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届
-
紫砂泰斗顾景舟徐秀棠,山谷著本书撷取顾景舟一生中最能显现其性格和命运的生命片断,以简洁生动的文字叙述,向读者讲述这位壶艺大师的人生历程。同时展示了他的工艺作品,并对其作品作了评析。
-
芳华绝代黄晓阳编著本书是香港艺人梅艳芳图文并俱的传记,追述其童年初露“一代天后”才华涉足歌坛,展现其二十一年舞台生涯的“似水流年”,及乐坛之外的影、视成就。
-
贝多芬传(俄)克列姆涅夫著;王国芳译贝多芬,身高5英尺4英寸,与当时欧洲另一位显赫的征服者拿破仑等高。贝多芬自幼不幸,他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酒鬼,他剥夺了小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小的儿子没完没了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将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贝多芬度过了冷酷的童年生活。1787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他仰慕已久的偶像莫扎特为师。莫扎特听了他的即兴演奏之后感到十分惊奇,当场对其他人说:请注意,这位少年将震动世界。可惜,在维也纳的学习时光很快就中断了,原因是他母亲患重病,并很快地离开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亲人的贝多芬悲痛欲绝,过度悲痛使他接二连三地得了几场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远地毁了他的容貌。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革命的精神传遍欧洲,也占据了贝多芬的心。贝多芬亲身经历与耳儒目染的成长过程决定了他世界观的形成。众所周知,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在悲苦的日子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的事业,只有音乐才能使他战胜自己的痛苦,将他从死亡的边缘一次又一次拽了回来。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战胜恶劣的命运,战胜人类的平庸始终是他的主题。《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雄伟的,也凝聚着音乐家毕生的心血。1924年的一天,《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场公开演出,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广大听众面前,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场面之热烈,几乎难以形容,演出结束时,由于耳聋,贝多芬听不见雷鸣的掌声,女歌唱家温葛尔含着热泪跑上去握他的手,扶他转过身来面向听众,使他看到了热烈的场面。据说在奥地利,即使皇帝出场,按习惯也只享有3次鼓掌礼,而这一次,贝多芬却获得了5次鼓掌欢迎。这一次,是贝多芬一生中最幸福的顶点。因为他亲自为人们沤歌了欢乐,也为战胜了人类的平庸迈出了一大步。贝多芬与海顿、莫扎特生活在同一时代里,然而他的音乐所达到的崇高境界却使人感到好像生活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当然,他也是大量从前辈大师那里汲取营养,经过消化、吸收与提高才终有成就。他不仅集维也纳古典音乐之大成,而且全面继承和发展了自巴洛克时期以来的音乐精华,所以他成为了音乐中的普罗米修斯,成为世界公认的欧洲音乐史上登峰造极的人物。贝多芬的创作之路持续了35年之久,为了达到完美的境界,他进行了不断的奋斗。他在事业进入最后阶段时说道:“我感到好像只写过几首乐曲。”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谦逊的。这值得我们学习与尊敬。贝多芬曾经为歌德著名的剧作《爱格蒙特》谱写过舞蹈配乐,但贝多芬看不惯歌德在贵族面前卑躬屈膝的表现,尽管他依然对歌德充满着崇敬之情。可是傲慢的歌德始终不能原谅贝多芬对他的当面批评,对贝多芬,歌德总是冷淡的,甚至是无情的,其中有一次,贝多芬晚年正处于贫病交加之中,便写信向歌德求救,望他促成魏玛公爵预订他呕心沥血写成的《庄严弥撒》以换取稿费,而得不到歌德的回答……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正如他那句警言:“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
