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寻找卡夫卡拉德克·马利 著我们始终在揣摩卡夫卡的内心世界,卡夫卡与这个世界有着分歧,而这个世界对卡夫卡也存在着误解。 卡夫卡的著作和他的名字一样,在世界范围内都广为人知。世界各地都在对他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解读。但回归卡夫卡自身,他的内心世界与他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 这本书以卡夫卡的生长经历为主线,贯穿了他的家庭环境、时代背景、成长历程,以及*常为人议论的他的故事。在大量独具风格图片(国际获奖作品)的陪同下,我们似乎已经可以走进卡夫卡的世界,更好地理解他、更好地理解他的著作。
-
加莱亚诺传[阿根廷] 法维安·科瓦西克 著爱德华多?加莱亚诺(1940—2015)是乌拉圭著名作家、新闻媒体人,著有《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火的记忆》《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等。他被巴拉圭总统誉为“拉丁美洲的声音”,也被称为“又一个加西亚?马尔克斯”“拉丁美洲的清澈良心” ,其人生经历堪称传奇。 本书是关于加莱亚诺的第一本传记,作者法维安?科瓦西克是阿根廷人,和加莱亚诺一样是媒体人出身,并与其意识形态相近。法维安将加莱亚诺的生命历程与乌拉圭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进程相结合,评述了他在父母身边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著名的《前进》周刊叱咤风云的记者生涯、乌拉圭政变后流亡阿根廷并创建《危机》月刊的岁月、70年代独裁军人暴政下流亡西班牙的日子等。本书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加莱亚诺这个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的文化英雄,还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看拉丁美洲的社会政治运动,了解古巴革命点燃了整个拉美的革命热情后,拉普拉塔河沿岸的拉美知识分子共同体直面苦难与暴力的斗争场面。
-
永恒轮回的现实史蒂芬·哈特(Stephen M.Hart) 著,王虹 译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Márquez,1927—2014)自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 作品在全球受到持续关注和喜爱,《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都已成为当代世界文学的经典。 本书作者史蒂芬·哈特是一位拉美文学、文化研究专家,和马尔克斯有过深入交往。本 书从马尔克斯丰富的创作生涯中提炼了具代表性的事件,以解读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为主线,刻画了这位作家的生平,探索了他日常生活与作家生活之间的区分,及其作品中家族史与民族史之间的关系。
-
寻找时间的人[英] 亚当·瓦特(Adam Watt) 著,辛苒 译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法国现代作家,至今仍然牢牢吸引着全世界批评家和读者的关注。他的生活、品位、疾病,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作者亚当·瓦特不仅揭示了普鲁斯特的早年生活对其艺术创作的重要影响,还全方位地描绘了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马拉松式创作与出版,以及与之相伴的普鲁斯特与多种疾病的不息搏斗。
-
和博尔赫斯在一起[加]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AlbertoManguel) 著本书是关于博尔赫斯的回忆录,在回忆与博尔赫斯交往中印象深刻的场景之余,反思和评述了与博尔赫斯的阅读、写作及思想密切相关的人与事。1964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家书店,一位六十多岁的盲人作家走到一位十六岁的店员面前,询问他是否有兴趣兼职为他诵读。这位作家就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世界上*出色的文学家之一;这个男孩是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和藏书家。曼古埃尔回忆了和博尔赫斯在一起的日子,记录和思考了博尔赫斯的日常生活,他独特的写作方式,他的阅读喜好,他对其他作家的评论,他的渊博、怪癖,以及孤独……既感性又深刻,动态地勾勒出这位谜一般的天才作家的肖像画,直抵博尔赫斯的内心。
-
