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重读马克思

重读马克思

作者:何中华 著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4-01

ISBN:9787209048262

定价:¥5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作者“重读马克思”的心得,它只是报道本人在重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得。这种“重读”是双重意义上的:既是相对于以往的传统解释而言的重新领会,又是本人对马克思哲学的不断深化的体认。关心马克思哲学命运的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某些人尤其是在某些青年人那里,对于马克思哲学不那么有兴趣?这当然有很深刻的历史原因,但最直接的也许是因为:第一,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所采取的态度有独断的一面。所谓独断是指我们没有从前提上先行地“证明”而是满足于“宣布”马克思哲学的合法性,其后果是使马克思哲学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以至于引发人们的逆反心理。第二,我们韵正统解释存在着误读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马克思哲学的名声。这可以解释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在读了马克思的原著之后,反而“爱上了”马克思哲学,而对于那些二、三手的研究著作却感到味同嚼蜡,兴味索然。哲学原本是“爱智慧”的,但读这类拙劣的解释反而让人远离智慧,哲学的魅力被严重地遮蔽了,马克思的名声被极大地败坏了。针对上述现状,作者试图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力所能及地矫正以往存在着的误读成分,二是清算马克思哲学的前提,给出其逻辑奠基的原初基础。当然,《重读马克思:一种哲学观的当代诠释》究竟达到了几分,还有赖读者的判断。作为此在性的我们,只能立足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来诠释马克思关于哲学的理解。但这种此在性只有经过我们的反省,才能作为自觉的背景或语境进入我们对马克思哲学观所作的诠释之中。所以,对当今时代面临的问题及马克思哲学遇到的挑战加以考察,就成为《重读马克思:一种哲学观的当代诠释》得以展开的一个必要的准备。
作者简介
暂缺《重读马克思》作者简介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转变时期的来临
 一、从“解构”到“建构”
 二、从“封闭”到“开放”
 三、从“抽象”到“具体”
 四、从“现代”到“后现代”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哲学面临的当代挑战
二、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生命力
三、应该怎样面对马克思哲学
四、马克思哲学研究范式问题
五、马克思哲学学术性与现实性
第三章 关于“重读马克思”
一、为什么需要“重读马克思”
二、怎样“重读马克思”才恰当
三、“重读马克思”应注意什么
四、在思想上重建整体马克思
第四章 马克思哲学与意识形态
一、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形态”
二、马克思哲学不是新意识形态
三、个体生存与实践本体论建构
第五章 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
一、马克思究竟有无“本体论”
二、马克思本体论的内容和脉络
三、马克思本体论的特点或优点
第六章 马克思哲学与超验性
一、马克思哲学超验性的文本证据
二、超越传统经济学的经验论窠臼
三、马克思哲学超验性的历史内涵
第七章 实践的本体论维度
一、哲学逻辑起点的重建
二、“抽象的个人”之批判
三、扬弃人的存在的悖论
四、由“说”回到“做”
第八章 实践范畴的原初性
一、实践作为本体范畴何以可能
二、人的存在的现象学之建构
三、“改变意识”只能诉诸“改变世界”
第九章 为实践本体论辩护
一、实践在何种意义上成为“本体”
二、关于自然界的前提性和优先性
三、实践本体论视野的特殊意义
第十章 实践本体论新诠释
一、领会“实践”之作为“本体”的契机
二、超验性在实践本体论语境中的重建
三、实践本体论就是人的存在的现象学
第十一章 理解、解释与实践
一、“理解”与“解释”的区分
二、理解是如何可能的
三、理解的存在论意义
第十二章 马恩思想差别之表现
一、“超验”视野与“经验”视野
二、“存在决定意识”与“物质决定精神”
 三、大写的“真理”与小写的“真理”
四、彼岸“自由王国”与此岸“自由王国”
五、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个体分殊
第十三章 马恩思想差别之解释
一、“分工说”和“情境说”质疑
二、究竟是谁拉响了“第一小提琴”
三、马克思与“自然辩证法”
四、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之谜
第十四章 人的存在的历史叙事
一、“阶级对立”背后的分工基础
二、审视历史的双重尺度及其根据
三、存在和本质的分裂与“自由人的联合体”
第十五章 个体与类的矛盾之扬弃
一、市民社会与人的自由
二、基于历史矛盾之扬弃的自由
三、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的启示
第十六章 马克思哲学与浪漫主义
一、问题的提出及不同解释
二、对人类学本体论悖论的扬弃
三、“还乡”情结的哲学式表征
四、浪漫主义的弱点及其克服
第十七章 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
一、马克思哲学与进步论的区别
二、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性
三、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读
四、反思“现代性”:未完成的方案
第十八章 “哲学终结论”的终结
 一、来自恩格斯的“哲学终结论”
 二、恩格斯的思想矛盾意味着什么
 三、马克思与“哲学的终结”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