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东方睿智学人王卫平著本丛书共十册。他通过对钱钟书先生的生活、学术、作品、人生进行研究,展现了钱先生的独特的魅力和个性,分析精辟,见解独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研究功底。着重于钱钟书“个性与魅力”的探寻。将宏观视野与微观探析相结合。注意将“钱学”与现代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讲《围城》将它与其他现代讽刺作品进行比较;讲《谈艺录》注意与古代诗话相联系。注意深入浅出,使“钱学”在广大青少年中产生影响。作者分“出身与经历”“才气与性格”“散文与小说”“讽刺与幽默”“博学与宏识”“超脱于淡泊”六章介绍钱钟书的学问魅力。使读者从中受到钱钟书智慧的启迪。
-
莎士比亚传张建安编著彼得·艾克洛德深入地探索了莎士比亚的一生及其内心世界。从莎士比亚的出生地英国小镇斯特拉特福,到16世纪古老繁华的伦敦,他仿佛置身于莎士比亚的时代,带着读者领略伦敦风情和戏剧世界的独特魅力。他生动地叙述了莎士比亚时代的社会百态,以详实丰富的细节让读者身临其境。
-
夏衍与读书周敬山著夏衍(1900.10.30—)本名沈月熙,字端轩,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杭州。曾用笔名还有沈端先、沈宰白、徐佩韦、黄子布、余伯约、司马牛等。 1914年毕业于德清县立高小,因家贫当过染坊店学徒。1915年9月进入杭州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毕业。次年入日本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学习。1924年加入国民党,开始参加政治活动,任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的常委兼组织部长,1927 年四一二事变后被国民党开除党籍,5月回到上海,不久即加人中国共产党,在闸北区从事工人运动,并翻译大量文艺作品。1929年秋参与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成立后被推举为执行委员。1929年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 1929年10月与郑伯奇等人组织上海艺术剧社。1932年进入明星电影公司担任编剧顾问。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成立后被任命为组长。此后集中力量从事电影事业,同时主编左翼戏剧刊物《艺术》、《沙仑》。1935年2月次用夏衍的笔名发表短篇小说《泡》,刊载在《文学》杂志6卷2号。 1935年10月重新建立“文委”被选为委员,分管电影戏剧和音乐。1936年6月创作了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包身工在资本家剥削下的惨痛生活,引起广泛注意和重视。同年创作了多幕话剧《赛金花》,发表后曾引起争论。同年12月创作了多幕话剧《自由魂》。1937年发表剧本《上海屋檐下》。 1937年8月任《救亡日报》总编辑,12月离沪,辗转广州、桂林、香港、重庆等地从事新闻工作,同时创作了话剧《愁城记》、《心防》、《法西斯细菌》等,并把托尔斯泰的《复活》改编为话剧。1945年创作的剧本《芳草天涯》,描写抗战中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曾引起文艺界争论。 1949年5月随军进入上海,先后担任文教接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上海文化局局长。1954年调任文化部副部长。曾创作《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剧本。 1965年被免职,到山西介休参加“四清”运动。“文革”中度过八年零七个月的“监护”生活,留下了无法治愈的残疾。粉碎四人帮后当选为全国影协主席、文联副主席,出版了《劫后影谈》、《懒寻旧梦录》等作品。 著作书目: 《高尔基传》(传记)1932,良友 《赛金花》(话剧)1936,生活 《自由魂》(后改名《秋瑾传》,话剧)1937,生活;1950,开明 《日本的悲剧》(杂文集)1937,上海大时代出版社 《上海屋檐下》(话剧)1937,戏剧时代出版社 《血写的故事》(报告文学集)1938,黎明书局 《包身工》(报告文学集)1938,广州离骚出版社 《一年间》(话剧)1939,生活;改订本更名 《天上人间》,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 《白云故乡》(电影剧本)1939,大地 《小市民》(剧本集)1940,新知 《愁城记》(话剧)3941,剧场艺术社 《此时此地集》(杂文集)1941,文献 《心防》(话剧)1941,新知 《水乡吟》(话剧)1942,群益 《长途》(杂文集)1942,桂林集美书店 