巴赫传(俄)莫洛佐夫著;汪逢熙,张璐译巴赫 (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风琴演奏家。他生于爱森那赫市一个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但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但他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的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弥撒曲》等,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为大型声乐套曲《马太·受淮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宗教改革运动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器乐作品《布朗登堡协奏曲》六首、《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两集、《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意大利协奏曲》、《赋格的艺术》一集、《音乐的奉献》一集、《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六首等。 但由于当时种种社会原因,巴赫的创作才能未得到应有的尊重,直到十九世纪中叶,经门德尔松等人的大力推荐,他的作品才得到大量出版和演奏。巴赫的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西欧他有"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荣称。
-
列维坦传(俄)波罗洛科娃著;李明译《星座传记丛书:列维坦传》介绍这位俄罗斯风景画家1861至1900年的生平,记述其“极度贫困”的求学经历、学画经过,及他“对祖国炽烈的眷恋”、对“统治者的谴责”的艺术创作立场与轨迹。
-
范曾自述范曾著范曾先生是蜚声国内外的著名画家,其画作成集的有二十余种之多,另还有诗集、书集、散文集问世,故艺术界称他为诗、文、书、画四绝之人,又有“鬼才”、“怪才”、“奇才”、“狂生”之雅称。范曾是江苏南通人,1938年生于书香之家,自幼即学习历史、文学和绘画,1959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两年后转入中央美院研究美术史,后又转入中国画系学习。他先后师事吴作人、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刘凌沧诸位名家,深得教益。1962年范曾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70年代末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后来他又筹建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任系主任。范曾作画主张用石涛"一画论"之精义,力追天籁之境,精于白描,尤喜写意人物。为表现历史人物之神韵,他潜心研究历史,悉心揣摩古今中外诸名家之作,他特别推崇陈老莲和任伯年。范曾的历史人物画清新典雅,潇洒飘逸,诩诩如生,呼之欲出,风骨独具。1979年他首访日本,被日本誉为"近代中国十大画家之一"。他先后于香港、日本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89年后他曾去法国居住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南开大学任教。范曾是作品最早进入世界两大拍卖行的中国中年画家。1993年北京正式展开书画拍卖活动后,他的画也成为拍卖场的注意中心。1993年12月北京拍卖市场推出的一幅《华陀望断图》,起价8万,最后以12万成交。《范曾自述》,范曾人格与风神的写照,内心的独白,心迹的流程,由此可洞见范曾对人生、对艺术,对传统文化的真品德、真情操,堪称范氏的第二自传。范曾为文,文如其人。范曾以自己人生的历史、丰赡的学识、卓绝的艺术特长,创造了将诗魂与画意熔为一炉的艺术境界。情采之灵动,神思之旷渺,风骨之沉雄,读来如其书画,快哉美哉!范曾说:“对我文章气质影响最大者,曰屈原之骚韵,曰司马之沉痛,曰东坡之疏旷,曰稼轩之悲凉。”范曾的散文,将铿锵的古典韵文与朗胡上口的现代语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读来感到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思想感情飞向了遥远的无限……
-
贝多芬赖惠凤 主编,文心 编写贝多芬,不修边幅,外貌狂野五官粗重、醒目,眼睛炯炯有神,眉毛又粗又宽头发既未修剪,也未梳理,再加上他那不是很温和的态度,更表现出了他的性格。本书揭示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波恩和维也纳的这位天才音乐家的生活。记述中充分考虑到了贝多芬作为音乐史上个性最鲜明作曲家的形象,又把他的作品放在了当时的音乐背景中。书中分析了当时音乐庇护制度的变化、私人和公开音乐会的性质、拿破仑战争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战争之后越来越活跃的音乐生活,从而再现了贝多芬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音乐生涯。
-
