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创意设计:灾后重建的理性思考

创意设计:灾后重建的理性思考

作者:韩林飞,林澎 主编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4-01

ISBN:9787508381862

定价:¥4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创意设计:灾后重建的理性思考》适用于建筑学、城市规划以及结构设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和高校相关专业师生使用。“5·12”汶川地震已经成为过去的2008年中国人最刻骨铭心的事件之一。震后,人们在以可敬的勇气和令人钦佩的速度开始了对灾区的重建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人、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反思。《创意设计:灾后重建的理性思考》从建筑废墟的整理、受灾城市的重建、紧急防护的构思、建筑材料的选取到灾后纪念建筑的营建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辅以大量的示意图、效果图和实景照片加以说明。
作者简介
  韩林飞,男,1994年3月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工业学硕士学位;1998年5月获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年7月获莫斯科建筑学院城市与建筑历史研究所建筑学博士学位;1999年1月至2002年3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自然地理学博士后;现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教授。主持设计的“郑州御金城二期”项目获2008年度第五届“精瑞住宅科学技术奖”住区规划设计唯一金奖;2007年北京市创意设计年度青年人物金奖;2007年上海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与美国哈佛CKS合作方案获得国际竞赛第一名。目前已发表建筑与城市规划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及译著十余部。林澎,男,2003年获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工学博士,2003年9月至2008年5月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2006-2007年,美国麻省理工建筑学院访问学者;2008年5月至今任唐山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党组书记。1993年以来,在全国各省区进行了大量的城市规划实践,特别是2000年以后在江苏张家港、西北内蒙古鄂尔多斯和北京房山等城市负责学校规划、实践基地建设。主持了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到小城镇规划的系列实践40余项。陈旭,女,毕业于西北建工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现工作于辽宁省葫芦岛市规划设计院,任总体规划室主任。参与撰写的《兴城古城旅游发展规划初探》获2006年度辽宁省城市规划优秀论文三等奖;参与编制的《葫芦岛市锦北居住小区规划》获2005-2006年度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参与编制的《葫芦岛市书芳苑居住区规划》获2003—2004年度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参与编制的《葫芦岛市望海、翠海居住小区规划》获2001-2002年度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陈方杰,女,2008年6月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现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在读硕士研究生。2006-2007年参与湖北省武汉市青菱乡老桥村旅游规划设计获得湖北省武汉市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获一等奖;2007年“新农村社区的可持续更新研究”获立方新建筑人才奖一等奖;论文《顺其自然,应其机制,营造自然友好之建筑》入选2008年第六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会议论文集。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灾后反思人类城市与建筑的建造活动——妙造自然、营造和谐、自然之友、人类智慧
第一节 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建筑对自然条件的适应
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节 地域性价值分析
一、地震灾区的地域环境概述
二、四川传统民居中的地域性技术
三、震后环境资源承载力分析
四、地域性民族文化价值
五、震后产业发展方向
第三节 重建过程中的生态可持续思考
一、灾后生态重建设计理念的引入
二、灾后生态重建经验借鉴——以谢英俊乡村实践为例
三、重建单体建筑概念设计
第二章 四川龙门山地震带城镇选址的自然环境因子研究——自然因子、相互联系、系统和谐、融洽共生
第一节 概述
一、关于四川
二、汶川大地震及重建思考
第二节 影响城镇选址的自然环境因素研究
一、地形地质因素
二、环境资源承载力
第三节 阿坝州城镇选址及重建
一、阿坝州受灾前后各县市基本状况总体介绍
二、阿坝州受灾前后各县市基本情况具体分析
三、阿坝州各县市重建方法和模式建议
第三章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生命线系统研究——生态基础、和谐自然、生命保障、安全可靠
第一节 生态基础设施生命线总述
一、生态基础设施与生命线的释义
二、四川基础设施受灾情况介绍
三、生态基础设施的生命线系统研究方向
第二节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生命线的震后反思与建设建议
一、震后的反思——缺少公共绿地开放防灾空间
二、改进建议——城市绿地公共空间系统一体化设计
第三节 村镇生态基础设施生命线的震后反思和建设建议
一、灾后村镇所面临的生命线延续问题
二、灾后生态基础设施生命线的重生
三、灾后社会生命线系统网络问题回归
第四章 建筑结构体系与抗震——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紧急防护、生命安全
第一节 地震与建筑结构
一、地震
二、建筑物受地震破坏形式与地震传播方式
三、决定建筑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
四、建筑结构体系分类
五、结构问题与构件破坏
第二节 建筑抗震经验借鉴与改进建议
一、国外建筑抗震措施
二、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抗震
三、框架结构抗震改进措施
第三节 建筑中的紧急避震
一、现代避震经验
二、建筑结构与紧急避震
三、建筑避震空间设计
第五章 灾后住宅的重建——长远结合、以远为主、坚固持续、舒适宜人
第一节 汶川灾后住宅重建基本情况及问题
一、地理自然情况及受灾情况
二、住宅情况
三、灾后住宅重建面临的问题及目标
第二节 关于国内外地震灾后住宅重建的经验
一、总体重建原则
二、具体建造技术
三、关于抗震、减震的研究
第三节 住宅重建设计探索
一、临时住宅建设设计
二、永久住宅重建设计
第六章 四川本土化建筑材料与灾后重建——源于自然、还于自然、融入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节 本土化材料概述
一、选用理由
二、材料特性
第二节 本地化乡土材料的建筑营造作法
一、生土的建筑结构
二、石材的建筑结构
三、木材的建筑结构
四、本土化材料建筑的抗震构造要求
第三节 本土化材料在建筑抗震营造中的整体构想
一、郊区农村等地区
二、城市地区
第七章 震后建筑废弃物的整治与利用——变废为用、持续发展、保护自然、天人合一
第一节 四川震后建筑废弃物概况
一、总述
二、建筑废弃物分类与特征
第二节 震后建筑废弃物的处理
一、建筑废弃物的危害以及处理的必要性
二、国外处理方法与机制的借鉴
三、建筑废弃物处理基本步骤
四、建筑废弃物处理基本方法探讨
第三节 指导性图例
一、作为建筑材料的应用
二、作为人文科学教育研究开发的应用
第八章 灾后纪念建筑的营造——记忆永存、以史为鉴、尊重自然、人性光辉
第一节 纪念性建筑概述
一、纪念性建筑的概念
二、纪念性建筑通过象征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三、纪念性建筑承载着感情色彩
四、纪念性建筑与城市
第二节 灾后纪念建筑设计
一、记忆大道——主题街道设计
二、“万众一心”主题纪念园——城市景观设计
三、曾经的生活——防震棚里的记忆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自然的纪念
五、汶川地震刘汉希望小学纪念碑设计
六、纪念雕塑系列
七、铭记“5·12”——纪念雕塑设计
八、铭记“5·12”——碑林、陵园设计
第三节 灾后小学重建设计实例
一、背景简介
二、方案设计一
三、方案设计二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