二、旱生灌木种子萌发生态适应性及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干旱荒漠区草地恢复与演替过程中主要植物种的生物量、生产力与能量利用动态
第一节 天然草地植被恢复演替过程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
一、草原化荒漠群落恢复演替进程中生产力的月变化
二、恢复和放牧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年变化
第二节 梭梭草地恢复演替过程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
一、实验样地与监测方法
二、梭梭恢复过程中物候期的变化
三、梭梭草地恢复过程中生产力指数动态
四、梭梭草地持续利用的对策
第三节 干旱荒漠区植物层片生产力动态
一、灌木、半灌木植物层片的生产力及其变化
二、多年生草本植物层片的生产力
第四节 干旱荒漠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光能利用效率动态
一、牧草的光能利用效率
二、飞播区围栏内牧草光能利用率
三、栽培植物老芒麦、谷子、紫花苜蓿的光能利用率.
四、几种牧草的光能生产潜力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干旱荒漠区重要的生物资源——灌木
第一节 灌木资源的多样性
第二节 灌木适应干旱生态环境的特征
一、生态习性、生活型类别的多样性
二、灌木适应生态环境的特征
三、灌木对草地恢复的重要贡献
第三节 灌木的饲用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灌木根际及灌丛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第一节 氮的变化特征
一、研究方法
二、根际及灌丛土壤氮素的总体含量特征
三、不同灌木根际及灌丛土壤氮素含量特征
四、灌丛不同深度土壤氮素变化特征
五、土壤全氮与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磷和钾的变化特征
一、土壤样品分析
二、根际土壤全磷与有效磷含量特征.
三、根际磷分组含量特征
四、根际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特征
五、灌丛土壤磷、钾的含量特征
第三节 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
一、灌木根际及非根际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
二、灌丛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 飞播草地建植与管理
第一节 飞播草地的现状与问题
一、飞播技术的研究进展
二、飞播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阿拉善退化沙地飞播植物群落演替趋势
一、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特征
二、植物群落中种的空间分布特征
三、植物群落中种的生长季节变化特征
第三节 飞播区白沙蒿种群生长、繁殖与土壤水分的关系及主成分分析
一、白沙蒿种群的营养生长特征
二、白沙蒿种群的繁殖生长特征
三、不同密度种群白沙蒿草地土壤含水量的变异特征
四、白沙蒿单株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五、土壤因子与白沙蒿种群生长的主成分分析
第四节 飞播草地管理与利用方案
一、飞播区白沙蒿利用率对生长的影响
二、飞播区阿拉善沙拐枣的利用率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天然草地质量评价
第十二章 干旱荒漠区草地保育及可持续利用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