八年邓伟著眼前的《邓伟日记·八年》展示给我们的邓伟及他拍摄世界名人背后的故事则会让人刻骨铭心,它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奋起,让我们了解人生意义,更让我们学会了一种人生态?取?邓伟,1959年生于北京。青少年时期,师从画家李可染先生,美学家朱光潜先生。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曾担任故事片《青春祭》等数部影视作品的摄影师。1980年至1985年,利用业余时间自费旅行全国。拍摄完成中国文化名人肖像摄影计划。1990年应邀赴英国讲学。从此开始自费环球拍摄世界名人,至1997年告一段落,其间足迹遍及五大洲。邓伟从1980年开始在中外媒体上发表拍摄作品和理论文章,其作品数次获奖。著作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等收藏。主要著作:中国第一部名人肖像摄影集《中国文化人影录》(香港三联书店1986年出版)、《瞬间造型》、《我眼中的世界名人——邓伟日记》、《邓伟眼中的世界名人》、《邓伟看世界》、《邓伟摄影艺术精品》、《邓伟摄影作品选》等。主要展览《邓伟眼中的世界名人摄影展》,200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邓伟世界名人肖像摄影艺术学术研讨会”同期举行,研讨会文章收入《我们眼中的邓伟》,2001年由中国摄影出版社结集出版。《柯达邓伟看世界摄影展》,2001年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邓伟摄影精品展》,2002年在李可染旧居举办。《邓伟摄影艺术展》,2003年在何香凝美术馆举办。《邓伟日记·八年》记述了作者从1990年6月至1997年8月这8年间在英国的打工生活,以及他为现实拍摄百位世界名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点滴地程。从中展示给我们的邓伟及他拍摄世界名人背后的故事则会让人刻骨铭心,它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奋起,让我们了解人生意义,更让我们学会了一种人生态度。
-
《流民图》的故事欣平著《流民图》,一幅在沦陷区诞生的反战巨作,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绝无仅有。它以史诗般的艺术形式,揭示战争苦难的现实,在侵略者面前,大胆直言,与侵略者的“文化同化”、“大东亚共荣”面对面交锋。 1943年10月29日——在沦陷区北平唯一展出的一日,《流民图》在这一日,在反法西斯战争这段历史中,在中国美术史与世界美术史中,谱写了永存的篇章。
-
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林洙著本书不是名人琐事的堆砌,更非关于名人的猎奇之作,而是如《往事并不如烟》一样以一人、一家经历见证历史的严肃作品。本书从20世纪40年代写到梁思成先生去世的70年代,图文并茂,全书计有插图200余幅,其中许多关于梁思成及林徽因的照片及古建筑结构图等,都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林洙,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遗孀,1962年与梁思成结婚,陪伴梁思成走过了下一年的艰难岁月。1928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入清华大学梁思成主持的中国建筑史编撰小组工作。自1973年起全力以赴整理梁思成遗稿,先后参与编辑了《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筑画集》、《梁思成全集》等书,另著有《大匠的因惑》、《建筑师梁思成》、《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不社史略》等书。2004年6月10日是林徽因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出自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遗孀林洙女士之手。她以女性特有叙述角度和方式,回顾了自己40年来所目睹的梁思成个人和家庭的各种遭遇,忠实记?剂怂肓核汲上嗍丁⑾嘀⑾嗔挡⒁煌吖目嗄阉暝碌墓獭T诖友⑼隆⒅值桨槁碌慕巧恢校髡咭餐瓿闪舜悠拮拥搅核汲山ㄖ枷爰岫ǖ暮次勒叩姆稍尽R蛭髡叨粤核汲伞⒘只找蛄轿欢嗄杲嗬氲慕哟ィ蚨浔氏铝骸⒘至轿坏男蜗笳媸怠⑸苟琳哂谢崃私獾揭桓鲇斜鹩谟痢⑿∷抵獾牧核汲伞⒘只找颍呖啥列浴1臼樾形牧鞒フ壳楦校髡叽幼约河肓只找颉⒘核汲傻慕煌钙穑┎遄哦粤骸⒘止赜谥泄沤ㄖ费芯康睦斫猓衷谛鹗鲎陨砭耐保锹枷铝恕胺从摇薄ⅰ拔母铩钡忍厥馐逼诘牡愕问肥担隽讼列〉募彝トψ樱宰陨淼木ち撕甏蟮睦繁淝āR蚨臼椴皇敲怂鍪碌亩哑觯枪赜诿说牧云嬷鳎侨纭锻虏⒉蝗缪獭芬谎砸蝗恕⒁患揖だ返难纤嘧髌贰1臼榇?20世纪40年代写到梁思成先生去世的70年代,图文并茂,全书计有插图200余幅,其中许多关于梁思成及林徽因的照片及古建筑结构图等,都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有较高的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