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张居正杨小红 著本书是“中国圣贤人生丛书”之一。张居正,明朝万历一朝的“救时宰相”。他起自民间,深知明朝积贫积弱的根源。他少年得志,由读书科举而进身官场。但在官场,他等待的时间长,真正大有作为的时间短,这使他格外看重权柄,并大有作为,且这两者又是联系在一起的。无权不威,无威不重,无威重则不能率众以成事;然而成事就有兴废破立,就可能生利害,生褒贬。张居正的政策,他的“考成法”,他的“一条鞭法”,使明朝出现中兴气象,但张居正本人也成为众矢之的,并祸身后及家人。本书以现代人的心去感觉历史伟人,从人生的角度写传主的成败得失,甚有启迪意义。
-
刘伯温陈文新著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他辅助朱元璋定天下,料事如神,为明王朝的建立创下了不世奇功。明朝军师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而著称于世,向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之说。他的“今日灯火朝上,来日灯火朝下”和“今日活牛耕地,来日铁牛耕地”等近似梦呓的预言,如今均已化作现实。
-
曾国藩彭基博著《曾国藩忠毅人生》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从他的成长、思想、为人处世中学到了不少的人生哲理。首先,从曾国藩的成长中看到勤奋好学,立志为本一直是他成长过程中理想与信念,也正是这个信念才激励他走向成功。曾国藩,乳名宽一,名子诚,字伯涵,一八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他家世代务农,曾国藩在《大界墓表》中说,“吾曾氏家世微薄,自明以来,无以学业发名者。”然而,在曾国藩的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祖父曾玉屏,他教导曾国藩说,男儿“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他的八字诀(早、考、扫、宝、书、蔬、鱼、猪)和三不信(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被曾国藩反复品味,作为曾氏家族的家训主要内容,后来,曾国藩就立誓苦读,奋发图强,成为一代豪杰。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那么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应正确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及理想,“诚信为人、立志为本”,在工作中我们应当按照现代教育的要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全心全意为教育服务的思想,坚苦奋斗,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从曾国藩的思想精神中可以看到一个人怎样才能走向成功。人有精神才有立场,有立场才有风骨,有风骨才有境界,有境界才有气象,有气象才叫活出一个人来,曾国藩就是一个有精神的人,他的立场是在京城研习了十几年,在江南践行了几十年的理学。正是这种精神立场,才使他一呼百应,成就功名。曾国藩的思想主干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国周新颐,周新颐把人放在《太极图说》的中心地位:“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惟人也得共秀而最灵”。人纯粹至善的最高品质就是“诚”。所以,人只有诚,并且通过诚才能认识自己的真实本性,也才能认识其他人的性以及整个世界的性、曾国藩觉得自己一身毛病,面孔杂出,而各种毛病的根源就在于不诚实,他认为天地之所以运行,国家之所以建立,圣贤的德业之所以可以光大,可以持久,都是因为诚实的原故。所以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我们应当好好的学习他这种思想,对于处理任何一件做到“诚实不欺、实事求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待领导和同志都应“以诚为本、宽以待人”,这也正是一个人走的成功的必要条件。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最后,使我感处最深的就是曾国藩的“为人处世”。曾国藩说:“为人之道有四知,天道有三恶”。“四知”就是孔子的“知命”、“知礼”、“知言”,丙加上他所的“知仁”。“三恶”就是天道恶巧、天道恶盈、天道恶惑。巧,就是和巧、盈,就是丰盈,惑就是多猜疑。我们应当从他所说的“四知”、“三恶”中理解内涵,并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伟大思想为指导方针,认真借鉴曾国藩的处世之道,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把握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为人处世上做一个成功的人,在事业上力争成为一个所作为的人。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获取间接知识的最好途径。“勤奋好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将我们学校读好活动矿日持久的开展下去,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自己,正所为人并不是天生就是美的,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毛病,而医治毛病的一个好方法就是读书。
-
左宗棠李晓峰著本书是“中国圣贤人生丛书”之一。左宗棠(1812年生),湖南湘阴人。20岁中举。少有大志,常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自诩。左宗棠一生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等。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和进一步加深的历史时期。其一生活动主要为:一、镇压太平天国、西捻军和西北回民起义。二、办洋务。左宗棠办洋务的根本目的虽然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但其侧重点在反抗外国侵略上。这与李鸿章一味媚外妥协投降的立场是判如泾渭的。同时他赞赏西方“听商经营,官收其税”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提出了“与民争利,不若教民之兴利为得”的主张,表明了他发展民族经济的思想意识。三、1875-1878年,出兵新疆,击灭英、俄支持的阿古柏侵略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天山南北各地。1880年为支持曾纪泽在俄交涉收回伊犁的斗争中,左宗棠以69岁的高龄出关,誓与沙俄决一死战,其精神与行动都是极感人的。中法战争中,无论督办浙江军务,或福建军务,都力主抗击侵略。四、左宗棠是杰出的政治家。在新疆的5年,左宗棠不仅提出了必须在新疆建立行省,设郡县以取消军府制度的建议,而且在指挥军事的同时十分重视整饬吏治,发展生产。如:兴修水利、建筑城堡、开荒屯田、清丈地亩、厘正赋税、统一货币、改良蚕桑、分建义塾、植树造林等。在巩固西北边防、建设新疆以及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方面,左氏有过重要贡献。后人有诗赞曰:“大将出征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
-
