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伯父的最后岁月周晔著鲁迅生前立下遗嘱:“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周家历史上有名的三兄弟,其后人都没有超过父辈的本领。虽有几部回忆性的作品,但空间毕竟有限。这是周建人的长女周晔写就的一部回忆伯父晚年岁月的最新解秘。鲁迅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疾风中挺立的野草、铁屋内昏睡的民众、道路上跌倒的车夫、酒楼里徘徊的孤独者,无怨无悔。同样无怨无悔的我们,带着深深的缅怀与景仰,在他第一百二十个华诞里,试图循着巨人的生命轨迹,以暂未变成化石的触觉去触摸那颗反抗绝望的伟大心灵,去感知那份处于人生边沿、政治边沿、精神边沿而爱的情愫。
-
郁达夫的女性情感世界韦凌著本书是《名人女性世界书系》中的《郁达夫的女性情感世界》分册,该书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揭示与这些大师名家的感情生活密切相关的女性世界,并在其中穿插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人物生活的社会背景,以生动、真实、细腻的笔触,充分展现了大师名家的女性世界丰富的内容:名家和他的女性伴侣、女性朋友、名家及其家中的女性、笔下的女性;名家崇拜、想象的女性等等。本书内容丰富,文笔生动、流畅,非常值得一读。
-
张爱玲评说六十年子通,亦清主编往深处看,远处看,历史是公平的。张爱玲在文学上的功过得失,是客观存在,认识不认识,承认不承认,是时间问题。等待不是现代人的性格,但我们如果有信心,就应该有耐性。不见张爱玲三十年了。“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这是《金锁记》里开头的一段。我现在正是带着满头的白发,回看那逝去的光阴,飞扬的尘土,掩映的云月。七十年代末叶,我从一场恶梦中醒来,我的作品又可以享受灾梨祸枣的奢侈了。每当一本新书出版的时候,我照例兴冲冲地亲自签名包扎、跑邮政局,当作一种友情和尊敬的“念心儿”分送朋友。1980年春,感谢香港昭明书店,给我印了一本装帧、排印、纸张都很漂亮的《选集》,多年的旧交刘以鬯兄,还写了长序,奖饰有加。我特地挑了一册精装本,在扉页郑重地写上“爱玲老友指正”,准备寄往美国。但我随即听说,张爱玲近年来杜门谢客,几乎摈绝交游。我这才猛然清醒,我们之间不但隔着浩浩荡荡的时空鸿沟,还横梗一道悠悠忽忽的心理长河。虽然我们沐着同一的月光,但是天各一方。我决定把这本书什袭珍藏,作为我暮年天真未况的一个纪念。大陆实行对外开放以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联唐诗忽然走红。但在外交场合杯酒言欢中滥用的结果,最好的诗也会变成爱伦堡所谓“磨光的二戈比”,我真有点替王勃叫屈。潜称“爱玲老友”,天外邮书,大概难免落谬托知己之讥。但彼此以文字交往始,已经整整四十年,阔别至今,她也未尝从我内心深处的“亲友题名录”中注销,却是事实。她的著作,四十年代在大陆出版的《传奇》、《流言》,我至今好好地保存着,她近三十年在台湾和香港出版的著作,也已经大体搜集完全,只是最近得到的三本来不及读。唐文标的《张爱玲研究》、《张爱玲资料大全集》等书,我手头都有。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和帅河岁月》,我也找来读了。我自己忝为作家,如果也拥有一位读者——哪怕只是一位,这样对待我的作品,我也就。已满意足了。我最初接触张爱玲的作品和她本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时代。1943年,珍珠港事变已经过去一年多,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中国抗战胜利还有两年。上海那时是日本军事占领下的沦陷区。当年夏季,我受聘接编商业性杂志《万象》,正在寻求作家的支持,偶尔翻阅《紫罗兰》杂志,奇迹似的发现了《沉香屑——第一炉香》c张爱玲是谁呢?我怎么能够找到她,请她写稿呢?紫罗兰盦主人周瘦鹃,我是认识的,我踌躇再四,总感到不便请他做青鸟使。正在无计可施,张爱玲却出乎意外地出现了。出版《万象》的中央书店,在福州路画锦里附近的一个小弄堂里,一座双开间石库门住宅,楼下是店堂,《万象》编辑室设在楼上厢房里,隔着一道门,就是老板平襟亚夫妇的卧室。好在编辑室里除了我,就只有一位助手杨幼生(即洪荒),不致扰乱东家的安静。