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人物
-
奋斗一生施锐施廷镛(1893—1983)是我国老一辈图书馆学家,曾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大学和南京大学图书馆中日文编目组组长、主任和副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学术委员等职。他以毕生的精力投身于图书馆事业。他在目录学和版本学方面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奋斗一生——纪念施廷镛先生》由施锐(煜华)先生执笔和编辑完成。叙述了施廷镛的成长历程、各个时期的学术活动、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等内容,反映了施廷镛先进的政治思想觉悟、深厚的学术研究功力和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贡献。用饱含深情的笔调抒发了对老人的深切怀念。
-
别说再见(意)安德烈·波切利这是一本希望之书,它能激励那些即使是最疲惫的心灵,告诉那些仅仅是因为遇到挫折而受伤的心灵,永远不要放弃梦想……安德烈·波切利,世界顶级男高音歌唱家,以一曲《Time to say goodbye》红遍全球。他虽双目失明,却拥有“被上帝亲吻过的嗓子”,公认为是最有资格接替帕瓦罗蒂的人。盲人无法看见黑暗,就像失聪的人无法听见安静。《别说再见:波切利自传》讲述了波切利的寻梦之旅,有关信仰和感恩,希望和坚韧,乐观和梦想……对于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为什么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如何活着?如何面对厄运?生命真正值得珍爱的是什么?……波切利在他朴实而温暖的字句里,向我们娓娓道来他顿悟的人生智慧。
-
绍兴名媛传略陈国治《绍兴名媛传略》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翔实的材料,如椽的笔力,生动形象地为绍兴地区两百多位名媛树碑立传,似有读其传如见其人之感。此书问世,必能使广大读者受益,特别是有助于女性读者更好地继承发扬绍兴历代妇女的优秀传统美德,牢固树立自爱、自信、自主、自强的意识,与时俱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
陈寅恪与傅斯年岳南 著人类学家克罗伯(Kroeber)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天才成群地来(Come in a cluster)。1890年前后的中国,似乎印证了“天才成群地来”这个令克氏久久不解的疑问。在20世纪初叶成群而来的学术大师中,有些是单打独斗,依靠本身的研究成果对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为后人所怀念;有的除个人辉煌的学术造诣,还留下了制度性的遗业(institutional legacy),在学术界维持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前者当以陈寅恪为代表,后者非傅斯年莫属。 陈先后留洋16载,通晓20余种文字;傅乃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海外留学7年,与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4年时光。二人学成归国,陈氏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四大导师”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北伐成功后,被誉为“人间最稀有的一个天才” 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而“三百年来仅此一人”的“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出任史语所历史组主任。傅、陈二人这一历史性的聚合,开创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令人扼腕的是,随着国共两党干戈相向,这对同学加姻亲关系(陈寅恪嫡亲表妹、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大綵乃傅斯年之妻)的旷代天才,被无情地阻隔在海峡两岸遥天对望而不能相聚。最后的结局是:一个无声地倒毙在台湾孤岛会议大厅,一个默默死于大陆岭南病榻。并世成双的天才之花凋落成泥,只有芬芳永留人间大地。 本书叙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著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生动卓然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与事业追求的心灵史诗,读来感人泪下,怅然叹息。
-
韩愈刘春 编在中华民族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往今来曾诞生过无数杰出人才,他们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灿若夜空繁星,但以对中华文化产生巨人般的影响而论,却是只有屈指可数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人,可立于巅峰。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他们,中华五千的文明史该是多么遗憾!正是因为他们的曾经存在,才使得中国古代文化鲜活亮丽起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是中华文化的奠基石之一。他们以非凡的人生实践和杰出的文化功绩,长久地影响着中国历史 。