曹操扬帆著本书是“中国圣贤人生丛书”之一。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历任洛阳北部尉、济南相等职。曹操。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后用其名以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元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二十余万南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魏武帝。曹操生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弟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曹操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曹操的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是当时文坛上的领袖人物。在他们提倡、带动之下,这个时期的创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光采夺目的一章——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建安文学”。曹操的诗今存二十余首,较完整的散文四十多篇。他的诗都是采用乐府古题,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又有所创造,对五言诗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向为后人传颂。散文亦清峻整洁。他善于以质朴刚健的语言直抒胸臆,无典雅浮华之弊。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散文代表作有《让县自明本志令》等。遗著《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
-
魏征余和祥著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
文韬武略诸葛亮周殿富著多少岁月流迁,多少人世沧桑,不灭的是真理,不去的是英雄。虽然真理也有被云蔽沙埋,英雄也有气短扼腕的时候。开天辟地、孤独而终的盘古;积苇弥水、燃石补天的女娲;衔木石而口滴血、志在填海的精卫;不甘失败、弃尸荒野、枷化红枫的量尤;追求光明、逐日而死、仗化椰林的夸父……他们是神,但他们又不是神,他们不过是这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塑造出来的理想人格、英雄气概的化身,他们代表的是一种人格特质。饮恨赍志、自刎乌江的项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精忠报国、遗恨风波的岳飞;临危受命、无力补天、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卫国抗敌、身死冤狱的于谦;负帝蹈海、至死不降的陆秀夫;感震辽东,死无全尸的袁崇焕……他们不是神,但却被人们当成神圣来顶礼膜拜,因为在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情操。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一代人面临前一代不同的历史条件,前人没有权力来决定后人怎么做,后人也没有资格来妄加评说于先人。我们必须用历史的方法来看待历史。功业微巨、成败得失本不足以定英雄,人们需要继承弘扬的是对人类发展进化有益的那种精神,正所谓“薪不传,火传”。人类的历史几乎是在英雄崇拜的迷茫历程中走过来的。这种崇拜无疑地转化为一种信仰,支撑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鼓舞着人们在无法生存的条件下去努力生存,在难以发展的环境中去努力发展。而悲剧英雄崇拜则大多令人萌生一种理想主义、牺牲精神的火花。在我国最为出类拔萃的“诸葛亮崇拜现象”与“关羽崇拜现象”就是由悲剧英雄崇拜而到神灵英雄崇拜的一种典型演化。然而,不管怎么说,在历史上的种种英雄崇拜中,最具历史进步意义的还要数悲剧英雄崇拜。悲剧英雄是人类族群中一个杰出的层面,大多是理想主义和勇敢的实践精神的结合;是知难而进积极有为的典型;是世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以不完满和自我牺牲为结局的。悲剧英雄注定是悲剧人物,但悲剧人物绝非都是英雄。天道忌盈,而遗憾和残缺往往构成另一种美学境界。自古有“盖棺论定”之说,今人也时常发出为什么“死了才算英雄”的感叹,这并不足为奇。因为每一个悲剧英雄人物几乎少有寿终正寝的,大多是以生命被残暴地剥夺为终结的,它所弹奏出的生命之歌既不是人间的“玉树后庭花”,也不是天上的“霓裳羽衣曲”,而是一曲令人潸然不可复闻的“广陵散”,因而这个休止符便分外昂扬激越,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心中引起强烈的和鸣与共振,因而也更愈令人感动。悲剧英雄的生成,首要因素是时代的塑造。太平盛世绝少悲剧英雄,舨荡之秋向来不乏忠义之士,因为时代需要什么人物,它便会塑造出来。而在悲剧英雄崇拜中最为突出的人物——智圣孔明、武圣关羽同出在三国时代。三国时代是一个悲壮的时代,是汉魏百年大混战的产物,因而不仅乱世出英雄,而且出现许许多多的悲剧英雄人物,这是历史使然,时代使然,条件使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主观上对人生价值取向的不渝选择。“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泰戈尔生前写下的一幅挽联,诸葛亮可当之无愧。诸葛亮的业绩无可追及,但诸葛亮的政治品德、个性人格、不止不歇的奋斗精神,与乐此不疲的敬业思想还是值得今人学习的。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确如夏花秋叶般之迅忽,关键的是如何利用这有限的生命资源,在有生之年做得多,做得好,多有所为。诸葛亮的一生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为我们留下的是一种历史的镜鉴,人生的启迪。这也是本书出版的意义所在。是以为序。 周殿富 1996年12月于长春
-
廖家两代人蒙光励著《廖家两代人:廖仲恺 何香凝和廖梦醒 廖承志》作者是海南省琼海市人,1940年12月生。1965年暨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前馆长,副研究员,兼任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惠州市廖仲恺何香凝研究会顾问等职。二十多年来,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在《广东社会科学》、《暨南学报》等学术刊物及省、中央的报刊上发表《廖仲恺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何香凝与大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试论廖承志对广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特贡献》等论文六十多篇。其中有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史》等刊物全文转载。与友人合写的《廖承志传》1991年荣获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授予的优秀成果奖。此外,还参加编辑《纪念廖仲恺何香凝》(图片集)、《廖仲恺研究》、《廖仲恺何香凝研究》和《廖承志文集》等书。
-
曹雪芹别传高阳著曹家在南京获罪被抄没后,曹雪芹随母亲、叔父北上归旗, 求学于八旗子弟官学。在此期间,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更为丰富,见识了上至朝廷军国大事、下至百姓井生活的种种情景。 其间穿插着稗官野罗、风月笔墨、江湖帮派的秘闻和痴情儿女的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
杨贵妃全传达成编著封面题名:四大美女之杨贵妃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