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红楼四书》函套
作者:刘再复,刘剑梅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9-01-01
ISBN:9787108033406
定价:¥12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共悟红楼》20世纪80年代因《性格组合论》、《论文学主体性》等著作而风靡内地文坛的刘再复,近年来致力于研究文学经典《红楼梦》。他凭自己独特的角度、见解、学识和悟性,开辟出悟读悟证《红楼梦》的蹊径,与俞平伯的《〈红楼梦〉辩》遥相呼应。 本书在《红楼梦悟》的基础上再出发,从多种角度纵论《红楼梦》。比较难得的是两代学者真诚对话,因是父女,又是异性,关注点有所不同,对话中既有互动,又有启发,还有质疑,处处擦出火花,引起阅读趣味。 [梅]父亲全面认同曹雪芹的审美理想,甚至借用康德“天上星辰,地上道德律”的语言范式表述为“天上星辰,地上女儿”。《红楼梦》的这一绝对价值观、美学观固然精彩,固然有高度原创性,但是,他认为女儿嫁后会变成“死珠”、“鱼眼睛”,这不是太贬低了“女人性”吗?女儿性如同天上的星辰,女人性就是地上的泡沫吗?嫁后的女人就没有美的魅力吗?“死珠”是结婚女子的宿命吗?青年母亲、中年母亲甚至老年母亲就不美吗?这难道不是以“青春”的名义把女性做了等级之分了吗?[复]剑梅不像我如此绝对地肯定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她从女性主义批评的立场,对曹雪芹作出学术提问。我喜欢剑梅的挑战,无论是针对《红楼梦》文本还是针对我的阅读。当然,我也不会因为她是自己的女儿就会让步。我爱女儿,但更爱真理。就上述这一问题而言,我便回应她……《红楼梦悟(增订本)》《红楼梦》是“生命大书”、“心灵大书”,是“一个无比广阔瑰丽的大梦”,而梦可悟证,但难以实证,更难考证。因此,作者采取了“红楼梦论”、“红楼梦辨”之外的第三种形态“红楼梦悟”来阅读《红楼梦》,和读者一起来挖掘这部中国最丰富的“人性宝藏、艺术宝藏”、“思想宝藏、哲学宝藏”。《红楼哲学笔记》对于精神价值的创造,文学最能体现其广度,史学最能体现其深度,而哲学最能体现其高度。《红楼哲学笔记》正是从哲学的制高点把握《红楼梦》,把这部小说视为比王阳明更为丰富的形象性心学。其异端性的诗化心学内涵,内与儒、释、道相关而自成一格局,外与西方诸大哲学家相逢而自立一高峰,完全是一种举世无双的哲学大自在。《笔记》还抓住《红楼梦》的悟性哲学特点,相应地以直觉的方式把握其哲学的要害,从而表述得生动明快,谈玄而不空洞,悟虚而充满实情实境,通过此书,《红楼梦》的大智慧再一次像星辰一样在我们眼前闪烁。《红楼人三十种解读》小说文本中提到的人物共名如“冷人”、“通人”、“卤人”、“正人”、“乖人”等进行解说有些名称一目了然,有些则需详加解说其寓意,还有一些完全是曹雪芹独特的创造。作者尽可能开掘人性中更深层次的内容,比如:作者发觉,《红楼梦》对什么是“可人”,即“谁是最可爱的人”做了划时代的重新定义。曹雪芹把中国旧道德眼睛里称为“尤物”、“狐狸精”、“狐媚子”的坏女人倒转过来,界定为可人,界定为最可爱的人,于是,秦可卿、晴雯、芳官都成了最可爱的人,金玉不足喻其贵、日月不足喻其精的最可爱的人。这是天翻地覆的大变动……作者认为,面对《红楼梦》,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复杂丰富的,过去把某一生命视为某一意识形态载体的时代结束了,《红楼梦》是世上独一无二的无比精彩的人性孤本。
作者简介
刘再复,1941年生于福建南安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所长。1989年旅居美国,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研究员、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名誉教授、台湾东海大学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鲁迅美学思想沦稿》、《性格组合论》、《传统与中国人》、《放逐诸神》、《罪与文学》、《现代文学诸子论》、《人论25种》及《漂泊手记》九卷等。
