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届
-
塞缪尔-贝克特(英) 安德鲁-吉布森《塞缪尔·贝克特》一书追踪了塞缪尔·贝克特这位饱受争议的作家的一生,通过对历史境况的再现,逐步定义了他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的痛苦进步:例如独立后的爱尔兰,巴黎和三十年代的伦敦,纳粹德国,维希法国,第四共和国的早期,冷战和资本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胜利。正如作者吉布森所言,贝克特本人实际上是一位业余的极简主义作家,他深深地不信任传记的技巧。但在这本关于贝克特生活和工作的著作中,吉布森忠于作家本人的艺术目标,在他对这个至高无上的现代人物的分析中,保持着贝克特的思想和作品风格,即简明又带有批判性。
-
激情精神(英) 凯特·黑斯特还原一个真实的阿尔玛,一位艺术史上的传奇女性。她生于19世纪末的艺术家庭,博学多才,美丽优雅,成长在维也纳现代艺术的黄金时期,创作过一百首多音乐作品,还立志写歌剧,却受限于女性身份,不断在追求独立自主和俘获男性的欲望中左右摇摆。在被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扼杀了音乐梦想后,她转而成为男人们背后的缪斯女神,马勒、泽姆林斯基、科柯施卡、克里姆特、格罗皮乌斯、韦费尔……囊括了音乐、美术、文学、建筑等各个领域的天才艺术家,也以激情澎湃的爱情震惊世人。 历史上长期以来诋毁阿尔玛·马勒,将她置于口诛笔伐的绯闻旋涡里,在性别歧视下的书写中抹去她的智慧与才能。本书借鉴了阿尔玛生动、感性但被忽视的日记,讲述了这位雄心勃勃、才华横溢的女性精彩的一生,为历史记录做出了重要的修正。透过阿尔玛的人生,见证19世纪末至20世纪席卷全球的政治与文化事件风暴,亲历欧洲文化的辉煌与落幕。
-
伊夫·克莱因(英) 努特-巴奈《伊夫•克莱因》一书揭示了克莱因那短暂却炙热的生活,是如何与他的一系列艺术实践相联系的,从而通过研究其艺术影响力和参与其中的多方面的艺术生涯,来表现他的独一无二又备受争议的才华。先锋艺术家、资产阶级、柔道专家、画家、政治家、中产阶级、法西斯……克莱因其人,从为自己创造一个个迥异的公开身份开始,在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艺术风潮面前,发明一种新的方法来传达他的精神启蒙。作为一个神秘人物,克莱因谴责了艺术世界,他热情地拥抱战后大众文化的高潮和低谷。今天,克莱因不仅是战后最激进的艺术家之一,也是当代艺术实践的标志性角色:他重塑了抽象绘画,为表演艺术创造了新的视野,利用土地、身体和概念艺术,成为跨学科领域的先驱。
-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英) 桑达-米勒内容简介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是20世纪最重要的雕塑家和先锋艺术家之一,被认为是最难捉摸的一个。他神秘的天性不仅与他的故乡罗马尼亚有关,也因为其意识中的神话和“另类的光环”吸引了公众。他超越了艺术家的神话,向我们展示了作为学生的康斯坦丁,以及艺术大师康斯坦丁。传记描述了布朗库西如何用雕塑艺术布置巴黎沙龙,也探讨了他的作品如何与罗马尼亚的民间艺术联系在一起。敏锐的笔触让布朗库西的形象在20世纪现代主义最重要知识分子的行列中占据了应有的位置。
-
约瑟夫·博伊斯[美] 克劳迪娅-梅施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德国著名艺术家,以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为其主要创作形式,是“行为艺术”“社会雕塑”等概念的创始人,被誉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前卫艺术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装置艺术《油脂椅》、行为艺术《荒原狼》等。博伊斯认为艺术具有革命潜力,艺术创新是促进社会复兴的途径之一,他试图用艺术去重建一种信仰,重建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本书作者克劳迪娅·梅施在纷繁的博伊斯自我论述和评论家研究中,探索博伊斯广泛的艺术创作的主要线索——分裂的创伤经验对其艺术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以及他对艺术本身概念的持续扩展,对西方艺术边界的拓展,和对跨学科工作方式的不断探索,由此读者可以获得一条新的“通往博伊斯”之路。
-
叶恭绰传郑重本书为知名学者郑重所著文化人物传记。叶恭绰是我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他经历了清末、北洋、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期。在政治上,他致力于交通事业,曾两任北洋政府交通次长、三任总长,是旧交通系的第二号人物。在文学上,词学造诣颇高。擅长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编纂《广箧中词》《全清词钞》,是近代词学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在收藏上,他被称为近代广东收藏第一人。同时,他还是社会活动家、书画家、教育家。本书二十余万字,配上百幅插图,讲述叶恭绰传奇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在文化收藏史上做出的卓越贡献,文笔生动,可读性强,史料丰富。有阅读与收藏价值。
-
