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人物
-
中国国际救援队国际救援行动纪实中国国际救援队 著《中国国际救援队国际救援行动纪实》由三章构成,系统回顾了中国国际救援队发展;全面介绍了中国国际救援队国际救援行动,包括赴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海地、新西兰、日本、尼泊尔等国实施的10次13批人道主义紧急救援任务;展望和研判了新形势下国际救援行动。中国国际救援队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顽强的工作作风,担负起抢救生命的光荣任务和崇高使命,用实际行动和救援成效,给受援国和受灾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传递来自中国的关爱,得到了受援国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为配合我国整体外交和处理国际人道主义事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关心世界、关爱生命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体现了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世界、共建一带一路的道义与责任担当。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良好形象和出色行动,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光彩,在中国救援事业乃至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我所知道的蒋介石钟文 编《我所知道的蒋介石/百年中国记忆》原属“文史资料百部经典”系列,现经选题会通过成为“百年中国记忆·民国政要”的的一种。《我所知道的蒋介石/百年中国记忆》收录文章来自《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和《文史资料选辑》,文章作者均曾与蒋介石或短期或长期接触,知晓蒋介石某一方面的事迹。因蒋介石作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参与了大量的历史事件,所以全书共分为五章,首章、第二、第五章的时间线是顺延下来的,而第三、第四章在时间上多有穿插,不过每章都有着各自的主题。
-
我的人生轨迹章未 著本书是章未研究员的回忆录,以时间为脉落,通过八篇讲述作者的生活、工作经历。本书前半部分回忆了作者小时候的家乡、故居,以及进入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成长经历;回忆了上大学、参与思想改造运动,加入党组织,入职人民教师的经历;讲述了1957—1966年个人工作以及家庭方面的一些经历和“文革”期间一些令人难忘的故事。后半部分重点讲述了回到党的队伍,重建新秩序;讲述1987—1998进入高校研究角色,从事教育学科建设;记录了1991—2017其退休生活,以及2017年至今生活状况及所思所悟。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章老师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东南大学历史的某些方面。
-
肝胆文章,一生皆为文学事郑振铎 著《肝胆文章,一生皆为文学事:郑振铎自述/百年中国记忆·文学家自述》是“百年中国记忆·文学家自述”系列丛书中的一册。在早期新文学的发展中,郑振铎是一位重要的推动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郑振铎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著名的文学编辑、文学研究者,他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评论、文学史论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肝胆文章,一生皆为文学事:郑振铎自述/百年中国记忆·文学家自述》精选郑振铎本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70余篇文章,共分为七辑,分别为走向文坛、入职“商务”、山中杂记、游学欧洲、师友忆往、“孤岛”蛰居、从政九年,旨在反映其为文学的一生。
-
毕生行径都是诗徐志摩 著《毕生行径都是诗:徐志摩自述/百年中国记忆·文学家自述》分为七章,以徐志摩的人生时间为轴,精选了作者的自剖、题序、散文和游记等五十余篇,内容既有其自述与追忆,又有其漫游随记和交往感悟,还有其与当时一些名人的交往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一切云过太空张恨水 著《一切云过太空:张恨水自述/百年中国记忆·文学家自述》主要内容包括忆儿时——我做小孩的时候,回忆写作生涯——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了,关于小说创作——剪裁工夫是要紧的一件事,追忆妻儿——望尽山川不见人,我把人生看透了——百事都如一梦,喝一点儿,乐一点儿,山窗小品——俯仰间有情亦有调,等。
-
何处是归程缪崇群 著《何处是归程:缪崇群自述(百年中国记忆.文学家自述)》共六辑,融抒情纪事于一体。第一辑“童年杂忆”集中表现作者童年时期的人与事,如幼时的玩伴、家中的女佣、邻家女孩、初恋的回忆,难忘的保姆、学校的学监以及母亲的早逝等;第二辑“东京纪事”记录了1928~1928年作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及对留日期间一些人物的回忆;第三辑“北南西东”重点呈现了回国之后作者因工作、生活原因往返奔波于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期间的所见所思以及与朋友的交往等。第四辑“狼烟处处”重点表现1937全面抗战爆发后,作者流亡于鄂、桂、黔、滇等地时的见闻与情感,以饱含情感的文字呈现了侵略者给国人带来的灾难,抒发了作者对敌人的控诉以及对胜利的坚定信心;第五辑“滇南时光”重在表现作者于1939~1940年迁移至滇南石屏任小学教员期间的生活经历,其中不乏描写当地风土民情和表露内心情感的文字。第六辑“到了重庆”重点收录了作者1942年到达陪都重庆至逝世期间,在重庆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记录了日军轰炸下的山城景象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样貌,表达了对未来胜利的信心。
-
不畏陆克文 著从毫无背景的农场放牛娃到澳大利亚的总理,需要走多远的路? 11岁时父亲去世,失去租种的农场,无家可归,留下了人生中最深刻的苦难印象;21岁时靠打工赚钱出国留学,因此失恋,后遭遇经济危机,收入无以为继而终止留学;29岁,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毅然离开了待遇优厚的外交部,选择重新开始;34岁,踌躇满志,准备竞选地方议员,却因心疾病需要做手术而放弃;38岁,参加州竞选失利,想返回外交部却受到政治排挤,被迫“主动离职”;46岁,与党内领导产生巨大分歧,被怀疑“不忠”而边缘化;52岁,位居权力巅峰,却被副手背后算计,一夜之间被票选下台,含泪请辞;55岁,临危受命,重新执掌工党,虽未能力挽狂澜,虽败犹荣。 九次低谷九次巅峰,陆克文比多数人失败的次数都多,但每次坠落后,他总能再次升起。无论多少挫折和困难,陆克文始终拥有不畏的勇气。关于政治、关于家庭、关于婚姻、关于做人,陆克文深度阐述其每一个关键点的抉择、每一步迈进的方向,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 《不畏》不是一种感觉,也不是一种天分,而是一个决定!
-
漫长的告别[美] 帕蒂·戴维斯 著罗纳德·里根,美国前总统,一位慈祥的父亲,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本书记录了里根最小的女儿帕蒂·戴维斯陪伴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度过的最后十年时光,以及在其成长过程里,关于父亲的时光片段。帕蒂·戴维斯曾经年少轻狂,与父亲和家庭几近决裂,用叛逆的行为昭示着与家庭的对抗。多年后,因为父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她重回父亲身边,与家庭和解,与家人一起开启了一段漫长的告别旅程。
-
惘然.张爱玲淳子 著这是一本写张爱玲一生的纪实文学,但淳子不断将自己摆进去,她的痴迷、她的寻觅、她的追踪、她的目睹都融入这本纪实文学,使读者经常有角色进进出出的幻觉,但读来并不感觉别扭,好像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她还大胆地将上海“海派文化”的滥觞牵到张爱玲身上,“张爱玲高举着‘出名要趁早’的大旗,跳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用《红楼梦》链接欧美文学,标新立异,自成一派,一路呼啸,横扫各路名家。多年后,她的文学,被贴上‘海派文学’的标签,她成为祖师奶奶”。其实这本关于张爱玲的纪实文学,并不完全是常规意义的纪实文学,它有观点、有评述、有考据、有调研、有采访,它是淳子的一种独特文体,不拘一格而又自成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