旧上海的文化,相当一部分就是这类屋檐下产生的。而我就在这间家庭式的厢房里,荣幸地接见了这位初露锋芒的女作家。那大概是7月里的一天,张爱玲穿着丝质碎花旗袍,色泽淡雅,也就是当时上海小姐普通的装束;胁下夹着一个报纸包,说有一篇稿子要我看看,那就是随后发表在《万象》上的小说《心经》,还附有她手绘的插图。会见和谈话很简短,却很愉快。谈的什么,已很难回忆,但我当时的心情,至今清清楚楚,那就是喜出望外。虽然是初见,我对她并不陌生,我诚恳地希望她经常为《万象》写稿。张爱玲在写作上很快登上灿烂的高峰,同时转眼间红遍上海。这使我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因为环境特殊,清浊难分,很犯不着在万牲园里跳交际舞——那时卖力地为她鼓掌拉场子的,就很有些背景不干不净的报章杂志,兴趣不在文学而在于替自己撑场面。上海沦陷后,文学界还有少数可尊敬的前辈滞留隐居,他们大都欣喜地发现了张爱玲,而张爱玲本人自然无从察觉这一点。郑振铎隐姓埋名,典衣节食,正肆力于抢购祖国典籍,用个人有限的力量,挽救“史流他邦,文归海外”的大劫。他要我劝说张爱玲,不要到处发表作品,并具体建议,她写了文章,可以交给开明书店保存,由开明付给稿费,等河清海晏再印行。那时开明编辑方面的负责人叶圣陶已举家西迁重庆,夏丏尊和章锡琛老板留守上海,店里延揽了一批文化界耆宿,名为编辑,实际在那里韬光养晦,躲雨避风。王统照、王伯祥、周予同、周振甫、徐调孚、顾均正诸位,就都是的。可是我对张爱玲不便交浅言深,过于冒昧。也是事有凑巧,不久我接到她的来信,据说平襟亚愿意给她出一本小说集,承她信赖,向我征询意见。上海出版界过去有一种“一折八扣”书,专门翻印古籍和通俗小说之类,质量低劣,只是靠低价倾销取胜,中央书店即以此起家。我顺水推舟,给张爱玲寄了一份店里的书目,供她参阅,说明如果是我,宁愿婉谢垂青。我恳切陈词,以她的才华,不愁不见之于世,希望她静待时机,不要急于求成。她的回信很坦率,说她的主张是“趁热打铁”。她第一部创作随即诞生了,那就是《传奇》初版本,出版者是“杂志”社。我有点暗自失悔,早知如此,倒不如成全了中央书店。《万象》上发表过一篇《论张爱玲的小说》,作者“迅雨”,是傅雷的化名,现在已不成为秘密。这是老一辈作家关心张爱玲明白无误的证据。他高度评价她艺术技巧的成就,肯定《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同时对《连环套》提出严格的指责。一褒一贬,从两个不同的站头出发,目标是同一终点——热情期待更大的成就。“没有《金锁记》,本文作者绝不在下文把《连环套》批评得那么严厉,而且根本也不会写这篇文字。’伽果我们对傅雷素昧平生,凭这几句话,也可以帮助了解他对人生和艺术的态度。张爱玲的反应,是写了一篇随笔,远兜远转,借题发挥,实质是不很礼貌地回答说:“不!”很久以前,文坛上流行过一句玩笑话:“老婆人家的好,文章自己的好。”张爱玲这篇随笔的题目,就叫作帕己的文章》,后来收在散文集《流言》里。现在经过迢迢四十年,张爱玲本人对《连环套》提出了比傅雷远为苛刻的批评。其实傅雷的议论,还有个更高的立足点,那就是以张爱玲之所长,见一般新文学作品之所短,指出:“我们的作家一向对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五四以后,消耗了无数笔墨的是关于主义的论战。仿佛一有准确的意识就能立地成佛似的,区区艺术更不成问题。”一扬一抑,有一段还涉及巴金的作品。我以为未必公允恰当,利用编辑的权力,把原稿擅自删掉一段,还因此惹恼了傅雷,引起一场小风波。我在1978年写的《怀傅雷》一文中,已经提到这件事,这里不再重复。唐文标在《张爱玲研究》一书中说到,傅雷的文章一经刊出,《连环套》就被“腰斩”,以后张爱玲也不再在《万象》出现。他看到了事实,却没有阐明真相。《连环套》的中断有别的因素,并非这样斩钉截铁。我是当事人,可惜当时的细节已经在记忆中消失,说不清楚了。但有一点确切无误:我和张爱玲接触不多,但彼此一直怀有友好的感情,不存在任何芥蒂。有事实为证。张爱玲把小说《倾城之恋》改编为舞台剧本,又一次承她信赖,要我提意见,其间还有个反复的修改过程。我没有敷衍塞责,她也并不嫌我信口雌黄。后来剧本在大中剧团上演,我也曾为之居间奔走。剧团的主持人是周剑云,我介绍张爱玲和他在一家餐馆里见面。那时张爱玲已经成为上海的新闻人物,自己设计服装,表现出她惊世骇俗的勇气;那天穿的,就是一袭拟古式齐膝的夹袄,超级的宽身大袖,水红绸子,用特别宽的黑缎镶边,右襟下有一朵舒卷的云头——也许是如意。长袍短套,罩在旗袍外面。《流言》里附刊的相片之一,就是这种款式。