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
青春系列丛书彭俐 著这套丛书共包括《青春睿语》、《青春悟语》、《青春寄语》、《青春爱语》和《青春絮语》五本,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文学性。作者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有感而发,给人以阅读的快感,同时也给人以启发。其中作者钱万成、罗英、李鸿笙、魏棋宇等都是诗人,他们写出的语丝小品也包含着诗情画意。
-
高中女生李继志,谭牧著暂缺简介...
-
315宿舍的男生们段立欣暂缺简介...
-
我为歌狂解嬿嬿,曾炜,卢颖著中国第一部描写青春校园生活、由第一部描写校园乐队的52集电视动画连续剧《我为歌狂》改编的漫画书,和我国以往概念中的校园剧不同,《我为歌狂》中的人物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主人公叶峰和楚天歌一个“酷毙”,一个“帅呆”,是南华高中两位超级帅哥,他们对音乐的热爱难分伯仲,甚至连女生中的“叶迷”和“楚迷”也势均力敌。整个剧情有乐队、有友谊、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也有欲说还休的纯真爱情。本书图文并茂,也最贴近中国学生自己的生活,狂热的旋风已经刮起来!!!
-
十七岁的梦与泪幸子著故事发生在北方某财贸学校里。女生宿舍117室的八个女孩,她们都只有十七岁,正是多梦与爱哭的年龄。高考的失手粉碎了她们的大学梦,对于前途,她们不抱任何理想,变得得过且过,无心向学。美丽的上官彬彬违反学校制度早恋,结果不幸与男友双双被火车撞死;多情的余玲玲发展到滥情,男友换了一个又一个,导致被学校开除学籍;大家认为最乖、最听话的叶子,竟出人意料地爱上了自己的老师,发生了一场不该发生的师生畸恋。不过,经过一段青春期的闪失和流血的教训后,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最终找准了人生的坐标。
-
又是圣诞北京市现代中学生文化发展中心编伤心是一时的,幸福是长久的,但一切的幸福却要一个人经历痛苦之后才可以得到,所以,独立是最好的解决方式。虽然开瑞是那么的痛苦,然而幸福却又是巨大。朦胧夜色下的东方,正孕育着火红的光明,那是黎明的曙光,明天的太阳将把万丈光芒洒向人间。他们快乐地走着,忘记了一切,忘记了要走向哪儿……平安夜的钟声在远方响了起来,回荡在大地的上空……
-
雨后的阳光解淑萍著文学在很多人的眼里都是神圣的,高尚的,从事写作的人更是让人尊敬,但追求文学的文学爱好者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本书着重描写了一所著名的文学院里401室的女孩: 望月来自山东,主要写校园文学,是一个现实自信的女孩,很辛苦地才走上了文学这条路; 白苁生长在花城,是南方颇有名气的年轻诗人。她很漂亮,多愁善感,她的脆弱来自于一个她所爱的有妇之夫; 贝蓓出生在内蒙古,她的作品处处洋溢着儿童的气息,是一个写童话的长得并不漂亮但很可爱的女孩; 影儿是望月的知己,是个固执的不喜欢说话的女孩。她和望月之间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别人不能理解的友谊。 四个女孩从追求文学到了解文学,从向往爱情到选择爱情,都是在文学院里成长起来的。这里留下了她们的欢笑和泪水……
-
乌鸦九丹著与其他众多描写海外游子们历尽艰辛而终获成功的同类题材不同,这部作品中的一群怀着绿卡之梦的大陆女性,虽屡经磨难、饱受屈辱,却没能、也没有指望实现自己的梦想,除了身心俱疲、伤痕累累之外,她们仍然是一群“漂泊女人”。作品也许具有一定的写实性,但肯定会被许多人视作反英雄主义、反理想主义的怪胎。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小说堪称留学题材中的“另类”。本书被写《上海宝贝》的美女作家卫慧抨击为“妓女文学”,同样是美女的作者九丹却不以为然,她说:我脱衣服不是炫耀乳房,我是要把伤口给人看。王瑶、芬等一批大陆女性为了在新加坡生存并长期居留,不择手段,相互倾轧,甚至不惜出卖肉体,但最终除了身心俱疲、伤痕累累之外,仍然是一群漂泊的女人。书中展示的是一幅“他人即地狱”的沉重画卷,以及生存环境的严酷与肮脏,生存目标的简单与卑下,人性的扭曲与丑恶,以及人的孤独无依。相信读罢书中所揭示的少数留学人员的另类生活黑幕,许多读者都将会掩卷长思,而不是被其表面看似大胆的性描写所迷惑。作品虽然较多地涉及性,但在作家笔下,它是这群女子谋生的一种手段,如同吃饭穿衣,是生活的一部分,无所谓淫秽、罪恶或是纯洁崇高。而在以金钱为上帝的现代男权社会中,性还是女人战胜对手、赢得男人的武器。本书在新加坡、港澳大陆等地区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是一本很有争议的畅销书。这是一本关于罪恶的书,一群出卖灵魂与肉体,留学国外漂泊的女人。
