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方方影记方方著本书是"影记丛书"中的一本,成书于1998年,一经出版就受到海内外众多读者的欢迎,并且在两年之内连续获得中国出版界两个奖项。本书包括作者精心挑选出的一百余副照片,以及由照片引发的文字。本书所选照片精美,描述文字清新优美,装帧精致,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
-
铁凝影记铁凝著本书是"影记丛书"中的一本,成书于1998年,一经出版就受到海内外众多读者的欢迎,并且在两年之内连续获得中国出版界两个奖项。本书包括作者精心挑选出的一百余副照片,以及由照片引发的文字。本书所选照片精美,描述文字清新优美,装帧精致,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
-
宗璞影记宗璞著本书是"影记丛书"中的一本,成书于1998年,一经出版就受到海内外众多读者的欢迎,并且在两年之内连续获得中国出版界两个奖项。本书包括作者精心挑选出的一百余副照片,以及由照片引发的文字。本书所选照片精美,描述文字清新优美,装帧精致,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
-
池莉影记池莉著本书是"影记丛书"中的一本,成书于1998年,一经出版就受到海内外众多读者的欢迎,并且在两年之内连续获得中国出版界两个奖项。本书包括作者精心挑选出的一百余副照片,以及由照片引发的文字。本书所选照片精美,描述文字清新优美,装帧精致,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
-
苍茫云海罗兰著本书收入的内容有:大宅巡礼、我是谁、皇上的家当、“皇上家当”的下场、罗汉会与赤兔马、白马传奇、五大仙、危机与转机等。
-
歌德赵勇,赵乾龙编著歌德(1749-1832)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的名字与世界文坛巨匠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没有歌德,德国文学史就会黯然失色,世界文坛也会失去部分光辉。 歌德多才多艺,“过于全能”。他们创作涉及文学的三大类:诗歌、小说和戏剧,在这三大领域他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但是他首先是一位诗人。他留给我们约4000首诗篇,其中有不少是珍品,犹如珍珠翡翠,放出异彩。 他还是文艺理论家。虽然他没有系统的文艺理论专著,但是他的文艺评论显出他的真知灼见。 他是政治活动家。他在魏玛公国当枢密顾问10年,推行政治经济改革。改革失败,他“潜逃”意大利,想当画家未成,回到魏玛担任文化领导工作。他把魏玛这个弹丸之地变成全德文化艺术中心,形成辉煌的古典文学时期。
-
大仲马张英伦编著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l802~1870),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法国人,1803年出生。其祖父是候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亚历山大·仲马屡建奇功,当上共和政府将军。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他饱尝种族歧视,心中受到创伤。家庭出身和经历使大仲马形成了反对不平、追求正义的叛逆性格。他出生在一个将军的家庭,父母早丧,生活贫困。青年时代,他做过公证人事务所的见习,当过奥尔良公爵的抄写员,参加过1830年的七月革命,当过炮兵连的副连长。1848年革命时期,大仲马曾带兵进入巴黎,并编辑报纸。拿破仑第三发动政变后,他被迫流亡国外。1860年他到意大利去协助加里波第征战。大仲马死于1870年12月5日。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的剧本《享利第三及其宫廷》(1829)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问世一年。这出浪漫主义戏剧,完全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 大仲马的复杂的带有冒险色彩的生活经历,为他创作出离奇曲折的故事提供了条件。他一生创作的小说达100多部,都以情节生动紧张取胜。大仲马小说多达百部,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为内容,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外,堪称历史惊险小说。异乎寻常的理想英雄,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打斗动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最著名的是《三个火枪手》(1844),旧译《三剑客》、《基督山伯爵》。
-
海明威詹志和编著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 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