目录
《共悟红楼》
不为点缀而为自救的讲述——“红楼四书”总序
自序一: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女儿
自序二:青春共和国的领悟
第一辑
第一章 《红楼梦》阅读法门
(一)学与悟的分野
(二)心灵悟证与身世考证
(三)悟证抵达深渊
(四)悟证与知识考古学
第二章 《红楼梦》精神内涵的四维结构
(一)欲向度
(二)情向度
(三)灵向度
(四)空向度
第三章 《红楼梦》的题旨选择
(一)立名的选择
(二)立旨的选择
(三)立境的选择
第二辑
第四章 对《红楼梦》的女性主义批评
(一)女性主义的多元立场
(二)骑士精神与女儿崇拜
(三)女儿性与女人性的冲突
第五章 女性的历史视角
(一)父性向上之眼与母性向下之眼
(二)男人的中心眼睛和女子的中性眼睛
(三)历史的质在女子身上
第六章 通观美学与青春图式
(一)曹雪芹的通观美学
(二)女儿本体论
(三)质美、性美、神美、貌美
(四)情痴、情毒、情悟
第三辑
第七章 父与子的冲突
(一)贾政的焦虑
(二)正统与异端
(三)世俗贵族与精神贵族
(四)世界原则和宇宙原则
第八章 两种人生状态
(一)人生的本与末
(二)《好了歌》与大乘止观哲学
(三)平淡栖居状态与诗意栖居状态
(四)寻找澄明之境
第九章 关于第三类宗教的讨论
(一)“创教”课题
(二)高于道德境界的类宗教境界
(三)第三类宗教的假设
(四)易信仰:审美代宗教
第四辑
第十章 红楼女性的文化类型
(一)林黛玉的庄禅文化投射
(二)史湘云的名士文化投射
(三)王熙凤、探春的法家文化投射
(四)文学文化大自在
第五辑
第十一章 异端与荒诞意识
(一)槛外人的异端内涵
(二)反讽小手法与荒诞大范畴
(三)《红楼梦》的荒诞哲学
(四)曹雪芹的“槛外人”与加缪的“局外人”
第十二章 东西方两大文化景观——曹雪芹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宝玉与基督
(二)拯救与自救
(三)返回苦难与超越苦难
(四)宝玉、阿廖沙、梅什金
后记 重新拥抱文学的幸福
《红楼梦悟(增订本)》
不为点缀而为自救的讲述——“红楼四书”总序
自序(一)以悟法读悟书
自序(二)尝试《红楼梦》阅读的第三种形态
第一辑 《红楼梦》悟
小引
上篇(写于一九九五——二○○四年)
中篇(写于二○○五年)
下篇(写于二○○七年)
第二辑 《红楼梦》论
论《红楼梦》的永恒价值
一、人类精神高度的坐标
二、《红楼梦》的宇宙境界
三、悲剧与荒诞剧的双重意蕴
四、诗意生命系列的创造
五、高视角与低姿态的艺术和谐
六、呈现内在视野的东方史诗
论《红楼梦》的忏悔意识
一、悲剧与“共犯结构”
二、忏悔者的性格与心灵
三、“还泪”的隐喻
四、伟大的忏悔录
五、文学的超越视角
论《红楼梦》的哲学内涵
一、《红楼梦》的哲学视角
二、《红楼梦》的哲学基石
三、《红楼梦》的哲学问题
四、《红楼梦》的哲学境界
五、哲学的兼容与哲学大自在
附录 论《红楼梦》的性格描述
一、性格对照的三种方式
二、中国文学传统的弱项
三、性格美学的启迪
第三辑 《红楼梦》议
酸论
贾雨村心态
贾环执政
贾环无端恨妙玉
贾府的“断后”现象
彩云姐妹
贾代儒论作诗的时间
贾元春谈”颂诗”可以不作
我最喜欢傻大姐
王熙凤兼得三才
潇湘馆闹鬼之后
贾赦的读书经
小议贾政
附录 《红楼梦》方式——与剑梅的通信
再版后记
《红楼哲学笔记》
不为点缀而为自救的讲述——“红楼四书”序
内篇:红楼哲学笔记
引语
第1—21则
上辑:落基山笔记(写于美国科罗拉多州)
第22—82则
中辑:马里兰笔记(写于美国马里兰州)
第83—157则
下辑:九龙塘笔记(写于香港城市大学校园)
第158—249则
辑外辑:白云天笔记(写于漂流途中)
第250—300则
外篇:红楼哲学补述
《哲学内涵》续篇
