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届
-
我的人生伊莎朵拉·邓肯 著;蔡海燕,凌喆 译《我的人生》一书为美国著名舞蹈艺术家伊莎朵拉·邓肯所写的唯一自传,书稿记述了邓肯在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中,始终不渝地追求新的舞蹈理想的一生,反映了她对哲学、文学、音乐、雕刻等多方面的爱好。该书对于了解和研究邓肯的艺术道路,以及早期现代舞的产生,具有一定的价值。
-
漫长的瞬间吴亮 著我喜欢艺术家的口语陈述,不完全因为我经常与各种各样的艺术家聊天。在这几年里,我陆陆续续整理修订了数十位艺术家与我的谈话录音,每当完成一个口述记录文本,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异常美妙——我眼前开始出现了幻觉,某个艺术家的声音在我耳边萦绕,一个逝去的场景隐隐约约重现了,我们相对而坐,多半是在他本人的画室里,应我之邀,他正在追述另一个存在于他当时记忆中的往事——这几个重叠的时间和空间会以一种并不在场的形态若有若无地呈现,通过几个层次递进的话语被捕捉,最后落在了纸面上,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文字却能够让一次日常谈话永续其存在,简直不可思议。——吴亮吴亮,现代著名艺术评论家,本书是他对中国当代27位艺术家的访谈录,访谈对象包括著名画家何旸、杨福东、施勇、胡介鸣、李斌等,访谈主要围绕艺术家的创作体会、从艺经历、作品、创作特点等展开。吴亮与受访者多是相识多年的老友,采访者与受访者以朋友闲聊的方式展开,由于采访者本身深厚的艺术理论功底,访谈呈现出来的是艺术家心灵的碰撞。本书另附有吴亮的7篇发言稿,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吴亮的艺术批评力度。因此,本书可以看作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当代艺术流派的一个深度回顾。
-
海上谈艺录王悦阳 著;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传记,分为“艺术访谈”和“艺术传评”两部分,对艺术大师的从艺经历、艺术成就、艺术特点进行了重点采写。对艺术家在王派艺术的形成方面所做的探索、创新,进行了深入点化。特别是对于“王派”艺术的表演、唱念特色的总结,是本书一大特色和亮点。
-
未完成的梦阮义忠 著著名摄影家阮义忠,在上世纪80年代,以书信访问丁雄泉、谢理法、庞曾瀛、廖修平、赵春翔、萧勤等八位旅居海外的重要画家。以颇具个性的海外画家群像,勾勒出当年华人艺术界的探索与成就。每一篇访谈尽述一位艺术家的创作理念、美学特色、旅居见闻、岁月往事,讨论绘画而不仅仅限于绘画,跨越音乐、建筑、雕塑、摄影等众多领域,在对种种艺术形式的创作和解读中注入人文、生活美学的思考,甚至深入到画家创作理念和情感归宿层面,探寻艺术本质,对艺术往何处去进行追问。《阮义忠作品系列·未完成的梦:海外画家访谈录》颇具人文情怀。发问者精心筹划,受访者精辟作答,问与答相激相发,于会心处给人启发。读者不仅可借访谈一窥画家胸襟、素养和观点,更能从中读到他们风格化的印记,及观察和触摸外部世界的方式。《阮义忠作品系列·未完成的梦:海外画家访谈录》适合所有艺术爱好者,尤其是那些想成为优秀画家的人阅读。绘画大师丰富的作画经验和艺术造诣将会使读者对视觉语言的运用产生更深刻的领悟。
-
漫画家是怎样炼成的胡成红 著本书以一图(或多图)一文形式,讲述了老九先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孩子经过努力逐步成为一位著名漫画家的艰辛历程。书中实录了老九与众多艺术大师、当红明星、著名学者的故事。每幅照片附有相关文字,图文并茂,趣味性强。本书是激励青少年成长奋进的读物。
-
凡.高和燃烧的向日葵远人 著凡.高曾说过:“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到我的画,并通过我的画感受我的内心。”因为他的绘画囊括了他一生所有的情与狂、痴与美。本书作者远人,便是愿意去感受凡.高的内心,愿意去追随凡?高精神的人,他以其诗性的笔调追随着凡.高一生所有的平静与快乐、痛苦与绝望。并以美学之匙解读着凡.高各个人生阶段的众多画作。文字中蕴含着炙热的感情,章节间却极富逻辑地环环相扣,直达凡.高如向日葵般疯狂燃烧的一生,让读者不自觉地一口气读完,并为凡.高而哀婉、而赞叹。