-
学苑怪才潘思塑华超 丛书主编:刘彭芝、王珉珠潘思塑,2002年毕业于人大附中,考入北京大学,并于一年后赴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生物学系留学深造。在同学和老师的眼中,潘思塑是一个很独特的人:他从小酷爱读书,文史地理几乎无所不包,他把探古寻幽当成最大的乐趣,他因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而被奚落,失落与自卑曾纠缠着他。但是,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充满尊重的个性化教育最终将他培养成一位同学眼中的“潘博”。往昔20多年的人生旅途,为潘思塑留下了别样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学苑怪才潘思塑》通过对潘思塑从小到大成长轨迹的真实描写,以不同的教育在潘思塑身上呈现出的不同效应,清晰地向读者展现了超常教育的独特魅力,揭示了促进孩子精神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展现了教育的真谛之所在:爱、宽容、尊重个性……
-
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汉 口述,何启治,李晋西 编撰本书讲述了作家兼编辑家牛汉坎坷丰富的一生:童年灰小子、少年流亡大西北、冬天光脚穿草鞋的大学时代、为革命出生入死、因“胡风集团”而受难……刻画了一幅有血有肉的命运肖像。牛汉一生对诗歌痴情不改,文中涉及不少感念的师友、文坛往事、名人逸闻:浓墨于胡风、冯雪峰、丁玲、路翎、曾卓、萧军;淡彩于沈从文、叶圣陶、朱光潜、施蛰存;细描卞之琳、艾青、田间、冯至、何其芳;略论周扬、夏衍、茅盾、艾芜、孙犁。行文兼有历史的广度和心灵的深度,文字饱含着对现实的体验和对生命的体悟。
-
抗震救灾英雄谱新华月报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让我们记住了四川、汶川、北川,也让我们记住了一群在灾难中临危不惧、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昂然挺立于天地间的英雄们。面对灾难,他们有的在生死瞬间将同学推开,而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世界;有的脱险后又纵身跳向废墟,背出情同手足的同乡;有的在关键时刻担当起老师的职责,组织同学撤离到安全地带;有的被困后,或坚持用手电筒的微光读书,或唱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他们的事迹,如同浩渺苍穹里的点点星光,照亮勇敢、坚强、无私的夜空,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可贵精神,集中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优良品质,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感动了全国人民。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英雄们,将最崇高的敬意珍藏在心中。 抗震救灾的英雄们,以人民的得失为得失,以群众的安危为安危,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彰显了中华民族无私无畏的品格,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危急关头不退缩,责任面前不逃避。他们作出的生死抉择,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显现了最纯粹最耀眼的生命底色。英雄隐于平凡,英雄现于危难。英雄的道德情操,平凡中高扬伟大。在生死考验的严峻时刻,他们的言行,蕴含和弘扬了社会最珍贵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品质,堪为世人楷模!
-
沈万三的屯堡后裔沈赤兵《沈万三的屯堡后裔》是一本由其后裔亲口讲述明代江南首富沈万三在贵州省平坝县天龙屯堡被发现的真实故事,近日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讲述者为沈万三的第十八代传人沈向东。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的一个商人,他的致富本领与经商的理念,使他在数十年间聚财无数,也使他的声名远播天下。余秋雨先生曾说:沈万三是“中国十四世纪杰出的理财大师”。
-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师永刚、冯昭、方旭 著梁实秋、钱穆、罗家伦、林语堂、蒋梦麟、殷海光、雷震、傅斯年、胡适……他们。都曾因深厚的学养与非凡的资历,活跃在上个世纪的中国。他们背负一身盛名,却颠沛流离,绝唱台湾。在严酷的政治环境面前,有人选择了明哲保身、偏安一隅,有人则选择了迎难而上、据理力争。以方寸之地守护着最后的人格底线。阴影无处不在,甚至,他们中的某些人至今还在被误读。如今,抹去落在他们名字上的政治尘埃,我们会更加清晰地看到他们的前世今生。或许我们不应该再囿于他们是在海峡这边,还是海峡那边,因为无论在哪里,他们都是这令世界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