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人物
-
王春研究文集裴余庆,宋正轩 编暂缺简介...
-
你有风情,亦有风骨张蔚然 著她是胡适盛赞的人;她是吕思勉钦佩的人;她是朱光潜研究的人;她是高晓松推崇的人。《你有风情,亦有风骨》讲述了39位传奇女子的人生历程,39种值得参鉴的人生智慧。里面既有独孤伽罗这样的皇权名媛,也有甄宓这样的后宫佳丽,还有李清照这样的惊世才女,她们的人生,命运,爱情和理想,都在全书徐徐展开,娓娓道来,让读者在看明白她们一生的同时,也懂得了许多的人生道理,以此为鉴。
-
韦素园传黄圣凤《韦素园传》是安徽作家黄圣凤新近推出的又一部新作,书写未名社“守寨人”韦素园传奇而苦涩的一生。书稿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韦素园的生平经历和成就。 韦素园,安徽六安叶集镇(原霍邱叶集镇)人。韦素园早年随刘少奇、肖劲光、任弼时、曹靖华等赴俄留学,列席过共产国际第三次会议,亲耳聆听过列宁同志的报告。1925年加入鲁迅麾下的进步文学社团“未名社”,是骨干成员之一,他编辑《莽原》和《未名》半月刊,印行出版《未名新集》系列,是鲁迅《朝花夕拾》《坟》等著作的实际编辑人。他翻译和推介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文学)到中国来,翻译作品有:俄国果戈理小说《外套》、俄国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光芒》、北欧诗歌小品集《黄花集》、俄国梭罗古勃的《邂逅》等。因为长期伏案,积劳成疾,韦素园患严重肺病,因医治无效,英年早逝,时年30岁。韦素园去世后,鲁迅亲自题写并手书了“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的碑文,多方筹集文章为韦素园出纪念册,并撰写了情深意切的散文《忆韦素园君》,沉痛悼念。
-
居里夫人自传[法] 玛丽·居里 著,赵蓓 译《居里夫人自传》共分两篇:首篇是居里夫人的自传,真实地记录了她通过刻苦努力、顽强奋斗走上科学之路的传奇一生,语言浅显平实。第二部分则是居里夫人为丈夫皮埃尔·居里所写的传记,通过居里夫人的记叙、两人的书信、日记,以及他人对皮埃尔·居里的评价等,展现出了皮埃尔·居里的崇高品德。
-
药渣吴钧陶 著作者从倒出去的“药渣”里,提炼出了这十多万字的“病情报告”。身体从来都很健康的人,能从他的记录里,了解一些病弱者的痛苦,从而珍惜和爱护自己的身体,同时对别人的病痛产生较多的了解和同情;医师、护士、医药界其他各位,能从他的记录里,更能知悉他们服务的对象生理上的种种情况,心理上的种种活动,从而得到医疗手段和态度上的一些启发;一些分散在大地各处,曾经或正在挣扎于病痛的水深火热之中,能从他的记录里,得到一些安慰,产生一些勇气,或者触发一些面对生死的感悟。
-
炼金岁月李道节 著《炼金岁月:我的体育缘》系一部作品集,分为“往事如烟”“体育人物”“体育评论”“小说随笔”四辑,书稿中既有对童年生活、工作经历的回忆,又有对体育人物、体育赛事、体坛现象的报道,还有以体育项目为背景创作的文学作品。作者作为一位体育行业的从业者,以自己的专业角度呈现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巨大成就,也指出了体育工作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之道,寄托了作者对体育事业的殷殷之情。
-
萧红王小妮 著在众多写萧红的传记文学作品中,王小妮的《萧红:人鸟低飞》独树一帜。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叙述的写法,让作品既写了一个人一生的宏阔,也凭借一支敏感细笔,试图深入到历史现场,潜入萧红的内心,写一个流浪者的心理现实。有人说,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小说,只有人名是假的。这或许有些夸张,但在材料的真实和心理的真实之间,王小妮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正是这种平衡,赋予这部传记一种张力,一种直逼人心的力量。王小妮说,好的写作者从来都是稀有的,萧红是一个。一个好的写作者来写另一个好的写作者,又能写得好,实属难得。
-
情动方圆走天下樊小庆 著《情动方圆走天下:“草根”围棋人王振华传奇》讲述了在20世纪80年代,湖北鄂州的一个文化宫工作者王振华,创办《围棋报》,并坚守至今的故事。全书以《围棋报》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通过一张小小的报纸折射了围棋在20世纪80年代时代背景下的波澜起伏的画卷。在办好围棋报的同时,王振华积极推动围棋普及视野,利用这个平台,创下了世界围棋等诸多首位。如在由他倡议并发起且影响深远的全国围棋育苗工程,更是让围棋这一国粹加速得到普及推广。总之,《情动方圆走天下:“草根”围棋人王振华传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发生在围棋界、新闻出版界、企业界等与传主有关的行业一定的变化。
-
大儒张载杜崇斌《大儒张载/教育薪火书系·第一辑》以史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叙述,客观全面评价,不有意拔高教育家的贡献,注重教育家闪光点的挖掘和传播,是教育家历史画卷现代版的呈现。书系成规模、系统化,学术性和可读性强,具有较强的收藏价值,适合各中小学图书室和大学图书馆选择配置。
-
周国平周国平 著哲学家周国平的自传。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他回首一路走来的蜕变:成长于上海弄堂,青春求学于北大,却在政治风波中痛失一生精神挚友,毕业后又没有任何希望地滞留广西十年。在时代转变的新声中,他再次负笈北京,专研尼采,见证了八九十年代京城知识分子踌躇满志的时代风潮。然而,时代之潮起伏,人生暗流波动,中年又突遭家庭变故,唯有依靠哲学的慰藉一步步度过暗礁与风浪,用文字捕捉岁月之河中的光影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