《风雨同舟》(剧本,又名《再会吧,香港》)与田汉、洪深合著,1942,林集美书店 《戏剧春》(话剧)与宋之的、于伶合著,1943,重庆末林出版社 《草木皆兵》(话剧)与于伶、宋之的合著,1944,新知 《法西斯细菌》(话剧,又名《第七号风球》)1944,重庆文章出版社 《边鼓集》(杂文集)1944,重庆美学出版社 《离离草》(话剧)1945,昆明进修教育出版社 《芳草天涯》(话剧)3945,重庆美学出版社 《劫余随笔》(杂文集) t948,香港海洋书屋 《春寒》(长篇小说)1949,人间 《蜗楼随笔》(杂文集)1949,人间 《夏衍剧作逊1953,人文 《考验》(话剧)1955,人文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评论集)1959,电影 《夏衍选集》1959,人文 《杂文与政论》(杂文集)1959,北京 《电影论文集》1961,电影 《夏衍近作》1980,四川人民 《夏衍杂文随笔集》1980,三联 《劫后影谈》(评论集)1980,电影 《夏衍论创作》(评论集)1982,上海文艺 《杂碎集》(评论集)1983,四川人民 《生活。题材。创作》(评论集)1983,湖南人民 《夏衍剧作集》(l-3册)1984—1986,戏剧 《夏衍电影剧本集》1985,电影 《懒寻旧梦录》(回忆录)1985,三联 《复活》(剧本)改编,俄国托尔斯泰原著,1943,重庆美学出版社 《我的一家》(电影文学剧本)据陶承同名回忆录改编,1959,电影;1980出版时改名 《革命家庭》 《烈火中永生》(电影文学剧本)据罗广斌、杨益言 《红岩》改编,1979,电影 《憩园》(剧本)改编,巴金原著
-
屈原 蔡文姬郭沫若著暂缺简介...
-
沈从文印象孙冰编被称作“乡土文学大师”的著名作家沈从文,在创作的高峰期,满情悲凉而又从容地转向中国古代文物研究,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非凡成就,学从文曾说:“美,总不免有时叫人伤心。”沈从文为文为人的纯真质朴,孜孜以求美的一生,堪称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谱写一首悲壮的骊歌。本书所选文章,出自沈从文朋友、学生、亲人之手,用不同的笔触勾画了一个不凡作家和历史文化研究者的深远魅力——独特的身世和经历,率性的为人与处事。当我们回望历史,咀嚼命运苦涩的同时,我们更能体会到美好的沉重。
-
朱自清的故事赵鹏飞著暂缺简介...
-
闻一多的故事李思乐著闻一多,本世纪最有个性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1925年6月,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回到中国,准备在国内开展戏剧运动,并和一批热血文人创办大江会,奉行以国家强盛为本旨的国家主义,想借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来振兴中国。 闻一多回到北京后,和留美归来的余上沅、赵太侔联合北大教授胡适、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等一起筹办“北京艺术剧院”,并创办崇尚唯美的格律诗派,但终因经费无法筹齐,“北京艺术剧院”终成泡影,经徐志摩等人推荐,闻一多进入国立艺专任教务长,并教授西洋画。当时北京军阀混战,执政府滥杀抗议示威的学生,激起闻一多等人极大愤慨,又因仗义执言力请蔡元培任艺专校长,与当时校长刘百昭发生冲突,被同人诬为自己想当校长,遂拂袖而去。 1928年,闻一多和梁实秋赴青岛大学分别任文学院院长和外文学院院长,期间因支持学校开除闹学潮学生,遭学生们罢课反对,一些教授也认为青岛大学被新月派垄断,青岛大学上下同声,酿成一场驱逐闻一多、梁实秋的运动,校长杨振声辞职,闻一多和梁实秋也相继不辞而别。 1930年,闻一多赴清华大学任教授,鉴于前两次经验,闻一多力辞清华文学院院长职务,一付自命清流的名士派头,生活安逸家庭和美,进入中国上流社会。 1933年“七七事变”的炮声摧毁了闻一多清静的学者生活。闻一多随清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不久,政府决定三校继续西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与几位教授一起随学生步行团,长途跋涉三千里,步行至昆明。 刚到昆明的闻一多一心研究《诗经》、古代神话,不问时事,被人戏称为“何妨一下楼先生”。日本军队攻陷郑州长沙后,继续攻打贵阳,昆明形势十分危急,闻一多对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十分不满,开始参加学生组织的讲演会,十分善于演讲的闻一多颇受学生拥戴,并且极大鼓励了昆明的抗日热潮,闻一多也加入了改造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民主运动,极受国民党忌恨,但因云南省主席龙云支持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也奈何不得闻一多等人。 