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说郁达夫陈子善 著郁达夫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新文学作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旧体诗人。陈子善先生自1980年代末开始研究郁达夫,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部《郁达夫文集》的两位编者之一。《说郁达夫》则是作者四十年来关于郁达夫的文字结集,侧重于郁达夫创作和生平的发掘,既有对郁达夫集外文的考证,也有对郁达夫朋友圈的梳理;既有较长的评论,也有短小的随笔;既有过往的旧文,也有近年的新作,力求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丰富的郁达夫。
-
陈铨评传孔刘辉 著陈铨,具有强烈民族情怀的知识分子,也是一个深具浪漫气质的小说家、戏剧家,同时又是一个卓有成绩的学者和业务精湛的大学教授。本书以“新材料,新发现,新问题”为基本原则,成果中大量使用了新发现的史料,即大量家书、日记、手稿等一手资料;以传为经,以评为纬,力求史、传、评有机结合,全面的对陈铨的生平、业绩、行迹等展开了信实可靠的考述与评估,对于构成传主一生重要事迹,如他对中德文化所作的堪称筚路蓝缕的比较研究,他的对尼采等德国哲学、文学的介绍,他与“战国派”的关系及其主张,他的戏剧创作与实践、特别是抗战时期引起轰动也引发批评非议的《野玫瑰》风波,他作为清华毕业、留学欧美的一代学术精英在时代中的奋发与浮沉等等,都做了有益的、具体深入的学术探究。同时也对传主所处的时代、所接触的人物,如吴宓、林同济、闻一多、沈从文等,做了有价值的、真切细致的体现与反映。
-
有容乃大 无欲则刚傅德华,戴鞍钢 著本书为纪念中国近代史及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家、上海文史馆馆员陈绛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文集。内容分为上编:追忆斯人,收录陈绛先生生前亲朋好友的回忆他为学、为人的文章20余篇,如《陈绛先生在复旦的40年—我的几点回忆》《怀念“表师伯”陈绛》等;下编:斯人文存,收录他在《历史研究》《复旦学报》《学术月刊》《近代中国》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0余篇,书附有陈绛的采访文章《陈绛:上海大厦里的“统战岁月”》《陈绛:惟愿诗书济世长》《陈绛谈螺洲陈家》及《陈绛先生著述系年目录》。
-
世界名人名传[法] 安德烈·莫洛亚 著,谭立德,郑其行 译本书以丰富、真实的素材,和生动的文笔,展现了诗人雪莱的一生。从中可以看到雪莱的幼年环境、青春成长、恋爱家庭、思想情感,及其对于女性的态度,以及与拜伦等人的交游,并可从中了解当时英国与欧洲的风气和生活情景。
-
最后的骑士李世琦 著该书是人文学者、文艺评论家李世琦先生积累二十年的厚积薄发之作。以优雅、生动的文笔,描述了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的一生。黑塞不懂中文,也没有来过中国,却非常热爱中国。个中原因何在?书中给予解答。该书不仅介绍了黑塞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还揭示了黑塞思想的发展过程,如何通过苦苦寻觅,最终服膺中国文化。不仅介绍了黑塞的文学创作,他漫长一生的社会交往,而且描述了黑塞与前后三位妻子、三个儿子以及与兄弟姐妹的爱情和亲情故事,塑造了丰满鲜活的黑塞形象。
-
林语堂陈煜斓 著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有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靠前笔会副会长等职。曾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创办了《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本书以讲述通俗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林语堂一生的经历,记叙了他从山村走出,留学欧美、走向世界,再靠近故乡定居的事迹。其中他对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贡献,在今日仍有很强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
陆游郭宏文,杨帆 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最经典的哲理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诗句,作为诗人,陆游以几近完人的形象出现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在风雨飘摇的南宋,他初心不改,一生矢志不渝地为恢复中原、统一中国而歌,爱国主义成为他诗歌的主旋律。作为名臣,陆游无论就任何处,都能情系百姓,始终把百姓放在第一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常人,面对跌宕起伏的人生,他细致入微地体味生活,拈酒烹茶,赏花观景,把诗寓于了生活。他一曲《钗头凤》谱写了千古爱情悲歌,足以让普天下的有情人动容失色。作为父亲,他不仅用字字珠玑的诗教育子女,还言传身教,孜孜不倦。 本书极大限度地还原了陆游的一生,再现了诗人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
永远的绿山墙[美] 丽兹·罗森博格 著,[加] 朱莉·莫斯塔德 绘,马爱农 译从前有一个叫莫德的女孩,她很喜欢听故事。十四岁时,莫德在日记中写道:“我爱书,我希望长大后能拥有很多书。”莫德长大后不仅拥有了很多书,她自己也写出了二十部长篇小说和数百篇短篇小说,即使在困难和绝望的岁月里依然笔耕不辍。她就是世界闻名的《绿山墙的安妮》的作者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多年来,《绿山墙的安妮》受到世界各地儿童和成人的喜爱,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关于爱和拯救的明亮的故事背后是莫德童年时被遗弃的经历。莫德一生饱受躁郁症和抑郁症的困扰,常常郁郁寡欢,却为他人提供了欢笑和快乐。她内心充满炽烈的爱,也得到了人们炽烈的爱。她获得的友情深沉而持久。她见证过风霜雨雪和艳阳高照,目睹过日出和新月,她声称“要把这些记忆带入永恒的礼堂”。莫德发现生活是美好的:直到最后,仍有一些东西值得赞叹和爱。“完美的幸福,我从未有过——永远也不会有。”她在日记里吐露心声,“然而,我的生命中还是有许多奇妙而优美的时光。”
-
美学与心理学视域中的晚年孙犁阎庆生 著孙犁是从解放区走出的革命作家,本书对晚年孙犁作了深入研究。研究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评述晚年孙犁浓厚的忧患意识、入世与出世的意识冲突、孤独意识、鲁迅情结、情爱情结等,近于晚年孙犁的心理评传。后半部分则着力探讨晚年孙犁美学思想的内涵、结构、特征及其现代转型的艰难历程,并论述“耕堂文体”的艺术创造及审美意蕴。书后附录是单列的孙犁研究论文,对孙犁的人生哲学与美学思想及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另附短篇传记《晚年孙犁》。
-
通往绿山墙的小路[加]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 著,马爱农 译《通往绿山墙的小路》是《绿山墙的安妮》的作者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应《女性世界》杂志的编辑之邀写的传记。回溯自己的童年经历与创作生涯。蒙哥马利用九章的篇幅书写了自己的先辈是如何来到爱德华王子岛,自己是如何长大,创作《绿山墙的安妮》等故事的经历等。她使用书信、日记等材料,与自己的回顾文字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条令人信服的动人的回忆之路。读者在这些文字中能够发现红发安妮和绿山墙农舍的影子。译文准确流畅,完全还原了原著的诗意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