一、雅典与耶路撒冷
二、《红楼梦》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三、曹雪芹与尼采贵族主义
四、曹雪芹与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五、《红楼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
六、曹雪芹与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
七、《红楼梦》与荷尔德林的诗意栖居
《红楼梦》的澄明五境
一、澄明幻境
二、澄明空境
三、澄明诗境
四、澄明乡境
五、澄明止境
六、结语
附录
轻重位置与叙事艺术——和李欧梵谈《红楼梦》
搜索《红楼梦》的精神天空——《亚洲周刊》江迅专访录
悟《红楼梦》,悟人间事——答香港电台节目主持人江素惠问
后记
《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不为点缀而为自救的讲述——“红楼四书”总序
自序:人性的孤本
梦中人解读
鸳鸯、秦可卿、林黛玉等
富贵闲人解读
贾宝玉、贾母等
槛外人解读
妙玉、宝玉、林黛玉等
卤人解读
贾宝玉、史湘云、香菱等
可人解读
秦可卿、晴雯、芳官等
冷人解读
薛宝钗、惜春等
通人解读
薛宝钗、薛宝琴等
玉人解读
黛玉、宝玉、妙玉等
泪人解读
林黛玉
痴人解读
贾宝玉、林黛玉、尤三姐等
正人解读
探春、贾政等
真人解读
林黛玉、贾宝玉、晴雯等
乖人解读(兼说“妥当人”)
袭人、探春等
怯人解读
迎春、秦钟等
愚人解读
夏金桂、贾瑞等
能干人解读
王熙凤、探春等
玻璃人解读
王熙凤等
明白人解读
平儿
颖悟人解读
宝玉、柳湘莲、紫娟、贾雨村等
知音人解读
贾宝玉、林黛玉等
冷眼人解读
冷子兴、秦可卿、惜春等
伶俐人解读
小红、贾芸等
糊涂人解读
史湘云、贾宝玉等
读书人解读
贾政、贾宝玉等
滥情人解读
贾琏、薛蟠等
嫌隙人解读
赵姨娘、邢夫人、夏金桂等
尴尬人解读
贾赦等
势利人解读
封肃、娈童师傅等
小人解读
赵姨娘等
废人解读
薛蟠等
浊人解读
贾蓉等
不为点缀而为自救的讲述——“红楼四书”总序
自序一: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女儿
自序二:青春共和国的领悟
第一辑
第一章 《红楼梦》阅读法门
(一)学与悟的分野
(二)心灵悟证与身世考证
(三)悟证抵达深渊
(四)悟证与知识考古学
第二章 《红楼梦》精神内涵的四维结构
(一)欲向度
(二)情向度
(三)灵向度
(四)空向度
第三章 《红楼梦》的题旨选择
(一)立名的选择
(二)立旨的选择
(三)立境的选择
第二辑
第四章 对《红楼梦》的女性主义批评
(一)女性主义的多元立场
(二)骑士精神与女儿崇拜
(三)女儿性与女人性的冲突
第五章 女性的历史视角
(一)父性向上之眼与母性向下之眼
(二)男人的中心眼睛和女子的中性眼睛
(三)历史的质在女子身上
第六章 通观美学与青春图式
(一)曹雪芹的通观美学
(二)女儿本体论
(三)质美、性美、神美、貌美
(四)情痴、情毒、情悟
第三辑
第七章 父与子的冲突
(一)贾政的焦虑
(二)正统与异端
(三)世俗贵族与精神贵族
(四)世界原则和宇宙原则
第八章 两种人生状态
(一)人生的本与末
(二)《好了歌》与大乘止观哲学
(三)平淡栖居状态与诗意栖居状态
(四)寻找澄明之境
第九章 关于第三类宗教的讨论
(一)“创教”课题
(二)高于道德境界的类宗教境界
(三)第三类宗教的假设
(四)易信仰:审美代宗教
第四辑
第十章 红楼女性的文化类型
(一)林黛玉的庄禅文化投射
(二)史湘云的名士文化投射
(三)王熙凤、探春的法家文化投射
(四)文学文化大自在
第五辑
第十一章 异端与荒诞意识
(一)槛外人的异端内涵
(二)反讽小手法与荒诞大范畴
(三)《红楼梦》的荒诞哲学
(四)曹雪芹的“槛外人”与加缪的“局外人”
第十二章 东西方两大文化景观——曹雪芹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宝玉与基督