1945年日本投降,北大、清华、南开复员北上,已经参加民主同盟的闻一多被选为昆明支部宣传部长,并主持《民主周刊》。国民党政府趁日本军队受降之机,调龙云的部队到越南河内,龙云不知有诈,国民党第五军和杜聿明的部队开进昆明,包围了省政府,逼迫龙云北上重庆调任闲职。国民党军统特务控制昆明,开始迫害要求民主的进步知名人士。 1946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大部分复员北上,昆明警备司令霍揆彰为讨好蒋介石,密拟黑名单,经国防部长陈诚同意后于七月十一日暗杀知名人士李公朴,昆明城里人心惶惶,许多人都力劝闻一多不要再在公众面前演讲,已知悉内情的朋友也告诉黑名单上排在李公朴后面的就是闻一多,闻一多明知有险,仍毫不畏惧,主持召开李公朴的追悼会,并当场怒斥捣乱的军统特务,发表了有名的“最后一次讲演”。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回家途中距离家门口仅十步之遥的府甬道被一群特务射杀,护送父亲回家的大儿子闻立鹤扑上去用身体护住父亲,被射成重伤。 全国各党派均十分愤怒,纷纷谴责这种暗杀行为。
-
老舍的故事于元著暂缺简介...
-
丁玲的故事新禾,周瑛,赵爱光著暂缺简介...
-
瞿秋白的故事陈洁著瞿秋白(1899—1935)幼名阿双,又名爽、霜,号雄魄,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者之一,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1917年在北京俄文专修馆读书,开始接受新思潮的影响。“五四”运动爆发时,他积极参加与领导了学生运动。“五四”运动后,同郑振铎等组织进步社团“社会实业社”,编印《新社会》等刊物,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激进民主主义思想。1920年3月参加李大钊等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活动,同年10月以《晨报》记者身分访问苏联,向国内传播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和马克思列宁主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出席过苏俄召开的远东民族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三,四次代表大会,会见过列宁,任东方大学中国班助教、翻译。在留苏期间写了两本散文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1923年回国,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主编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杂志、《向导》周报,成为党的杰出的组织家、宣传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维护革命统一战线,同资产阶级右派代表戴季陶进行坚决斗争,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后,他主持召开了党的“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1927年冬至1928年春,他在担任中共中央书记时,曾犯“左”倾盲动主义错误。1928年7月,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同年又出席了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和主席团成员,参加共产国际工作,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0年回国,主持召开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停止了危害党的立三路线的执行。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受到王明等人的打击,被排斥于中央领导机关之外。1931年至1933年,在上海养病,并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用很大精力从事马列主义文学理论的译介工作,创作了许多犀利的战斗杂文。1934年1月,到中央根据地,被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委员和人民教育委员,还担任苏维埃大学校长,创办高尔基戏剧学校,培养了党的文化艺术干部。红军开始长征后,他留在江西根据地。1935年2月,转移途中,在福建长汀口附近,被国民党军队逮捕,6月18日在长汀英勇就义。遗著编有《海上述林》(由鲁迅整理出版)、《瞿秋白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