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钱锺书与杨绛苏眉心 著民国才子佳人钱锺书和杨绛是文坛为情深的伉俪,他们同为才华横溢的学者,在文学创作上珠联璧合,共同走过六十多年婚姻路,历经半世颠沛流离,始终相濡以沫。夫妇俩埋头写著流传千古的巨作,却以平凡人谦卑的姿态,默默将自身微光通过文字呈现给世人。《钱锺书与杨绛:围城绝恋/民国爱情故事》再现了钱锺书与杨绛这对文坛伉俪相守相依的爱情与共同创作的一生,在流年似水中显现出非同寻常的轨迹。
-
鲁迅与许广平崔冬靖 著以文会友向来都是中国的浪漫传统,而以文结缘则更是一段佳话。原本素昧平生的鲁迅与许广平相识于杂志中的一场论战,这场论战,就是爱情定则的讨论。鲁迅虽思想激进,却迫于母命与无爱的朱安女士结婚,长期为旧式婚姻所羁绊与煎熬,而许广平当时也受着娃娃亲的困扰。有着相同苦恼的两个人在交流不同的爱情观的同时,渐渐生出了惺惺相惜之感。后来许广平成为了鲁迅的学生,二人之间的感情也终修成正果。“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毫无疑问,他们二人共同谱写的一曲爱情之歌,不但是至感人心的,也是细腻、浪漫和激情的。
-
梁思成与林徽因黄志能 著这段爱情婚姻,因林徽因这个才华横溢的美貌女人而被人铭记,更因为这个婚姻外有着痴迷的等待者而被人言说不断。其实林长民把林徽因嫁给梁思成就是看中了他的踏踏实实,浪漫的人更渴望一个安稳的家。林徽因一生中遇到的男人各个都不是凡夫俗子,而且都和这位大才女有着某种程度的志同道合。纵使外界对于林徽因有多少种解读,她临终前交待刻在她墓碑上的,是建筑学家林徽因。当梁思成问林徽因“为什么是我”时,林徽因俏皮地回答:“我会用一生来回答,你准备好了吗?”
-
鲁迅回忆录许广平 著“素笔忆鲁迅”丛书按照“曾在某一时期与鲁迅有过交往”的原则,选录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许广平《鲁迅回忆录》,郁达夫《回忆鲁迅》、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此二篇合为一种《回忆鲁迅》),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冯文炳《跟青年谈鲁迅》,荆有麟《鲁迅回忆》,共八种。这些文字经过时间的淘洗存留下来,大多已成为研究鲁迅的必读篇目。
-
李白传李长之 著《李白传》是著名文学史家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和《李白》两书的合集,是李长之在不同时期写的关于李白生平的两本书。前者是以德国古典文艺美学为利器对李白的分析,其中不乏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所以重李白精神人格的分析。后者从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去勾画李白的画像。从总体上说,李长之以李白的游历生活为经,以李白试图摆脱凡俗羁绊的精神为纬,深入体察诗仙李白的充溢的生命力以及内心之痛苦,解析其有道教气质的诗句和语言风格的形成。李长之用锐利的观察,设身处地的理解,刻画出了鲜活灵动的李白形象。从某种意义上,两本书互为补充、相为表里,从不同的方面更准确丰富地勾画出李白面影的作用。
-
冰心与吴文藻王佳佳 著一个是前途无量的青年学者,一个是未来中国文坛富生命力的女作家,冰心和吴文藻的爱情故事,开始于远洋客轮上的一番阴差阳错。在前往异国的旅途中,开始了他们的爱情之旅。
-
沈从文与张兆和乌合 著“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好年龄的人。”沈从文与张兆和,一个来自湘西边城,勇毅、果敢;一个名门之后、大家闺秀,奇妙的缘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两人在长达五十五年的婚姻旅途中品尝过贫贱辛酸,也见证过纷飞战火。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有太多的无奈和遗憾,却也正因这些无奈和遗憾而分外美好。
-
张季鸾刘未鸣,韩淑芳 编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陕西榆林人。中国新闻家和政论家。1908年,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民立报》任记者。辛亥革命后,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并且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1926年与胡政之合作,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1941年9月6日病逝于重庆。
-
李白传韩作荣 著中国历代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种,由著名诗人韩作荣著成。作者大量引入李白的诗作,将这些优秀作品,融入李白的经历中,给我们阅读李白诗作以新的视角。作者也大量引用写李白有关的其它诗人的作品或论语,在解读李白与他们的关系中,让我们既读诗,又知人。作者还大量引用古今中人研究者关于李白的论文,广开认识李白的眼界,并从种种不同层面的论述中,比较、思考、推断,最终阐明自己的倾向和观点,从而,显出作者认识李白所持的客观而全面的态度,而排除了偏私的好恶,使这本书具备了研究性和资料性。
-
张九龄与九龄文化熊飞 著本书是张九龄研究专著,张九龄是我国唐代一位“动为苍生谋”的有胆识、敢担当的政治家,是继张说之后辅佐唐玄宗李隆基续写“开元之治”的贤相;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文学家,前人谓其在文学发展史上“开清淡之派”,粤人敬之为“岭南诗祖”。本共分两个部分,分别叙述了张九龄的生平经历与张九龄身后其道德学术、文学及思想遗产的流布与发皇。作者将二十余年来研究张九龄的重要成果与心得集结成书,也是作者对自己学术理路的一次系统整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张九龄相关方面研究之定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