(二)拯救与自救
(三)返回苦难与超越苦难
(四)宝玉、阿廖沙、梅什金
后记 重新拥抱文学的幸福
《红楼梦悟(增订本)》
不为点缀而为自救的讲述——“红楼四书”总序
自序(一)以悟法读悟书
自序(二)尝试《红楼梦》阅读的第三种形态
第一辑 《红楼梦》悟
小引
上篇(写于一九九五——二○○四年)
中篇(写于二○○五年)
下篇(写于二○○七年)
第二辑 《红楼梦》论
论《红楼梦》的永恒价值
一、人类精神高度的坐标
二、《红楼梦》的宇宙境界
三、悲剧与荒诞剧的双重意蕴
四、诗意生命系列的创造
五、高视角与低姿态的艺术和谐
六、呈现内在视野的东方史诗
论《红楼梦》的忏悔意识
一、悲剧与“共犯结构”
二、忏悔者的性格与心灵
三、“还泪”的隐喻
四、伟大的忏悔录
五、文学的超越视角
论《红楼梦》的哲学内涵
一、《红楼梦》的哲学视角
二、《红楼梦》的哲学基石
三、《红楼梦》的哲学问题
四、《红楼梦》的哲学境界
五、哲学的兼容与哲学大自在
附录 论《红楼梦》的性格描述
一、性格对照的三种方式
二、中国文学传统的弱项
三、性格美学的启迪
第三辑 《红楼梦》议
酸论
贾雨村心态
贾环执政
贾环无端恨妙玉
贾府的“断后”现象
彩云姐妹
贾代儒论作诗的时间
贾元春谈”颂诗”可以不作
我最喜欢傻大姐
王熙凤兼得三才
潇湘馆闹鬼之后
贾赦的读书经
小议贾政
附录 《红楼梦》方式——与剑梅的通信
再版后记
《红楼哲学笔记》
不为点缀而为自救的讲述——“红楼四书”序
内篇:红楼哲学笔记
引语
第1—21则
上辑:落基山笔记(写于美国科罗拉多州)
第22—82则
中辑:马里兰笔记(写于美国马里兰州)
第83—157则
下辑:九龙塘笔记(写于香港城市大学校园)
第158—249则
辑外辑:白云天笔记(写于漂流途中)
第250—300则
外篇:红楼哲学补述
《哲学内涵》续篇
一、雅典与耶路撒冷
二、《红楼梦》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三、曹雪芹与尼采贵族主义
四、曹雪芹与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五、《红楼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
六、曹雪芹与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
七、《红楼梦》与荷尔德林的诗意栖居
《红楼梦》的澄明五境
一、澄明幻境
二、澄明空境
三、澄明诗境
四、澄明乡境
五、澄明止境
六、结语
附录
轻重位置与叙事艺术——和李欧梵谈《红楼梦》
搜索《红楼梦》的精神天空——《亚洲周刊》江迅专访录
悟《红楼梦》,悟人间事——答香港电台节目主持人江素惠问
后记
《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不为点缀而为自救的讲述——“红楼四书”总序
自序:人性的孤本
梦中人解读
鸳鸯、秦可卿、林黛玉等
富贵闲人解读
贾宝玉、贾母等
槛外人解读
妙玉、宝玉、林黛玉等
卤人解读
贾宝玉、史湘云、香菱等
可人解读
秦可卿、晴雯、芳官等
冷人解读
薛宝钗、惜春等
通人解读
薛宝钗、薛宝琴等
玉人解读
黛玉、宝玉、妙玉等
泪人解读
林黛玉
痴人解读
贾宝玉、林黛玉、尤三姐等
正人解读
探春、贾政等
真人解读
林黛玉、贾宝玉、晴雯等
乖人解读(兼说“妥当人”)
袭人、探春等
怯人解读
迎春、秦钟等
愚人解读
夏金桂、贾瑞等
能干人解读
王熙凤、探春等
玻璃人解读
王熙凤等
明白人解读
平儿
颖悟人解读
宝玉、柳湘莲、紫娟、贾雨村等
知音人解读
贾宝玉、林黛玉等
冷眼人解读
冷子兴、秦可卿、惜春等
伶俐人解读
小红、贾芸等
糊涂人解读
史湘云、贾宝玉等
读书人解读
贾政、贾宝玉等
滥情人解读
贾琏、薛蟠等
嫌隙人解读
赵姨娘、邢夫人、夏金桂等
尴尬人解读
贾赦等
势利人解读
封肃、娈童师傅等
小人解读
赵姨娘等
废人解读
薛蟠等
浊人解读
贾蓉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