朱生豪在上海朱尚刚 著本书为翻译大师朱生豪与大都市上海“过从”经历的回顾与研究。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起点在上海,上海对朱译莎剧的诞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书分为六章,叙述朱生豪在上海的职业、情感世界、译莎起始、在战争中颠沛流离的生活、写作“小言”(反映了翻译家在法西斯战斗中的的历史画卷)、婚姻生活,以及所播撒的莎翁文明之火。作者为朱生豪之子,书中披露的第一手资料全面而独特,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书中还披露了大量图像资料,因而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
-
世界名人名传[英] 理查德·奥尔丁顿 著,毕冰宾,何东辉 译本书系“世界名人名传”系列丛书的一本。本书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讲述了“我们时代富创造力的天才,是英语文学中伟大的作家之一” 的著名作家劳伦斯的人生故事。他性格软弱、温情脉脉、个性鲜明、思维超群,他踏遍西西里、南太平洋和南美等地,苦苦寻觅、沉思冥想,进行他那独特的哲学思考,留下了诗一般的文章。
-
世界名人名传[法] 安德烈·莫洛亚 著,艾珉,俞芷蒨 译本书系“世界名人名传”系列丛书的一本。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其作品《人间喜剧》呈现了两千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本书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安德烈·莫洛亚写的一部巴尔扎克全传,全书共分四大部分,讲述了巴尔扎克传奇的一生,记录了这位现代普罗米修斯的荣耀与辉煌,也记录了他不为时人所理解的痛苦与悲伤。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成就这位法国文学家的种种史实,也可以深刻理解其作品的思想来源和社会背景。
-
约翰·缪尔传[美] 唐纳德·沃斯特 著1.缪尔是一位高产作家,有大量游记、素描、诗歌和散文流传于世,生前出版了9部著作,去世后又出版了5部著作以及两部书信集。他用浪漫自然主义的情怀描述自然界的山水、景观和植物,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备受推崇,被誉为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 2.他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一生的朋友,也是与《瓦尔登湖》作者梭罗、思想家爱默生齐名的文学大师,他的书促使“国家公园”这一美国有史以来好的保护自然的构想成为现实。 3.本书通过约翰·缪尔奇异的经历、丰富的社会实践、关于自然景观和国家公园的著述等,追溯了约翰?缪尔亲近自然的一生及其留给后世的遗产,探究他自然保护思想的形成和变迁,并试图以缪尔为打开那个时期历史的一扇窗户,将缪尔与自由民主的起源联系起来,关注自由民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
-
冯内古特[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著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冯内古特的小说、剧本和随笔获得了国际范围内的广泛赞誉。在这本贯穿其一生的访谈录中,我们能够知晓是什么驱动了冯内古特去写作,他对自己作品的*终评价,他如何踏上写作之路,其家族和家庭对他一生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以及他战争经历中的作家身份。 “他能够在二战中打仗,从恶名昭著的德累斯顿轰炸中幸存,失去朋友、妻子和无数所爱之人,在经历美国历史*近二十年的动荡之后,仍然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没有伤害’,并把这句话刻在了墓碑上,或许还伴随着大笑。上帝保佑您,冯内古特先生,无论您身在何处,谢谢您所做的一切。” 冯内古特 x 《巴黎评论》 身为二战老兵,冯内古特希望他死的时候能有军礼厚葬,号手奏乐,国旗盖棺,鸣响礼炮。这是他一直都向往的东西,然而,除非他战死沙场才能得到。 冯内古特 x 《国家》 德累斯顿的轰炸让我了解了一种现象,就是我的失忆和那些经历过雪崩、洪水和大火的人们一样,人的大脑里有某种装置,在灾难超过一定水平后,会关掉我们的记忆。 冯内古特 x 约瑟夫?海勒 我认为男性一直怀疑女性比他们更强大、更优秀,这是从他们母亲身上感受到的。 冯内古特 x 《别笑》 库尔特?冯内古特成长于大萧条时代,他的家庭并不鼓励艺术追求。冯内古特的父亲推动孩子们朝理性主义前进,他坚信科学是一切的答案,而非艺术。 冯内古特 x 《美国航空杂志》 冯内古特总是让我们尽全力去成为*好的自己,并不懈地敲打我们的笑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感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