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届
-
巨匠之门 画坛名家寻访录任愚颖 著本书讲述黄宾虹、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丰子恺、李苦禅、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黄胄等十位有名书画大师是生平故事,读者可以从中了解这些大师出身、成长、学画等。
-
天才的特写[挪威] 罗尔夫·E·斯特纳森 著1944年,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罗尔夫·E·斯特纳森(Rolf E. Stenersen)流亡至瑞典,其所著《天才的特写:爱德华??蒙克传》首次在瑞典发表。《天才的特写:爱德华??蒙克传》,至今仍是蒙克传记中的经典之作,被译介为丹麦语、英语、德语和俄语等诸多版本,本书第一个中文版本。本书取材自作者与画家多年交往中的亲眼观察,斯特纳森将记忆以对话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复述给读者。艺术家的形象通过作者的文字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脑海中塑造起来。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不少自己与蒙克见面时的场景,充分展现了艺术家的荒诞主义和黑色幽默,表现出作者对人类内心世界和个体性格中隐藏力量的强烈兴趣。
-
草间弥生(意)埃莉萨·马切拉里(Elisa Macellari)著绘“我的艺术来源于只有我才能看到的幻觉。我把困扰我的幻觉和迷恋的形象转化为雕塑和绘画。”“波点女王”“怪婆婆”“日本艺术天后”草间弥生是当今Zui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她独特的艺术风格永远散发着让人眼前一亮的魅力。《草间弥生:执念、爱情和艺术》将传记写实与漫画创作相结合,并融合了草间弥生的波点艺术风格,再现了其传奇艺术人生:从小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她将艺术作为自我疗愈的力量,青年时只身前往纽约开始绽放自己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在经历了功成名就后却因精神疾病返回日本疗养并以90多岁的高龄持续创作至今。这部迷人的漫画传记关于艺术的天赋,也关于坚持、努力和永不妥协。
-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 中国传统建筑笔记朴世禺 著藏在木头里的智慧 中国传统建筑笔记(超越时空的建筑对话,发掘木头里藏着的中华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建筑作为衣食住行中的一个支柱,自是其中重要一环。不过对于想要了解传统建筑的大众读者来说,要么被建筑典籍的古体字及拗口的建筑构件名称所吓退,要么被散文化的优美文字弄得云里雾里。似乎存在一个缺口,即以建筑设计为视角来审视古建筑,从而对当下的建筑设计及生活有所启发。本书试图以建筑设计为视角,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建造活动。一旦回归到基本的生活及建造,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的东西,以及需要耗费心神来记忆的那些知识点,一下子便有趣生动起来。于是,个中的生活智慧、建造智慧便不再是冷冻的过期食品,而是应季的生鲜,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更有营养。在此意义上,本书为填补“缺口”贡献了一方木料。 本书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制造技巧和风格沿变等内容,分别从传统建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破译密码、视听设计、新生可能和设计启示等角度入手,具体讲解了传统建筑的构造处理、空间设计的层次感以及听觉设计等,回顾并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解构现当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风格、技术等方面的关联,分析了中国现当代建筑对古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并展望了传统建筑的技艺在未来应用的前景。
-
舞台之光李娟娟 著郑榕是著名话剧《龙须沟》里的赵大爷,是《茶馆》里的常四爷,是《雷雨》中的周朴园,也是《西游记》里的太上老君和全剧的艺术顾问……耄耋之年,他仍然钻研话剧表演艺术,坚守中国话剧民族化之路。他,就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郑榕。本书著名戏剧家郑榕的传记,作者通过详实的资料及面对面的采访,完整记录了郑榕投入艺术表演的曲折人生和戏剧表演创作经历。
-
玩转艺术的科学家刘夕庆 著人类文明史上并不是只有科学家、发明家才对世界科技发展做出过贡献,那些玩转了各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中也涌现出不少对科学精神、思想、方法、实验和技术发明起过促进作用的“科学家”与“发明家”。他(她)们或是通过一首诗、一幅画、一座雕塑、一支曲子、一部小说,或是通过一个点子、一张草图、一封信件、一张照片、一个设计等,为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玩转艺术的‘科学家’”之美名。本书每篇都围绕一位艺术家“创意肖像”的诗解展开,图文并茂地呈现其艺术成长历程和对科学技术贡献的背景故事及论述,并附带一些同类艺术家的叙述。收集到本书中的古今中外艺术家共有23位(近1/3为中国、印度、日本、非洲等非欧美艺术家),他(她)们对称于作者所著《玩转科学的“艺术家”》(上、下册)一书中东西方的科学家而存在着——这两大群体中的杰出人物共同为人类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创新做出了贡献。
-
梵高噢梵高何恭上 著梵高作为一个画家的经历很短,不过是二十七岁至三十七岁这短暂的十年。梵高以“告白式”的书信和绘画倾诉着他的一生。他的每一笔触和色彩,都是精神和生命的表现。我们可以从他一生的遭遇来观赏他的作品,也能从他的作品来了解他的心境,二者密不可分。本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梵高的一生,通过信件、画作、生平故事领略他的真诚与诗意,穿越其艺术生涯的深谷与峻岭。
-
不忘初心,让作品说话傅明伟 著,王宏喜 绘文化需要承继和发扬,文化名人是承继和发扬的开路先锋,他们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像群星一样闪耀,使文化得以健康地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王宏喜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对书画艺术传承、创新做出贡献的人物画大家。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教授、当代著名国画大师、王宏喜的老师亚明先生这样称赞王宏喜:“纵观王宏喜的艺术道路,一直恪守意念、意象、意境、意趣的东方艺术理法观,用中国特有的‘笔墨’取这四个‘意’,悟其理、写其心,得心应手,画自己的心事,将文学、哲学、历史糅合在同一的理法中。“宏喜现己年逾花甲,正处创作佳期,如果没有特别的环境对他干扰,他将会对中国画做出更大的贡献,美术史上应有他一定的地位。”
-
德彪西保罗·霍尔姆斯 著,李孟国 译《德彪西》是一本完整记录德彪西诗意、浪漫一生的传记,珍贵的照片和信件,鲜活地展现了德彪西的音乐创作生涯与人生轨迹。德彪西带着执拗的脾气进行着反传统的探索,如他所言“保持自我,并为自己的信念牺牲受苦”。通过对异域音乐素材的熟练运用、对传统调式与和声体系的颠覆,他保持住了他独特的艺术形态,证明了其作品中所具有的细腻、精致和不俗的品位。德彪西像任何领域里卓有建树的人一样,并不喜欢人们给自己贴上某流派的标签,他的音乐营养来源是多元的,并不限于印象派。事实上,他也受马拉美等“象征派”作家和诗人的影响。作为20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贝多芬[英] 阿蒂斯·奥尔加 著,赵国春 译《贝多芬》用贝多芬生前的信件、同时代人的描述,以及丰富的图画资料,还原了“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和他所处的时代。 贝多芬的作品既是个性的映射,也是时代的产物。他少时经受父亲严苛的教育,一生追求纯洁美好的感情而不得,晚年罹患耳疾以致听力尽失,坎坷的经历造就他倔强而敏感的个性。同时,贝多芬又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使交响乐成为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赋予其极强的感染力和宏伟的气魄。 纵观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一生,他创作颇丰、涉猎体裁广泛,在交响乐的结构与思想内容上实现突诸多创新,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同时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