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缪钺先生学记缪元朗 编四川大学历史系已故教授缪钺先生是我国*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史家和教育家,其在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享誉学林。《缪钺先生学记》旨在向读者介绍缪钺先生的生平与学术,第一部分为先生自撰教学、科研的心得经验以及自传,第二部分为学界对缪钺先生生平和论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为学界晚辈的回忆文章。
-
在我是个小男孩的时候[德] 埃里希·凯斯特纳 著;方卫平 编;谢凤丽 译《在我是个小男孩的时候》是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理论和资料书第二辑)中的一册,这是世界儿童文学大师、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埃里希·凯斯特纳的童年自传。在作者的笔端下,浓浓的母爱和父爱伴随着童年在字里行间洋溢,展现了童年生活给作者留下的难以泯灭的印记,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儿童文学大师从童年经历中汲取的精神能量和艺术素养。
-
老头儿汪曾祺汪郎,汪明,汪朝 著开篇:我们管爸爸叫“老头儿”01.汪老简历02.《岁月留痕》——汪朗执笔03.《往事杂忆》——汪明执笔04.《我们的爸》——汪朝执笔05.后记06.后记之一:“名门之后”个中味07.后记之二:感怀
-
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怀霜夜张梦阳 著本书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社会历史画面和各色人物的众生相为依托,呈现晚年鲁迅精神的复杂性和道路选择。描述了晚年鲁迅与瞿秋白、萧红、章太炎、外国友人等的交往以及临终前的矛盾与苦闷并由此产生的对中国复兴、人类苏生的希望。鲁迅研究虽然持续近百年,但是仍然有许多史实存有疑难,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已经无法验证。例如“两个口号”的论争等问题就存有多种说法,作者采取的方法是:尽全力搜寻所有的史料,进行严格的考证。然后,用白描的笔法把事实写出来,由读者自己去判断。其他问题也是这样做的。
-
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野草梦张梦阳 著本书以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北京市井、各种思想风起云涌的北京知识界为背景,以写作《野草》《彷徨》时期、三一八惨案、许广平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呈现鲁迅与知识界、青年学生、北洋政府的种种联系,揭示鲁迅人生哲学的深化历程,展现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与文人心态。鲁迅亲口对青年朋友说过:他的哲学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因而要写出鲁迅的哲学,不能不以《野草》的创作为主线。特别是以《野草》创作为中心的这一部《野草梦》就更加不能不这样做。鲁迅研究虽然持续近百年,但是仍然有许多史实存有疑难,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已经无法验证。例如鲁迅与许广平的情爱过程就有多种说法,本书则主要依据陈漱渝先生说。
-
老舍先生舒乙 著老舍先生虽离世四十余年,但他的经典作品始终长青。因为他的作品扎根于百姓,道出了百姓中的悲苦与无奈、俏皮与悲壮。这位生于光绪,光耀在新中国的作家,一生留下许多故事。作为他的儿子,舒乙坦诚回忆了父亲的一生,使我们真实看到了老舍作为一个大文学家,其一生的创作和性格的必然联系。本书的大部分章节是舒乙写父亲的处女作,许多图片是以前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
我用尽青春,只为寻你白落梅 著他有相看又相嫌的妻子,有相恋又相离的红颜, 有相爱又相怨的爱人,亦有相识又相忘的知音。 他的每一段缘分都令人追忆流连,又感慨万千。 其实也只是寻常情感,寻常男女, 可他却生生将冷暖阴晴的生活演成了传奇。他将民国的诗情和浪漫背负于身,令无数名媛佳丽为之倾倒, 并亦享尽人间风月,断送似锦前程。他就是徐志摩。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活跃一时并有相当影响的作家。他的一生很短暂,但却给世人留下了《再别康桥》等著名作品。白落梅以独特的语言,冷静的视角,为人们讲述了一个拥有复杂感情经历的诗人的人生历程,带你发现一个真性情的徐志摩。
-
陀思妥耶夫斯基[美] 约瑟夫·弗兰克 著;刘佳林 译本书是弗兰克教授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著作研究系列第二卷,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光辉典范。它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彼得拉舍夫斯基案的共犯被捕,遣送西伯利亚,终于十年后历尽艰辛重返彼得堡,那时他是一个身心俱变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之为“我信仰的重生”。本卷聚焦于这种变化过程:在他所经受的磨难中寻找原因,在为他未来的伟大开辟道路之进程中寻找结果,只要这些结果清晰可辨。
-
鲁迅传许寿裳 著《鲁迅传》收录《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两部分内容,为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与传记作家、鲁迅的同乡挚友许寿裳所著。许寿裳是当之无愧的鲁迅精神的深刻的理解者,他用真切的事实和朴实的理解迅速找到了鲁迅精神的闪光点。他撰写的这两部回忆录,文笔淳厚,内容翔实,感情深挚,在鲁迅传记中首屈一指,是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许广平当时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回忆之文,非师莫属!”
-
艾玛·戈德曼[美] 约翰·C.查尔伯格 著;翟青青,张懿 译艾玛·戈德曼——美国历史上*充满传奇色彩、*富有争议、*激进的人物之一——对美国宗教、政府和私有财产的正当性提出了挑战。戈德曼曾身陷囹圄、经历磨难,后来又因自己的信仰而遭到驱除。她的故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有助于我们拓宽对美国激进主义史、公民自由史和外交政策史的理解。 戈德曼宁愿坐在法国的某个角落独自烦恼,也不愿意听命于华盛顿;她总是会以自力更生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与传说中美国杰斐逊主义者的坚忍不拔媲美;她最终都没有投降,不管是向罗斯福当局,向自己的沮丧心情,向法西斯和集权主义占领的欧洲,还是向一个没有她的“理想”的未来;她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也能成为一名革命者;相对于考虑任何乌托邦的细节问题,她总是更倾向于支持充满传奇色彩的反叛…… 就像火柴与火柴盒产生摩擦一样,戈德曼屡次强烈反对工业资本主义,其棱角却并未被技术统治者们磨平。透过岁月的迷雾,戈德曼热焰白热的一生依旧透射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