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我走过的道路茅盾著《我走过的道路》原由我社于1981年10月、1984年5月和1988年9月,分为(上)、(中)、(下)三册陆续出版。后合并为两卷,做为回忆录一、二集编入四十卷本《茅盾全集》时,曾参照初刊文字、作者手稿及有关原始资料进行了校勘,对其中史实有误记及引文错漏处已逐一订正,其较重要者则另作简注说明。现据我社一九九七年出版的《茅盾全集》(34)、(35)两卷纸型排印,另附录《父亲茅盾的晚年生活》。人到了老年,自知来日无多,回忆过去,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此时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于是便有把有生以来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者写出来的意念。但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之非。我今年实足年龄八十四,如果十岁而知人事,则七十四年的所作所为,实多内疚。幼年禀承慈训,谨言慎行。青年时甫出学校,即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四年后主编并改革《小说月报》,可谓一帆风顺。我是有多方面的嗜好的。在学术上也曾读经读史,读诸子百家,也曾学作诗填词。中年稍经优患,虽有抱负,早成泡影。不得已而舞文弄墨,当年又有“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①之情势,其不足观,自不待言。然而尚欲写回忆录,一因幼年禀承慈训而养成之谨言慎行,至今未敢怠忽。二则我之一生,虽不足法,尚可为戒。此在读者自己领会,不待繁言。所记事物,务求真实。言语对答,或偶添藻饰,但切不因华失真。凡有书刊可查核者,必求得而心安。凡有友朋可咨询者,亦必虚心求教。他人之回忆可供参考者,亦多方搜求,务求无有遗珠。已发表之稿,或有误记者,承读者来信指出,将据以改正。其有两说不同者,存疑而已。出版社今将已发表部分出单行本,嘱写序言,因草此数行以答,并将回忆录题名曰:《我走过的道路》。此道路之起点是我的幼年,其终点则为一九四八年冬我从香港到大连。
-
瞿秋白印象丁景唐,丁言模编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奠基者,瞿秋白在政治上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在文学上依然坚守着独立的人格,他是以一个江南才子的风流神采去实践他的社会理想,去激扬他的生命价值……在他年仅三十六岁时,怀着对政治狂流的无限感慨,他高唱《国际歌》,盘坐在罗汉岭下,面对黑森森的枪口,坦然地说道:“此地很好。”瞿秋白的死,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影响是巨大的,然而,由于历史的诸多误会,瞿秋白的名字被遮敝了许久,许久……在这本书中,我们得以认识这位“东南第一燕”的复杂的政治生涯,丰富的情感世界,磊落的精神品格,以及他作为一名优秀知识分子的灵魂痛苦……
-
老舍与读书张功臣著此书叙述的是老舍一生的读书经历,对了解老舍和他的作品很有好处,可视为一部老舍的简传。前不久,王朔出了一本《无知者无畏》,其中有一篇单评老舍,爱赶时髦的年轻人,读王朔或许甚于读老舍,所以看到王朔的批评文章,可能不知老舍何许人也,那么正好就有这一本老舍简传供阅读,且做他们走进老舍的途径吧。作为谈老舍读书的书,许多老舍当年的读书理论和心得,今天看来观念可能陈旧,然而对青少年读书,仍有“方法论”的意义。现在文学观念流派纷呈,莫说青少年,即便成年人也莫衷一是,甚至是搞理论的专家,有时问一问他们口中的新名词,也常常解释不清,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所以为了避免迷路,保险起见,还是先接受老舍的观念,走旧路稳妥些。书中列举了许多老舍爱读的古今中外名著,并就其中的三十种一一作了简介。这可以作为青少年读书增识的小资料库,有文学辞典的意义。书的语言自然朴实,很容易理解;篇章短小,便于随手翻阅;全书统共也不过十万多字,薄薄的一本,不至于受纠缠而难以摆脱。关于推荐此书的理由,就说到这儿,现在掉头来说王朔。前文提到,王朔在他的近作《无知者无畏》中,有一篇文章单评老舍,以我的感觉,其中许多话是非常有见地的,比如他病老舍的《二马》:“一个发生在英国的故事通篇用北京话叙述,连小说中的英国人也是一口京片子……北京话的后面总是反映北京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放到英国人身上……真是有些油滑了。”