-
启功对我说陈荣琚 著启功先生书法名满天下,从本书可以得窥启先生的深厚书学思想,并了解许多这位书坛宗匠不为人知的生活轶事。作者从开始向启功先生请益书法,进而成为启功先生晚年的得意弟子,再进而与启功先生成为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本书中作者在启功先生指导熏陶下的书法求艺之路也给读者后学清晰地展示了步入书法殿堂的许多便捷门径。另外,书中还叙及了启功先生代表中国和日本书法界交流以及参与鉴定古代书画等精彩故事。
-
培根访谈录〔英国〕大卫·西尔维斯 著;陈美锦 译弗朗西斯?培根是当代艺术中重要的画家之一。他的画作意蕴丰富,以人物面部的扭曲为特点,拥有极大的张力。绘画界的培根,正如文学界的卡夫卡或贝克特。 本书是英国艺术评论家大卫?西尔维斯特与培根的对谈录。作为一位画家,培根的智性领域不止于画布,对于自己的生活和时代,他均拥有丰富、敏锐、独特的认知。
-
伯纳德·屈米建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编展览“伯纳德·屈米——建筑:概念与记号”探究了屈米作为理论家、教育家及建筑师的创作成果。屈米创作的核心是摒弃那些把建筑同化为搭建静态结构的传统。他将主体及其涉及的社会活动映射到建筑空间,并从这一点出发为建筑提出了一种裁然不同的定义。他强调,建筑不能与在其内部发生的事件相互分离,而作为一种结构性工程,它的创造需要一种基于概念的方法。因此,屈米探讨了表述建筑空间的新模式——“记号”一一以此对空间、运动与行为之间的互动进行转译。受1968年五月风暴那股躁动的、充满质疑精神的思潮启发,届米*初执教于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并开始了他的理论创作。这些早期创作不仅将后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建筑理论,还引用了视觉艺术、电影和文学等相邻学科的元素。他的早期项目大多作为理论宣言而设计.并在他70年代中期定居纽约后制作的手稿系列<>屈米的方法是对建筑的基本原则一一这是一种概念上的态度,并在实际建造形式中实现其物质化,这一探索性的过程贯穿于屈米的创作中,在此以五个线性主题篇章展现:空间与事件;策划、并置与重叠;向量与围合;概念、文脉与内容;概念一形式。本次展览聚焦于屈米所坚持的主张:建筑*重要的是先让自身成为一种认知的形式,然后才是关于形式抑或视觉效果的知识。
-
美术人生卢平,徐涛 编于志学,冰雪山水画创始人,祖籍山东文登大水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创作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专家工作室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专家工作室导师、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黑龙江省美协名誉主席、黑龙江省画院荣誉院长、黑龙江省国画会会长、冰雪画艺术研究会会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第六届中国美协理事。五十年来,他以‘‘继承不是重复,一切在于创造,’的艺术宗旨,以天、地、人的“三元绘画”,为目标进行不懈的艺术实践。他创造的冰雪山水画,以其特有的原创性艺术语言和独特的技法,表现了“冷逸之美”,的冰雪美学核心思想,使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对象由山、水、云、树拓展到山、水、云、树、冰雪,创立了中国画“白的体系”,他创作的人物和小品画,体现了中国画的书卷气和笔墨气韵,彰显出时代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传统笔墨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