相片题词:“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周剑云战前是明星影片公司三巨头之一,交际场上见多识广,那天态度也显得有些拘谨,张爱玲显赫的文名和外表,大概给了他深刻的印象。这台戏后来在新光大戏院上演了,导演是朱端钧,当年上海的四大导演之一,饰流苏的罗兰,饰范柳原的舒适,都是名重一时的演员。事后我因此得到张爱玲馈赠的礼物——一段宝蓝色的绸袍料。我拿来做了皮袍面子,穿在身上很显眼。桑弧见了,用上海话说。“赤刮利新的末。”桑弧是影片《不了情》的导演,张爱玲的熟朋友——但这是后话。1944年6月和1945年6月,我两次被日本沪南宪兵队所捕。第一次幸而没有受武士道精神文明的洗礼——严刑拷打,却听够了被害者受刑时那种椎心刺骨的号叫声。京剧《文昭关》里描写伍子胥一夜间须发变白,我此时才有些亲身的体会。宪兵队在贝当路,人们谈虎色变,讳言其名,称之为“贝公馆”。地点在美国学堂旧址,原来是雪白的建筑,碧绿的草地,纯洁得像天使,对门是庄严肃穆的国际教堂,紫酱色的斜屋顶,墙上爬满长春藤,贝当路幽雅安静,是情侣散步的好地方。日本人不知出于什么心理,挑选这么个环境来开设他们的现世地狱。我被释放时,恰像刚从死亡线上脱险,对那个环境感觉特别灵敏,觉得人世真是美好。回到家里,又看到张爱玲的留言,知道她在我受难时曾来存问,我立即用文言复了她一个短笺,寥寥数行,在记忆里是我最好的作品之一。原因是平常写作,很难有这种激动的心请。这事情过去整四十年了,直到去年,我有机会读到《今生今世》,发现其中有这样一段:“爱玲与外界少往来,惟一次有个朋友被日本宪兵队逮捕,爱玲因《倾城之恋》改编舞台剧上演,曾得他奔走,由我陪同去慰问过他家里,随后我还与日本宪兵说了,要他们可释放则释放。”我这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回事。一时间我产生了难分难解的复杂情绪。在此以前,我刚好读过余光中针对胡兰成的人品与文品而发的《山河岁月话渔樵》。抗日战争是祖国生死存亡的关头,而胡兰成的言行,却达到了颠倒恩仇、混淆是非的极致,余光中对他严正的抨击,我有深切的共鸣。因为我个人的遭遇就提供了坚实的论据。但是对张爱玲的好心,我只有加倍的感激。“出名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传奇》再版序言,1944年8月)。张爱玲是敏感的,预言弹指间成为现实。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战火依然弥漫神州大陆,的确是“更大的破坏”,但破坏不等于毁灭。古老中国和她的儿女,都在经受水深火热的考验——张爱玲也在经受考验,内外交困的精神综合症,感情上的悲剧,创作繁荣陡地萎缩,大片的空白忽然出现,就像放电影断了片。“全国解放”,在张爱玲看来,无疑是灾难。抗战胜利初期对她喧闹一时的指责早已沉静,天翻地覆的大变革吸引着亿万人的注意——没有什么比这更大的事了。1950年,上海召开“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张爱玲应邀出席。季节是夏天,会场在一个电影院里,记不清是不是有冷气,她坐在后排,旗袍外面罩了件网眼的白绒线衫,使人想起她引用过的苏东坡词句“高处不胜寒”。那时全国最时髦的装束,是男女一律的蓝布和灰布中山装,后来因此在西方博得“蓝蚂蚁”的徽号。张爱玲的打扮,尽管由绚烂归于平淡,比较之下,还是显得很突出(我也不敢想张爱玲会穿中山装,穿上了又是什么样子)。任何事物都有复杂性,不像一般观念所理解的那么简单。左翼阵营里也不乏张爱玲的读者,“左联”元老派的夏衍尤是一个。抗日结束,夏衍从重庆回到上海,就听说沦陷期间出了个张爱玲,读了她的作品。解放后,他正好是上海文艺界第一号的领导人物这就是张爱玲出现在“文代会”上的来龙去脉。夏衍从不讳言自己爱才,但用“左”视眼看起来,也就是“右倾”,“温情主义”。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成立,夏衍亲自兼任所长,我被委任为他的副手。他告诉我,要邀请张爱玲当编剧,但眼前还有人反对,只好稍待一时。我来不及把消息透露给张爱玲,就听说她去了香港。夏衍一片惋惜之情,却不置一词。后来夏衍调到“文化部”当副部长,我还在上海书店的书库里,购了《传奇》和《流言》,寄到北京去送给他。生活是个谜,自己切身的事,尚且包藏着许多秘密和未知数,何况是身外冷暖,背后文章,加上彩凤折翼,灵犀失明,大陆长期与世隔绝,被海外视为“铁幕”,彼此缺少了解,也就无怪其然了。人没有未卜先知的本能,哪怕是一点一滴的经验,常要用痛苦做代价,这就是悲剧和喜剧的成因。