-
栖霞的深入钱佳 选编作为校园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高校之中的文学创作一直十分繁盛。年轻的心灵是敏感而多思的,本来就是文学的近邻,加之高校浓郁的人文氛围的熏陶,使得许多大学生都曾拿起纸笔,书写自己的感悟和激情。他们组织社团,编辑刊物,彼此交流,薪火相传,构筑了“高校文学”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现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选出版的这套“高校文学经典读本”丛书,便集中展示了近二十年来高校文学的创作实绩。据我所知,这样大规模地推介高校文学作品,尚属首次,它为读者了解、体味高校文学的整体风貌及变化轨迹,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这件工作的价值,我想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校园之中的文学创作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的希冀、想像、感受和经验,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以及对急速变化的时代的思考,都直接见诸文字。因而,二十年来校园文学的演变也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记录了校园生活多姿多彩的现实,反映了大学生丰富的心灵变奏。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理解时代浪潮之下年轻人精神趋向的演变,它们在社会史、文化史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高校之中的文学创作并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的围墙之内,它具有一定的延发性,与当代文学的发展息息相关。虽然很多作品没有发表,只在校园之中流传,阅读,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作者在告别大学生活后也可能已放弃了写作。但应该看到的是,还是有不少人坚守了自己的理想,经过潜心的实践,终于成为作家、诗人,活跃于文坛,使早年的文学之梦变成了现实,他们大学时代或稚拙或激进的文学实验,也没有被岁月湮没,而是不断生长成为新的文学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文学具有一种“潜在写作”的性质,它像一块苗圃孕育了未来茂盛的文学森林。
-
我们不是素食主义者蔡崇达主编本书展现的不仅仅是对校园生活的反叛,其中也有好多有趣的事。刚学过哲学,事物总是要一分为二来看的嘛!因为升学压力,我们每天学习紧张,被大量习题包围着,生活很单调,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生活是个花园,如果你一心一意只想采得那朵大家都该拥有的“大红花”却忽视了其他鲜花的存在,其中的甘苦不言而喻。为什么不把视角放宽一些,多拿些鲜花到手呢?这完全可能的。我们可以从老师的讲课中领悟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比如我的一个老师,他的课总让我们情绪激扬、心情轻松而受益无穷。有一次他讲“腐败”,问“你们做官会不会腐败?”我们只觉得好笑,他结合现实,认真地给我们分析了为什么会有26岁现象、39岁现象,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了社会现象的本质。在作文课上,我并不认为我们没有人生阅历,就只能写好人好事的文章,同样我们可以用心、用文字去解读同学之情、师生之情、父母之情或是朦胧的恋情,也许这并不为传统教育所看重,但我们至少可以为自己而感动。我认为我并没有为想考大学而失去什么;学习不光是为了考试,如果只想通过多做题、多背几个单词而能多考几分,那这种生活只能是苦行僧似的,当然无丰富可言。这最终只能导致高分低能。新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你认不认字,而是你是否可以“自己学习”,从学习中不断得到提高。在《我们不是素食主义者》中,那么多中学生就是用他们的笔来描绘这多彩的生活的,我们也不例外,我们不是素食主义者,我们有理想,有目标。我们的生活因为有学习,有思想而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