我为书狂[意]马里耶拉·古佐尼 著如果有一个元素能将凡·高复杂又短暂的一生串联起来,那么毫无疑问,这个元素就是书籍。在留存于世的近千封书信中,凡·高提到了数百部作品,包含200多位作家,涉及英语、法语、荷兰语、拉丁文4种语言。他曾数次提到:“我对书籍有种无法抵挡的激情。”“书籍、现实和艺术,对我来说就是同一种东西。”“一个人必须学着阅读,正如他必须学会观察,学会生活。”对阅读的热爱贯穿凡·高一生,书籍也是陪伴凡·高的真正伴侣。在辗转生活于海牙、伦敦、巴黎、普罗旺斯的各个阶段,凡·高无不从阅读中获得巨大的启迪与慰藉。他曾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谁能数得清,在我人生中的这么多年里,有多少次完全丧失了大笑的意愿——先不说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我首先需要的就是大笑一场。而在读莫泊桑的小说时,我找到了那种感觉。”凡·高读书、爱书,也画书。在短暂的艺术生涯中,他至少创作了25幅表现阅读和书籍的画作。通过仔细比对,我们能在画面中发现龚古尔兄弟的《热米妮· 拉舍特》、莫泊桑的《漂亮朋友》、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狄更斯的《圣诞故事集》等书籍。这些书不仅在精神上滋养着凡·高,也成为他艺术的缪斯。《我为书狂》即是通过凡·高挚爱的书籍,探讨他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阅读取向;并借助凡·高以书籍、阅读为题材的画作,分析阅读对他艺术创作的直接影响,揭示隐藏在凡·高作品背后的关键。书中考察的不仅仅是那些里程碑式的艺术作品,也包括那些在凡·高的艺术生涯中相对次要的作品。我们能看到书籍、艺术和人性在凡·高身上相互交织,最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切利尼自传本韦努托·切利尼切利尼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金匠和雕塑家,但真正让他名扬后世的是这部ji具个人主义色彩的自传——它不仅是所有自传性作品中出类拔萃的一部,而且也被认为是十六世纪zui重要的文献之一。切利尼以生动鲜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丰富多彩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他一生放浪不羁而对艺术充满卓越的激情,敢于冒险而对生活充满敏锐的观察。他交游广泛,与教皇、国王、公爵、艺术家、士兵、客栈老板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相往来,受到他们的钦佩或憎恨。他的书充满令人捧腹的诙谐幽默和难以抑制的谩骂吹牛,尽管有的夸张叙述多少会令人生疑,但丝毫不减损读者的阅读乐趣。借助切利尼的书,我们不仅可以一睹文艺复兴时期的灿烂风采,也能够管窥当时的世俗风情和道德水平。
-
璀璨的星空2022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厦门市执委会 编1962年,第一届《大众电影》评选颁奖后不久,由周恩来总理倡议,夏衍、陈荒煤、司徒慧敏等电影界领导、国家文化部率先发起、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积极配合,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次集体“造星”行动——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由此诞生。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秦怡、王丹凤、孙道临、祝希娟、崔嵬、谢添、张平、陈强、于蓝、于洋、谢芳、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田华、王心刚、王晓棠共计22位老、中、青电影演员,从上影、北影、长影和八一厂四大电影厂脱颖而出,悄然取代在中国影响广大的前苏联“22大”,其巨幅照片率先在位于虎坊桥附近的北京工人俱乐部内高高悬,全国各地大中小城镇的电影放映场紧随其后,“22大电影明星”从此家喻户晓,风靡国内外。本书通过影人访谈或亲友怀念两种形式,做成22篇人物小传,每篇独立成章,图文并茂讲述“22大电影明星”的光影人生,辅以翔实丰富的图文资料,突出权威性、史料性、故事性,加强可视性、观赏性、趣味性。2022年,正值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诞生60周年,本书拟在璀璨光影中感受和回顾中国电影的岁月峥嵘。
-
一部自传【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他是现代建筑和设计界与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并列的四大师之一。他是流水别墅、古根海姆博物馆等世界知名建筑的设计者。他是安•兰德的著名长篇小说《源泉》(Fountainhead)中主人公的原型。他被美国建筑师协会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美国建筑师”。他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本书是建筑或设计大师当中,非常罕见的长篇自传。全书文字流畅而不乏抒情、幽默,有大量人物的行为、对话等细节描写,接近于自传体小说,模仿赖特自己所崇拜的伟大作家雨果的笔法。以外祖父举家从威尔士移民来到美国开篇,接续自己的童年、少年,初恋、进入建筑领域,以及成年后的婚变、破产、事业低落和晚年的复兴,情节跌宕起伏,内容极为丰盛。 变化的秩序深邃无尽。我一直在探求这个自然秩序本身的秩序。我试图将它理解为一种原则,最终我接受了它是一种现实。或许如赫拉克利特所言,变化是唯一能够被我们所感知的现实。——赖特 所有自传都注定只能是隐隐约约的暗示。就我的生命而言,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我避开了许多自己津津乐道的幸福回忆,却历述如此多的龌龊和坎坷。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没有写下我生命中那些真切的插曲和故事,为什么没有写下更多关于建筑有价值的思考。它们一定会让这本书更加生动如画。它们零零星星地涌上我的脑海,期盼发出声音的机会。然而已经太迟了,它们只得黯然散去。 ——赖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