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我的老师罗兰·巴特[法] 尚塔尔·托玛 著,江灏,赖亭卉 译本书作者尚塔尔·托玛为法国文坛名家、著名思想史家、“费米娜文学奖”得主, 文笔细腻优雅,尤其擅长出入历史掌故之间,提炼笔下人物最生动精细的多面肖像。 而她,曾受教于当代著名思想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罗兰·巴特。 这本书写大师的致敬作品,以近乎零距离的直击视角, 原音原地重现罗兰·巴特生活的时空场景, 为1970年代人才辈出、灵光四射的巴黎知识界,写下深刻、迷人的注脚。作者眼中的符号学泰斗,不再只是活在“零度写作”中的神话分析师, 而是一位沐浴在南法家乡日光中的日常沉思者。 他以带有“天鹅绒般丰润质感”的嗓音迷倒众人,穿着湖水绿的柔软棉衣, 笔下的蓝墨水在讲究的纸张上添加思绪的色彩。 他也在冬日花园的幽暗影像中,涤化了对母亲的哀悼, 却在与历史学家的跨时空神交时犯了偏头痛……在作者看来,罗兰·巴特是一个个完全被写作欲望所栖息的作家,而且他有写作的特殊性,可以让人感受到这种欲望,分享他的小说。同时,他的教学是理性分析和禅意留白的混合体。作者通过这部语言优美,感情充沛的作者为读者刻画出一代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的价值观:对语言的热爱,用差异代替冲突,对当下的品味和生活的欲望。
-
生命的思与诗王邵军 著1935年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冯至:“中国***的抒情诗人。”朱自清也曾说过他的“叙事诗堪称独特”。作为一个勇于进行自我否定的诗人,冯至一生的创作从抒发个人的孤独感走向了对自我的反思。这一创作上的变化来源于冯至思想上的自我否定:孤单寂苦的童年奠定了他接受现代意识的情绪基因,里尔克、存在主义与晚年歌德等人的思想,形成了他思考人生和表达自我的基本框架。冯至通过思想与创作的结合,表达了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对生命的思考,使其作品呈现出明显的思与诗结合的特点:其作品的内容既介入时代,又超越于时代;其情感的抒发既克制隐忍,又不乏激情。这种思与诗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其作品带有鲜明的知性品格。冯至的人生与创作,既再现了我国现代知识分子接受西方现代思潮并与中国现实接轨的思想之路,又表达了个体与群体、时代发展与个体选择中普遍存在的理性与感性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冯至代表了我国内省型知识分子的自我超越之路。本书以冯至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分析冯至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及其创作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探讨冯至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意义和现代知识分子超越自我的艰苦心路。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红豆 著王维,二十岁便高中进士,精音律,通禅理,又工于诗、书、画,是少有的旷世奇才。本书记叙了王维从少年得志到仕途曲折,从被迫附逆到因诗获免,从夫妻情深到半生鳏居的人生历程,也展现了他与佛结缘的心路历程。书中以王维的经典诗歌为引,用简练清朗的笔法将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一生娓娓道来,展现了一个饱含生命深情、醉心于山水佛禅之间、从容自在的诗人形象,同时穿插盛唐的历史、文化、诗与禅的流变等,内容充实,文字优美。
-
文学家的故事何晓波,梁胜 著部分, 外国文学家的故事,包括莎土比亚、巴尔扎克等,第二部分,中国文学家的故事,包括、郭沫若、老舍、巴金等,一外国文学简外史,中国文学简史,附录1:中外文学大事记。附录2: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得主名单(1901-2017)。
-
但有温情在世间吴荔明 著《爸爸丰子恺》是丰子恺之女丰一吟对父亲的一部温情回忆录。作者秉笔实录亲身经历,走访父亲生前好友,以细腻质朴的笔触还原了生活中真实的丰子恺。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这位艺术大师的性情与风骨;丰子恺的人生,也映照出了现代中国历史的侧影。
-
文坛论见高杨 著本书是一部关于文学方面的访谈录。资深专栏作家、杂志编辑高杨,数年来与多位当代有名文学家进行文学访谈。受访者包括知名作家、编辑家、评论家等。从各个角度对文学创作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深度讨论;剖析文学从业者们的创作动机和方向;阐释文学与世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访谈内容充满知性、感性、率性与启发性。访谈双方论及写作的过程、文字的魅力、文学的未来,以及文学的社会担当。话题丰富且耐人寻味,精彩好读。
-
那世上的光(美)伊丽莎白·亚历山大这是一本言辞优美的随笔小书,由著名诗人伊丽莎白·亚历山大写成。突如其来的丧夫之痛经由作者直白的笔触宣泄而出,令人无比心碎。强烈鲜明的情感*终凝成一曲挽歌,悼念这个非凡的男人——一位丈夫、父亲、艺术家和厨师。《那世上的光》既是回忆录,也是婚姻生活的描摹,正如其名字所揭示的那样,它是对爱与回忆苦乐参半的一种见证,是我所读过的众多伤悼文学中*感人的作品之一。
-
启幕汪兆骞 著1949年至1966年,弹指一瞬,但“十七年文学”写就的宏大叙事,给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在民族精神谱上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本书收录了丁玲、老舍、曹禺、赵树理、冯雪峰、聂绀弩、王蒙、柳青、萧也牧、沈从文、张爱玲、孙犁、杜鹏程、曲波、王愿坚、茹志鹃、峻青、周立波、李準、草明、宗璞等40多位作家,详述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创作生涯,对他们的成名作品及代表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重点赏析了他们在“十七年”时期创作的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这些中国当代作家,自觉地将壮丽斗争的历史记忆和人民创造新生活的现实记忆,铸成文学的情感与经验,内化于心性血脉,以清醒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份、发挥自己的民族特色,以其品种、颜色和香气竞相争妍于家国的姿态,显示了文学的繁荣与力量。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启幕史。
-
革命英杰司马文森泉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本书是一本回忆司马文森的纪念文集。司马文森(1916年—1968年)出生于泉州,原名何应泉,曾用名何章平,常用笔名:林娜、耶戈、林曦、林纳、文森、宋芝、宋桐、何文浩、何汉章、马霖等。是中国共产党资深的文化工作者、统战工作者、作家和外交家。1941年他创办了大型文艺期刊《文艺生活》,至1950年7月停刊延续9年,曾在东南亚一带,产生过很大影响。而本书所录皆为司马文森亲朋故友撰写的回忆文章与司马文森本人的一些作品文章,翔实具体记述了司马文森的一生,对研究泉州历史、抗日战争史及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
常春藤传记馆诗仙李白传李亚祺 著李白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音律自然,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形成自屈原以来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本书以全景式的手法描写了李白豪放多舛的一生。李白是集诗人、隐士、纵横家、游侠、剑客于一身的伟大天才,他像一座火山,喷射出万丈光芒,燃烧着自己的生命,照亮了历史的长空。本书中历史人物与事件相交融,人物命运与唐朝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相照应,在展现李白一生重要节点和代表作品的同时,再现了大唐开元盛世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