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清末实业教育制度变迁

清末实业教育制度变迁

作者:吴玉伦 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01

ISBN:9787504148322

定价:¥4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在新学兴起和农工商实业发展的背景下,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由零散、不成系统的个别规章,逐步完善为全面、系统和法制化的学制体系。其生成机理既有与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相关联的“外生性”,又有与个人利益追求和教育自身规律相关联的“内生性”。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的设计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由于教育观念变革的不彻底、制度施行所需相应条件不具备、发育运作时间不充分等原因,实际成效与社会期望相差甚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以致被谑称为“失业教育”。本文从两个维度对清末实业教育制度进行考察,一是以制度的演进脉络为线索,梳理制度的孕育、形成和补充、调整过程;二是以办学和教学活动为线索,分析制度对实践的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及实际的运行成效。其中第一章分前制度化,零散、非正式制度化和系统正式制度化三个阶段,考察实业教育制度产生的背景、机理和形成过程。对前制度化期的考察,重点寻求古代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成分,对零散、非正式化期的考察在于分析正式制度孕育、形成的背景和实践基础。最后以文本分析的形式,从概念体系、目标体系、组织体系、结构体系、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对系统化的实业教育制度进行剖析。制度设计和运行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论文第二章讨论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的执行主体。执行主体应包括办学主体和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及管理者等。清末是实业教育初创期,当务之急是建立起一批实业教育的教学机构,故此期办学主体的实践活动和影响尤其重要。同时,论文试图从个人利益追求的角度分析清末实业教育制度产生的机理,为此本章分别对社会各阶层、群体和组织在实业教育领域中的实践活动和利益追求进行考察,以服务于文中有关实业教育制度具有“内生性”的论断。分析对象包括节制学务的巡抚、劝学助学的士绅、亦商亦儒的商人等阶层,及中央机关的商部、农部,地方会所和公司,教育会、商会等机构和团体;分析内容包括各主体对实业教育的态度、兴学活动概况、参与实业教育的动机、发挥的影响等。通过对诸内容的考察,寻求各办学主体在实业教育领域里的利益追求,并探讨这些利益追求在实业教育制度产生和发展中的促动作用。第三章围绕实业教育的施教机构,对实业教育制度规定的各层次、各类型教学组织的教学活动和办学成效进行考察。考察对象分农业学堂、工业学堂、商业学堂、铁路学堂、矿务学堂、商船学堂、艺徒学堂等,并对清末女子实业教育进行综述。内容包括,各类学堂与相应实业领域的关系,各自的兴学概括、基本规模、课程特点、教学成果和不足等。一种教育制度的实施效果,最真切最具体地体现于教学的实际结果中,实业学堂是实业教育的基本单元,从学堂角度对教育制度的微观考察,是对制度进行评判的最可靠的依据之一。与第三章不同,第四章围绕教学而展开,逐项分析清末实业教育制度所规定的各要素的实际情况。内容包括服务于教学的行政管理、财政财务管理,教学场所和设施,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形式和效果,检查教学成绩的考试、考核等。目的是通过对以上诸要素的考察,判断维系一种教育制度所必需的人、财、物各方面的供给条件,并进而论证基础条件欠缺是导致清末实业教育制度成效有限的重要原因。最后一部分是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判断与鉴别。通过与普通教育、师范教育的比较,分析实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比重、影响和发展程度,通过与同期国外实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比较,分析清末实业教育较之临摹范本的长短优劣,并总结清末实业教育在培养实业人才、完善教育结构、奠定新式教育基础、引领教育思想变革等方面,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所作的贡献,同时从物质基础、人力基础、管理状况、社会环境等角度,综合分析清末实业教育成效有限的根源。
作者简介
