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学研究
作者:张涛 著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2-01
ISBN:9787811085792
定价:¥2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学研究起因,主要有四点。一、体育作为文化的子系统,在文化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人们生活结构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关系到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体育的文化生态学研究自然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二、在中国体育文化研究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是一个新颖且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正处在转折时期,既面临机遇也受到挑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体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丰富、独特的文化价值,促使笔者不得不注意它在体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三、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吸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体育文化,成果丰硕。笔者所在的中央民族大学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一处沃土,有很多著名且经验丰富的专家。在与他们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借鉴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文化生态学研究,将会对体育文化研究大有裨益。四、利用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与当前体育文化研究形成一定的系统,有益于体育文化的研究体系更趋完善。
作者简介
张涛,回族,新疆阿图什人。体育教育学士、民族学在读硕士,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院校民族体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学部副主任。主持北京市教改立项项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教学研究》、主编北京市精品教材《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览》、出版专著《中国少数民族体育》(英汉对照版)、主编《民族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程》运动技能篇、合著出版《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主持校级精品课程《排球教学与训练》、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民族体育与生态环境》、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十五”科研规划项目《西北生态环境及其传统生活对该地区少数民族长寿人群形成机制的研究》。撰写发表三十余篇体育科研论文,其中核心刊物近二十篇。
目录
导言
上篇 生存与共生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第一节 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一、学科概念梳理
二、体育人类学是全面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视角
第二节 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下的民族体育文化
一、结构主义模型理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共时结构与历时发展
二、群体与隔栅原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三、文明范式论:民族体育西方竞技化的文化易位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选择
第一节 自然环境选择
一、地理环境选择
二、气候类型选择
第二节 社会基础及其选择
一、生产劳动说
二、军事活动说
三、狩猎活动说
四、宗教仪式说
五、日常游戏说
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习俗的特性
第一节 习俗属性
一、公开展演性
二、直接作用性
三、整体倾向性
四、长期稳定性
五、综合作用性
六、生活适应性
七、周期规律性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习俗的功能
一、确认与强化职能身份
二、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个性模塑与教化
四、协调生产与生活
五、性情宣导与排解
六、保存和文化传承
七、资源消费和再分配
八、婚恋媒介和会礼结盟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习俗举偶
一、柯尔克孜族:鹰猎
二、青海土族:轮子秋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研究
第一节 传统体育产业化与市场
一、产业化研究
二、项目特点和价值
三、产业化方案设计
第二节 传统体育与旅游业
一、体育与旅游的历史渊源
二、方兴未艾的体育旅游产业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参与式旅游中的应用
第五章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教学
第一节 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民族特色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历史沿革
三、中央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教学
