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犯罪的人性解读

犯罪的人性解读

作者:刘延寿 著

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1-01

ISBN:9787542113290

定价:¥5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人为什么犯罪?为什么有人不犯罪?社会的主流成员和绝大多数人为什么能恪守社会规则而不去犯罪?作者从人性视角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解读了犯罪与不犯罪的人性根源,并提出了犯罪的治理结构以及人性化的对策、措施和建议;全书共分绪论、第一编犯罪学述要、第二编犯罪、第三编不犯罪和第四编犯罪对策与治理五个部分。本书的基本特点是:以自主创新精神突破了以往从阶级论和阶级矛盾论视角解读犯罪根源的理论羁绊,为构建“犯罪的人性研究”这一新的犯罪学分支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填补了这一学科的空白,特别是人为什么不犯罪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书中安排了一定的实证案例,既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又兼顾了雅俗的社会文化要求。虽是犯罪学专著,但内容涉及法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诸多与犯罪有关的相邻学科,可谓是跨学科研究的成果。本书可供法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法律实务部门的读者学习和参考之用。
作者简介
  刘延寿,字思杭,1936年生于酒泉农村。童年丧母,幼年左腿两次骨折,落下终身残疾。接踵而至的人生不幸使他养成了特別自尊和坚毅的性格,即使下放劳动,过“五七”干校生活也不落后。在外祖母和继母的呵护支持下拄着拐杖读完了小学。进中学前扔掉了拐杖,克服了常人不遇的生活困难,学习和体育锻炼不甘人后,高中一年级成为酒泉中学第一位学生党员。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学系,1963年本科毕业后即服从分配来到大西北兰州,终布衣编辑于一生。退休前,在甘肃人民出版社从事法学、逻辑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中国哲学、因明学等多学科图书编辑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即提出“编学相长”理念,力主图书编辑应走学者型编辑道路,做编辑家,不做编辑匠。1997年退休后,重操旧业,先后应聘于上海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出版社、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等单位任社外编辑、特邀编审。38年来,责编和参编图书500余种,其中有30余种获省部级优秀图书奖;3种分获国家高校优秀教材奖、“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编辑之余见缝插针,致力科研,撰写学术论文,笔耕不辍。在《光明日报》、上海社科院《学术季刊》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编辑学、法学、逻辑学、社会学、伦理学、中国哲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约30万字,已出版的著作有《法制问题解答》、《学步集》(自选论文集),主编的有《简明法律知识读本》、《老年法律教程》等。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在逻辑学、犯罪学、因明及佛学界有很多作者朋友,并保持着“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的学术友谊,以为做人操守的重要内涵之一。
目录
绪论
第一编 犯罪学述要
 第一章 犯罪观辨析
 第一节 犯罪观的碰撞
 第二节 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犯罪学基础理论面临挑战
 第三节 选择人性研究路径的儒学思考
 第四节 关于犯罪人性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犯罪分类的标准问题
 第二章 人为什么会犯罪?社会上为什么有犯罪?
 第一节 犯罪学关注人性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第二节 满足物质需要是人性的 第一本能
 第三节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性的基本本能
 第三章 犯罪是怎样产生的?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态失调与犯罪
 第三节 自人类进入文明期以来人的世界从未达到过平衡
 第四节 人性扭曲与犯罪
 第四章 犯罪的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评价
 第三节 犯罪的法律评价
 第四节 犯罪的主观恶性
 第五节 社会评价与法律评价的关系
第二编 犯罪:人性扭曲,兽性疯狂
 第五章 经济犯罪:人甘做钱财的殉葬者(上)
 第一节 经济犯罪的概念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犯罪
 第三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的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
 第四节 走私犯罪行为的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
 第五节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行为的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
 第六章 经济犯罪:人甘做钱财的殉葬者(下)
 第一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行为的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
 第二节 危害税收征管行为的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
 第三节 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
 第四节 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
 第七章 职务犯罪:权力腐败的渊薮
 第一节 职务犯罪的概念
 第二节 职务犯罪的缘起——公权力腐败
 第三节 贪污贿赂犯罪行为的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
 第四节 渎职犯罪行为的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
 第五节 职务侵权犯罪行为的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
 第六节 军人违反职责犯罪行为的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
 第八章 有组织犯罪:罪责扩散与黑恶势力的人性混杂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的概念
 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的人性分析
 第三节 “三黑”有组织犯罪的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
 第九章 毒品犯罪:精神糜烂,人性沦丧
 第一节 人性沦丧的罪恶勾当
 第二节 毒品与毒品犯罪
 第三节 毒品犯罪的概念
 第四节 毒品犯罪的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
 第十章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兽性的肆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
 第三节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
 第十一章 性犯罪——人性蜕化的永恒话题
 第一节 性本能与人性
 第二节 性本能异化:性犯罪的渊薮
 第三节 性犯罪的概念
 第四节 性犯罪的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
 第十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犯罪——人类的断后行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犯罪的概念
 第三节 环境与资源犯罪的社会评价和法律评价
第三编  不犯罪:人性彰显,兽性抑敛
 第十三章 人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第一节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性问题的关注
 第二节 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中国正统的人性论
 第三节 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人性论
 第四节 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当代思考
 第十四章 名与耻:人性自尊的精神家园——解读“人为什么不犯罪?”之(一)
 第一节 赋予生命意义的“名”——“面子感”的人性自尊
 第二节 名的禁忌与道德、法律意识
 第三节 知耻——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第四节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第五节 雪耻在惩恶扬善
 第十五章  孝道复归,善莫大焉——解读“人为什么不犯罪?”之(二)
 第一节 百善孝为先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对孝道的关注
 第三节 当代中国孝道的价值观
 第十六章  人心向善:人性的理性追求——解读“人为什么不犯罪?”之(三)
 第一节 人心向善的哲学思考
 第二节 从人间真情到人问善
 第三节 社会慈善的人性基础
 第十七章 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中国人深刻的人性——解读
“人为什么不犯罪?”之(四)
 第一节 学会做人为人生 第一要义
 第二节 反思“何以为生”的教育弊端
 第三节 回归“人文精神”,落实“为人的教育”
 第十八章 终身学习是一种善——解读“人为什么不犯罪?”之(五)
 第一节 终身学习的概念
 第二节 终身学习——一种自我完善的道德性步骤和手段
 第三节 终身学习是人生的一种价值追求
第四编 犯罪治理:筑起人性自尊的长城
 第十九章 犯罪治理的根本在治心
 第一节 治本在治心
 第二节 理性与非理性问的巨大反差——对人与非人的诠释
 第三节 彰显人性自尊,弃绝权、财、色交易
 第四节 人性有亮点,光辉靠自己
 第二十章 未来世界犯罪的社会控制——对世界进行综合治理的伦理社会思考
 第一节 犯罪的社会控制
 第二节 有效发挥各种社会控制手段是获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良好效果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21世纪需要新孔子出世
 第四节 犯罪的内在控制
 第五节 犯罪的外在控制
 第二十一章 法治中国与和谐社会的概念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制度建设的正义思考
 第三节 法治中国的法治精神
 第四节 犯罪治理的和谐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