时间蚕食生命,对老人来说,已经到了酒阑灯迤的当口,但是,感谢上帝,我们也因此能够看得宽一些,懂得多一些了——真要明白,当然不见得,老糊涂多的是。专门研究张爱玲的唐文标教授,说“张爱玲写作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她不能为同时代的中国人所认识,可说是阴差阳错,也许亦是她自己所决定的。”这话说得好,但也还可以推敲,因为同实际有距离,原因也是由于隔膜。我倒是想起了《倾城之恋》里的一段话:“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困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加果不嫌拟于不伦,只要把其中的“香港”改为“上海”,“流苏”改为“张爱玲”,我看简直是天造地设。中国新文学运动从来就和政治浪潮配合在一起,因果难分。五四时代的文学革命——反帝反封建,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阶级斗争,抗战时期——同仇敌忾,抗日救亡,理所当然是主流。除此以外,就都看作是离谱,旁门左道,即为正统所不容,也引不起读者的注意。这是一种不无缺陷的好传统,好处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随着时代亦步亦趋,如影随形;短处是无形中大大减削了文学领地。譬如建筑,只有堂皇的厅堂楼阁,没有回廊别院,池台竞胜,曲径通幽。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权把新文学传统一刀切断了,只要不反对他们,有点文学艺术粉饰太平,求之不得,给他们什么,当然是毫不计较的。天高皇帝远,这就给张爱玲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抗战胜利以后,兵荒马乱,剑拔弩张,文学本身已经成为可有可无,更没有曹七巧、流苏一流人物的立足之地了。张爱玲的文学生涯、辉煌鼎盛的时期只有两年(1943——1945),是命中注定,千载一时,“过了这村,没有那店”。幸与不幸,难说得很。张爱玲不见于目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毫不足怪,“国内”卓有成就的作家,文学史家视而不见的,比比皆是。这绝不等于“不能为同时代的中国人所认识”,已经有足够的事实说明。往深处看,远处看,历史是公平的。张爱玲在文学上的功过得失,是客观存在,认识不认识,承认不承认,是时间问题。等待不是现代人的性格,但我们如果有信心,就应该有耐性。三十年风驰电掣过去了,作为张爱玲的忠实读者,我多么期待能看到她新的《金锁记》,新的《倾城之恋》——“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我希望,“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我在北方湛蓝的初冬,万里外,长城边,因风寄意,向张爱玲致以良好的祝愿,亲切的问候。1984年11月22日(1988年删改稿)
-
外国文化名人自画像李然编《外国文化名人自画像(修订版)》是一部外国文化名人散文随笔集,他们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如托尔斯泰、罗曼·罗兰、马克·吐温、歌德、罗素、尼采、丘吉尔、华盛顿、卢梭、达尔文、泰戈尔、高尔基、爱因斯坦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他们自己的国家传诵一时,而且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一部分,不同程度地融入当代世界各民族的思想背景之中。《外国文化名人自画像(修订版)》所选收的文章仅是他们作品海洋中的一滴水。与其他选本不同的是,《外国文化名人自画像(修订版)》只有一个主题:写自己。
-
俞平伯的后半生王湜华著本书分析评价了俞平伯的思想、学术、生活等各方面的经历,是一本较好的学术性纪实性作品。本书着重从俞平伯的学术生涯中,展现他的精神世界和学者风采,对“红学”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
吴宓的情感世界何世进,于奇智著本书讲述了吴宓的情感世界也异常丰富多彩、美丽奇异而又矛盾错综、凄恻郁苦。他的爱情故事像一块块深藏在山岩皱褶间的珍宝,一经发掘开采、精雕细琢,立刻闪烁出炫目的异彩,钻石般吸摄人心。联缀在一起,便构成了可歌可泣、娓娓动听的爱情乐章。本书分为十二部分,即心一彦文意徘徊、两地相思托飞鸿、烟雨西湖伴彦游、望眼欲穿起沉疴、得贤义助米风雨、欧游辗转约婚期、六度南行好梦散、忘年苦恋叹奈何、流落西南棣华去、蹉跎翠湖尔琼离、群芳尽渺叹孤苦、楚地娴薇各飘零、尾声兰芳曾绕复凄清。