五、成效显著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第二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机制的建立与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下篇 解构与呈现
第六章 采集渔猎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第一节 采集渔捞型民族
一、三江流域采集渔捞民族
二、南方沿海采集渔捞民族
第二节 采集狩猎型民族
一、内外兴安岭采集狩猎民族
二、长白山、三江下游采集狩猎民族
三、嫩江、松花江流域采集狩猎民族
四、台湾岛采集狩猎民族
第七章 畜牧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第一节 山林畜牧型民族
一、大兴安岭山林畜牧民族
二、拉巴山、雪盘山和小凉山地带山林畜牧民族
三、呼伦贝尔地区和嫩江流域农牧结合民族
第二节 高原盆地游牧型民族
一、蒙古高原游牧民族
二、伊犁盆地游牧民族
三、帕米尔高原游牧民族
第三节 高山畜牧型民族
一、青藏高原高山畜牧民族
二、慕士塔格山、乔戈里峰腹地高山畜牧民族
三、河西走廊高山游牧民族
第八章 农耕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第一节 山林刀耕火种型民族
一、青藏高原南坡山林游耕民族
二、高黎贡山山林游耕民族
三、基诺山山林游耕民族
第二节 山地耕牧型民族
一、澜沧江山地耕牧民族
二、大小凉山山地耕牧民族
第三节 山地耕猎型民族
一、湘鄂西武陵山地区耕猎民族
二、苗岭山、五岭、雪峰山地区耕猎民族
第四节 丘陵河谷水田稻作型民族
一、岭南水田稻作民族
二、海南岛民族
第五节 绿洲耕牧型及平原集约型民族
一、塔里木盆地绿洲耕牧民族
二、准噶尔盆地绿洲耕牧民族
三、甘肃临夏黄土丘陵绿洲耕牧民族
四、积石山下黄河流域绿洲耕牧民族
五、青海东部黄河、湟水谷地绿洲耕牧民族
六、平原集约农耕民族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上篇 生存与共生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
第一节 民族学、人类学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一、学科概念梳理
二、体育人类学是全面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视角
第二节 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下的民族体育文化
一、结构主义模型理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共时结构与历时发展
二、群体与隔栅原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三、文明范式论:民族体育西方竞技化的文化易位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选择
第一节 自然环境选择
一、地理环境选择
二、气候类型选择
第二节 社会基础及其选择
一、生产劳动说
二、军事活动说
三、狩猎活动说
四、宗教仪式说
五、日常游戏说
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习俗的特性
第一节 习俗属性
一、公开展演性
二、直接作用性
三、整体倾向性
四、长期稳定性
五、综合作用性
六、生活适应性
七、周期规律性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习俗的功能
一、确认与强化职能身份
二、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个性模塑与教化
四、协调生产与生活
五、性情宣导与排解
六、保存和文化传承
七、资源消费和再分配
八、婚恋媒介和会礼结盟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习俗举偶
一、柯尔克孜族:鹰猎
二、青海土族:轮子秋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研究
第一节 传统体育产业化与市场
一、产业化研究
二、项目特点和价值
三、产业化方案设计
第二节 传统体育与旅游业
一、体育与旅游的历史渊源
二、方兴未艾的体育旅游产业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参与式旅游中的应用
第五章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教学
第一节 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民族特色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历史沿革
三、中央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教学
五、成效显著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第二节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机制的建立与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下篇 解构与呈现
第六章 采集渔猎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第一节 采集渔捞型民族
一、三江流域采集渔捞民族
二、南方沿海采集渔捞民族
第二节 采集狩猎型民族
一、内外兴安岭采集狩猎民族
二、长白山、三江下游采集狩猎民族
三、嫩江、松花江流域采集狩猎民族
四、台湾岛采集狩猎民族
第七章 畜牧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第一节 山林畜牧型民族
一、大兴安岭山林畜牧民族
二、拉巴山、雪盘山和小凉山地带山林畜牧民族
三、呼伦贝尔地区和嫩江流域农牧结合民族
第二节 高原盆地游牧型民族
一、蒙古高原游牧民族
二、伊犁盆地游牧民族
三、帕米尔高原游牧民族
第三节 高山畜牧型民族
一、青藏高原高山畜牧民族
二、慕士塔格山、乔戈里峰腹地高山畜牧民族
三、河西走廊高山游牧民族
第八章 农耕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第一节 山林刀耕火种型民族
一、青藏高原南坡山林游耕民族
二、高黎贡山山林游耕民族
三、基诺山山林游耕民族
第二节 山地耕牧型民族
一、澜沧江山地耕牧民族
二、大小凉山山地耕牧民族
第三节 山地耕猎型民族
一、湘鄂西武陵山地区耕猎民族
二、苗岭山、五岭、雪峰山地区耕猎民族
第四节 丘陵河谷水田稻作型民族
一、岭南水田稻作民族
二、海南岛民族
第五节 绿洲耕牧型及平原集约型民族
一、塔里木盆地绿洲耕牧民族
二、准噶尔盆地绿洲耕牧民族
三、甘肃临夏黄土丘陵绿洲耕牧民族
四、积石山下黄河流域绿洲耕牧民族
五、青海东部黄河、湟水谷地绿洲耕牧民族
六、平原集约农耕民族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