彭斯纪有志编著彭斯,苏格兰诗人。 1759年1月25日生于艾尔郡阿洛韦镇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在田里劳动,辛勤20年,而家庭经济始终困难。他自幼爱好诗歌,1783年开始写诗。1786年出版了《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原想以诗集的收入作为旅费移居西印度群岛,不料这部新作以其纯朴的农村题材和清新的风格得到广泛的好评,作者被邀去爱丁堡,成为名公贵妇的座上客。但他保持农民本色,在苏格兰西北部作短期游历之后仍回故乡务农,后为税局职员。他除继续创作之外,又替两个丛刊收集并整理民歌,使许多即将失传的民歌(总数大约 300首)得以保存。1796年 7月21日于贫病交加中死去。 然而生活的困顿并不是他的作品给人的主要印象。他的多数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写得生气勃勃,主要表达苏格兰农村青年的日常生活和诗人所追求的自由平等思想。彭斯以民歌为本,写了大量情诗,涉及爱情的各种变化,从热烈的歌颂:“呵,我的爱人象一朵红红的玫瑰,”到悲切的悼亡:“草何其绿,土何其冷,盖住了我的高原的爱人!”(《高原的玛丽》)不仅有年轻时的热恋,还有象《约翰?安德森,我的爱人》中所表现的老年夫妇的深情。除了有温存的柔情,还常有一种对社会蔑视的态度:如果一个他碰见一个她,走过山间小道,如果一个他吻了一个她,别人哪用知道!──《走过麦田来》这是彭斯对于当时干涉青年爱情生活的苏格兰教会和社会上层人士的回答,表明就在他的情诗里也有18世纪末叶的民主思想。这种新思想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产物,其要旨是自由,平等,博爱。彭斯16岁时,爆发了美国革命;30岁时,又爆发了法国革命。他虽然住在乡间,却关心苏格兰和欧洲的大事,特别是在法国革命爆发之后,他言论激烈,同被当局认为有谋叛思想的危险分子往来密切;又趁任职税局之便,买下被充公的走私船上的四门小炮,送往革命的法国国民议会,只因中途被英国当局拦截,才未达到目的地。为了这些活动,彭斯受到税局上级的传讯,但他不变初衷,仍然支持法国革命。而且他看清了在苏格兰不仅个人无自由,民族也因受英格兰控制而无自由,于是写出了《苏格兰人》那样声调激越的战斗诗。他向往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在《不管那一套》里嘲笑公侯,推崇有“独立人格的个人”:管他们这一套那一套, 什么贵人的威仪那一套,实实在在的真理,顶天立地的品格,才比什么爵位都高!他进而瞻望将来,期待一个实现博爱的新世界:那时候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成了兄弟,不管他们那一套!这些诗写得活泼、酣畅,充分发扬了苏格兰民间文学的口语风格和音乐性。彭斯的诗体裁多样,除了写人们所熟知的抒情短诗以外,还擅长讽刺诗、诗札和叙事诗。他的讽刺诗可分两类。一类用嘲笑的笔调描绘世态,如《圣节集市》是集市上芸芸众生的写照,其中包含了对于宗教人士的讽刺。另一类是针对特定人物的讽刺,其中最有名的是《威利长老的祈祷》。它不仅讽刺一个教堂的长老,而且锋芒直指苏格兰教会。诗中所用的祈祷文的庄严口气同祈祷者所谈的肮脏、猥琐的内容形成了戏剧性的对照,增强了讽刺效果。他的诗札也写得不同凡响,结构完整,往往一开始先表明时间、地点、气氛,接着议论风生,畅谈人生和艺术,或亲切地倾诉友谊,最后则以妙语作结,而贯穿其间的则是一种豪放、活泼的风格。《致拉布雷克书》即是一例。在这篇作品里,针对当时英国新古典主义诗歌重文雅、讲节制的风气,他提出了诗的灵感来自大自然、诗的价值在于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的浪漫主义观点。同样出色的是彭斯的篇幅较长的叙事诗。两只狗通过一贫一富两家所养的狗来看人的世界,对照了两种乡村生活:豪绅的荒淫无耻,农民的无尽劳役。而两只狗友爱互助,轻松愉快,互开玩笑,也开别人的玩笑,这就使得诗有明暗,有张弛,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深度。《汤姆?奥桑特》写一个酒徒夜行遇鬼的古老传说,作者处之以幽默,诗行闪耀着民间的智慧,却淘汰了原传说的迷信成分。在这首诗中,方言的运用在音韵和节奏上都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因此至今有人喜欢朗诵。另一首长诗《快活的乞丐》写一群男女流浪者聚集在小酒店饮酒作乐,他们都饱经沧桑,却依然放荡不羁,其中有一位诗人更是“自由自在的风流客”。他们每人唱了一支歌,各有个性和情调,如“大兵相好”的放浪,“西门老爵士”的讥刺,“一声口哨百愁消”的轻快,“补锅”则传来了手工匠人的呼声,使这首长诗成了一个民间乐曲的宝库。
-
马尔克斯于凤川编著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一)哥伦比亚作家,记者。生于马格达莱纳省阿拉卡塔卡镇。父亲是个电报报务员兼顺势疗法医生。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长大。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性格善良、倔强,思想比较激进;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讲神话传说及鬼怪故事,这对作家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13岁时,他迁居首都波哥大,就读于教会学校。18岁进国立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井加入自由党。1948年,哥伦比亚发生内战,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同时从事文学创作。1954年起,任该报驻欧洲记者。1961年起,任古巴拉丁社记者。1961年至1967年侨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197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72年获拉美文学最高奖——委内瑞拉加列戈斯文学奖,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1967)《家长的没落》(1975)、《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中篇小说《枯枝败叶》(1955)、《恶时辰》(1961)、《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短篇小说集《蓝宝石般的眼睛》(1955)、《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电影文学剧本《绑架》(1984),文学谈话录《番石榴飘香》(1932)和报告文学集《一个海上遇难者的故事》(1970)、《米格尔·利廷历险记》(198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