-
塞林格传(美)保罗·亚历山大(Paul Alexander)著;孙仲旭译为塞林格作传是件不容易的事,不容易在两个方面,一是塞林格平生小心谨慎,避免让外界得知他私人生活中的细节,而且已经在他那位于新罕布什尔州考尼什镇的乡居里过了十几年的隐居生活,所以为他作传,有资料匮乏之虞;二是稍有不慎,就有惹上官司的危险。因此,到目前为止,只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传记得以面世,这就是著名传记作家保罗·亚历山大的《塞林格传》(该作家曾出版过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和影星詹姆斯·迪恩的传记)。另外,塞林格的女儿玛格丽特·塞林格所著的回忆录《梦想守望者》也可以作为另一类型塞林格的传记来读。而早在80年代初,就有人试图为他作传。英国诗人伊安·汉密尔顿接受兰登书屋的邀请,写了一本名为《J.D.塞林格:写作人生》的书。当该书计划于1986年出版之时,塞林格从一份清样中看到该书中引用了自己的未发表信件,约为三百字。通过艰难的法律诉讼,塞林格成功地阻止了这本传记出版。后来,汉密尔顿不得不重新加工了这本书,并以《寻找J.D.塞林格》之名出版,但那已不再是一本传记意义上的书,影响及销量都差强人意。我国读者之熟悉塞林格,当然是从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开始的,有人将之列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最令人难忘的阅读事件之一,而不久前在报纸看到的一篇对某青年电影导演的采访中,被采访者说了一句堪称经典的话,他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文学作品中他的《圣经》,相信不少读者也心有同感。塞林格这本代表作的影响无远弗界,一个说明就是到20世纪末(顺便说一句,2001年7月16日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50周年的日子),它在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字版本的总销量已经超过六千万册。盛名之下的塞林格却在有四十年的时间里,和尘世的喧嚣保持着远离,这让我们不由得想起《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霍尔顿,后者的理想就是居住在森林边上的小屋里,远离尘世。循世作家结果变成了一个神秘人物,关于他的每条消息,不论大小,几乎都有可能登上报纸的头条。保罗·亚历山大探幽索隐,展示了一个传记作家的素养,利用了所有可得的资料(包括新开放的),为读者揭示了一个苦心孤诣的写作者和不妥协的愤世嫉俗者,读完这本传记之后,我们几乎可以说,塞林格就是那个“麦田守望者”霍尔顿。到目前为止,塞林格结集问世的作品不多,除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外,只有三本薄薄的小书:短篇小说集《九故事》,中篇小说集《弗兰妮和祖伊》和《木匠们,把屋梁抬高和西摩:介绍》,但都可以说是传世之作,传记作者亚历山大对塞林...[更多内容]
-
求索文心徐保卫编本书是当代江苏学人丛书之一。研究了文艺理论家陈辽其人其作。全书分为:传记篇、游思篇、研究篇、撷英篇,书后收有陈辽著作年表。撷英篇主要收录了陈辽的十篇学术论著。让我们一同来感受这位文艺理论家的不朽风范。
-
埃切加赖沈石岩著泰斗丛书·20世纪文学泰斗。在人类文学历史的长河中,20世纪文学占有重要地位,包括了欧美各国诸多繁杂的流派,出现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这部《20世纪文学泰斗》系列丛书,就是为您介绍和阐述了20世纪世界各国杰出作家及其生涯与命运、创作历程与艺术成就,以便读者对他们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书是该系列之《埃切加赖》。
-
红旗下的蛋殷巍著本书收录了出生在70年代的艺术人士的生平,其中包括:阿美、李亚鹏、丁天、迟宇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