王朔与老舍一样,也是运用北京话写作的高手,不同在于,老舍怀着热爱,构建底层群像,王朔怀着冷嘲,消解现行价值。是什么使人变成冷嘲?值得认真想想,就王朔指摘老舍作品而言,他在这里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富有特色的语言是作家的优势,但是否也会成为创作的局限?王朔最为认可的,是老舍的小说《正红旗下》,然而,偏偏是这么一部作品,却来不及完成,老舍自杀了。王朔大发议论,大意是:假如老舍忍辱苟生,或许一部伟大的作品就得以完成。这里,王朔又给大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该怎样处理作家人格与艺术创作的关系,这进而引发人们思考作家的社会角色———从前,作家可是被看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王朔谈老舍,所站的是今天的立场,他力求有所超越,所以态度可称积极;而《老舍与读书》,作者却是仍旧站在过去的立场上,在许多文学理论和见解上,是顺着老舍的目光看去的,他全盘接受,不求超越,所以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这里的积极或消极,没有褒贬的意义,仅指学术态度。我所以在这篇推荐文章的后面说王朔,目的也就在于通过比较来表明此书问题所在,表明即使是一本给青少年读的书,在成年人,也是大有发现问题的可能、因而也大有阅读和研究的必要的。
-
雪泥鸿爪钟敬文著暂缺简介...
-
张恨水故事符家钦编著内容提要著名作家张恨水(1895-1967),人称“小说大师”,毛泽东赞誉他是“著作等身”。他一生共写下3000多万字、100多部中长篇小说,其中代表作《啼笑因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八十一梦》等长篇小说影响深远,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书原是作者读《张恨水全集》的一组笔记,各篇曾在海内外报刊刊出。作者据1943—1947年在重庆《新民报》与张恨水的共事经历,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轶闻,从不同侧面概述了小说大师张恨水的著述成就和风格特点。成书时增收了张恨水年谱和著作年表、张恨水之子张伍的《忆父亲张恨水先生》片断及苏华的《张恨水的散文》。
-
苏曼殊姜静楠编著暂缺简介...
-
吴梅王卫民,王琳编著暂缺简介...
-
风雨人生李辉著本卷收录传记《浪迹天涯——萧乾传》和“历史回眸”两部分。1985年创作出版的《浪迹天涯——萧乾传》,主要描写萧乾的前半生(1910-1946)的生活。1991年,该传记由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遂补充了描写萧乾50-80年代的生活的一些章节,书名改为《浪迹人生——萧乾传》。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据此新版本出版了《萧乾传》。此次据新版本收入文集,但书名仍沿用《浪迹天涯》。“历史回眸”中收录我对红卫兵历史现象进行描述和思考的文章,以及就此问题与王蒙、陈建功的对话。
-
幽默大师施建伟编内容提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涌现过一批广有建树、人文性格独特鲜明的大师级文化名人,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卓越智慧不啻是启迪后人的一部大书。本书为林语堂卷,共收文章66篇,由徐訏、曹聚仁、章克标等回忆林语堂及林语堂回忆鲁迅、辜鸿铭、萧伯纳等两大部分文字组成。内容涉及林语堂等一代学人在世纪之交负笈异国、上下求索、启迪民智、追求民主等众多方面,形象地再现了他们在引进西方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全书集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这一不同凡响的“名人群落”。
-
叶文玲影记叶文玲著叶文玲是中国当代文坛极为勤奋很有影响的作家,她以短篇小说《心香》闻名,心香一瓣,清香缕缕,作者笔下摇曳生花,成为不少人的至爱。本书是"红罂粟系列"女作家影记丛书之一,其中叶文玲的这本影集风格独特,文笔优美,可读性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