  吴玉伦,男,1965年生于河南太康。1989年7月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机械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在焦作大学校长办公室工作,1991年到机电系工作,主讲《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机械设计》等课程。1997年到学校办公室工作,1999年获河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焦作大学副教授、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高等职业教育、中国近代教育史。在高等职业教育和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史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史学月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合作出版著作2部,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研究》项目,获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年会论文一等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清末实业教育的制度化过程
第一节 前制度化期的职业技术教育
一、中国古代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成分
二、学徒制中的职业技术教育
三、前制度化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环境
第二节 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的孕育、形成和调整
一、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背景
二、实业教育制度的实践基础
三、实业教育制度文本的出台
四、实业教育制度的补充与调整
第三节 清末实业教育制度文本分析
一、概念体系和目标体系
二、结构体系和组织系统
三、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第二章 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的执行主体
第一节 权重一方、节制学务的总督巡抚
一、督抚兴办实业教育概况
二、督抚参与的动因分析
三、督抚兴学的特点
四、督抚在实业教育中的作用
五、周馥、端方个例分析
第二节 劝学助学、造福桑梓的地方士绅
一、士绅参与的活动概况
二、士绅参与的动机分析
三、士绅参与的历史作用
四、孙诒让、熊希龄个例分析
第三节 父实业、母教育的实业巨子
一、周学熙的实业教育实践
二、盛宣怀的实业教育实践
第四节 亦商亦儒、热心向学的商人和商人组织
一、商人和商人组织的兴学活动
二、商人和商人组织的办学特点
三、商人和商人组织兴学的动力来源
第五节 实业教育的其他办学主体
一、中央机关之商部(农工商部)
二、中央机关之邮传部
三、地方局、所、会社及公司
四、各地教育会
第三章 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的施教机构
第一节 农业教育:教喻服田力穑、冀图地无弃才
一、清末农业教育兴起的背景
二、农业学堂兴办述略
三、农业教育的总体规模与结构布局
四、农业教育的成效和局限
第二节 工业教育:精研器物制造、造就局厂工师
一、工业教育的兴起
二、洋务时期的工业技术学堂
三、癸卯学制前的工业教育
四、实业学堂的工业教育
五、工业学堂办学实例
第三节 商业教育:通晓商事商情、促进贸易繁盛
一、新式商业教育兴起的背景
二、商业教育体系的初创
三、清末商业教育的特点和成效
第四节 铁路学堂:发达交通枢纽、蓄养铁路工师
一、负笈游学,取石他山——清末铁路教育的开端
二、诸校迭兴,体系草创——清末铁路学堂的兴办梗概
三、弃旧谋新,求实通达——清末铁路学堂的管理和教学
四、微效初著,罅漏待补——清末铁路学堂的成效和局限
第五节 矿业学堂、商船学堂、艺徒学堂发展概况
一、研求矿质矿脉、培养矿工矿师的矿业学堂
二、授以航海技艺、造就管带驾驶的商船学堂
三、教授薄技粗工、裨益贫家子弟的艺徒学堂
第六节 女子实业教育:传授劳动技能,养成自立资格
一、女子实业教育的门类
二、女子实业教育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第四章 清末实业教育的教学和管理
第一节 实业教育行政管理
一、实业教育中央行政管理
二、实业教育地方行政管理
第二节 实业学堂行政管理
一、实业学堂组织结构
二、总办或监督的人选及作用
第三节 实业教育财政与财务
一、实业教育财政
二、实业学堂财务管理
第四节 实业教育师资
一、实业教育师资来源
二、实业教育师资管理
三、实业教育师资的总体状况
第五节 实业学堂学生
一、学生数量
二、入学资序
三、学生管理
四、毕生出路
五、学生“滋事”
第六节 课程、教学与考试
一、实业教育的课程
二、实业教育的教学
三、实业教育的考试
第五章 比较与鉴别
第一节 对清末实业教育的比较分析
一、实业教育的内部比较
二、实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师范教育的比较
三、清末实业教育与同期德、日实业教育的比较
第二节 清末实业教育的历史定位
一、清末实业教育的历史成就
二、是实业教育,还是“失业教育”
第三节 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
一、民初实业教育的发展变化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一度流行
三、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联系与分野
结语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