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鲁迅图传上海鲁迅纪念馆 著本书以时间为纲,分故土(从绍兴到南京1881-1902)、东瀛(从留学到回国1902-1912)、北京(1912-1926)、厦门广州(1926-1927)、上海(1927-1936)五个部分,在每部分内以专题为块面叙述,串起鲁迅一生的经历与作品。全书除叙述和研究性的文字外,抢先发售在鲁迅传记中放入大量图片,包括鲁迅手稿、著作、藏品、各时期肖像和环境照片、历史事件和交往人物相关照片等,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在参观一座鲁迅博物馆,全方面勾勒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一生及其对五四以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重大影响。
-
我的曾祖父陶行知先生陶侃 著本书是陶侃为纪念其曾祖父陶行知所编写,在陶行知诞辰130周年之际,通过回顾陶行知的一生,表达对其的崇敬与怀念之情,以期在新时代进一步传播陶行知先生留下的教育思想。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叙述了新时代的陶行知精神与作者的教育实践;第二章到第五章记述了陶行知在上海、南京、重庆等地的教育活动和爱国事迹;第六章,呈现了陶家的族谱,并以此为线索,为读者介绍了陶行知的一家;第七章写了陶行知去世后,友人对其的悼念与追思,并收录了许多名人为其写下的珍贵的追思信。
-
明暗之间[日] 丸尾常喜 著,陈青庆 译本书为日本鲁迅研究学者丸尾常喜撰写的鲁迅传记,结合鲁迅的原著文本和生活轨迹展现了鲁迅一生为国家、为民族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形象。全书共分九章,以鲁迅生平移动轨迹为章节,沿绍兴—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叙述鲁迅生平及思想文学的变迁,对鲁迅各个时期的重点作品等进行了具体分析。同时,书中也介绍了鲁迅所处时代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全书叙述简练、语言流畅,提出了诸多今天已经获得国内外鲁迅研究界广泛认可的论断。本书于鲁迅诞辰140周年之际推出,将有助于广大读者对鲁迅乃至中国文化史的认识与理解。
-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美] 乔舒亚·斯珀林(Joshua Sperling) 著,李玮璐 译《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是关于约翰·伯格生平与著述的首部传记。约翰·伯格是战后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作家之一。作为小说家,他在1972年获得布克奖,并将一半奖金捐给黑豹组织。作为电视主持人,他以《观看之道》改变了我们看艺术的方式。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他捍卫了全世界工人、移民和被压迫者的权利和尊严。他在1953年写道:我远没有把政治拖进艺术,而艺术把我拖进了政治。直到2017年1月去世,他仍然是一位革命家。围绕着一系列个人和历史的分水岭,《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追溯了伯格的发展历程,从1950年代伦敦冷战时期的艺术学生和论战者,到1960年代的狂热——当时革命不仅是政治的,而且是性的和艺术的,再到他重塑为田园作家,以及之后经历的新左派的兴起和衰落。通过第一手的、未发表的访谈和最近公开的档案资料,本书作者在诸多争议性的时刻之下挖掘出一个具有非凡复杂性和韧性的人物。他的形象是一位文化创新者,既被人称颂,又经常被误解,他是一位越来越被他所热爱的事物和他所反对的事物所驱动的作家。《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将他的众多面孔汇聚在一起,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重新带回他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图景中。
-
剧作家莎士比亚[美] 布兰德·马修斯 著,罗文敏,魏红华 译这是美国首位戏剧文学教授布兰德·马修斯的一部研究莎士比亚的专著。马修斯影响力极大,有句流行的双关语说,整整一代人都被“同一位马修斯所塑造”。该论著集中在很多鲜有人留意的方面,譬如莎士比亚的“生活”、“剧院”、“作为修订者与模仿者”、“作为演员”、“他的演员”、“莎士比亚与观众”等这些涉及其剧作“写-演-看”等方面的内容,共有二十章。严谨的马修斯还附录了伦敦地图及详尽注解。本书资料详实、视角独特,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
彭定安文集3彭定安 著本书以时间为序,以重大事件及思想转变为节点,结合鲁迅的作品及其身边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及其思想发展、作品作了精彩的评述。本书于1982年问世。评论认为在当时已出版的数部鲁迅传记中,属上乘之作,具有新的考证和论述,特别是不同一般的叙述与评论结合的论述范型,以及具有“个人情怀”而独具特色。有评论称:这是“鲁迅传记中一株有特色的新花”,“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和追求,论点闪光新颖、尖锐深刻,文笔活泼,富于感情,从内容到形式在有些问题上有创新和突破。”
-
逝水人生周静 著本书系“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之一,回顾了“末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生。他从海宁硖石出发,路过西湖、北洋,到达康河,这条河是他的精神摇篮,在那里他同热爱东方艺术的异国人一道把自家乡土视为海上蓬莱。回国之初,他迅速成名,但世事人情让他水土不服。两场引发众议的恋爱之后,他仿佛耗尽了灵气,困居上海。他一心想飞,重回康河,寻那印在水上的名字,那是多年前济慈的墓志铭给予他的灵感。但他的挣扎不过是南舣北驾地讨生活。终于,飞的梦想实现时,他把名字写在一团火里。本书重在展现徐志摩的理想、追求和风度,描画他敢爱敢恨、不做作虚伪、无成见心机的个性,彰显他的普遍爱心和对弱小的同情等。不仅完整刻画徐志摩的浪漫诗人形象,着力描摹他宝贵的少年气质,展示徐志摩在诗歌、散文及教育上的成就、中西文化交流上的功绩,还重点梳理还原了徐志摩曲折波动的情感生活经历,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徐志摩。
-
笔落惊风雨包劲松 著一部全景式展现大唐诗坛的集体传记,那些唐诗经典名篇里藏着的往事。 每个诗人都是自己的传奇,每一首唐诗都有它的故事。骆宾王、王勃、张若虚、贺知章、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王之涣、李白、杜甫、韦应物、白居易、元稹、韩愈、孟郊、贾岛、刘禹锡、柳宗元、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那些鲜衣怒马的少年,那些充满诗意的别样灵魂,大唐诗空中这些璀璨夺目的星星,绘成了一轴展现盛世大唐的风华与气象的精彩画卷。 本书融时代背景、人物传记、诗歌鉴赏于一体,阐明了唐诗的总体发展脉络,叙述了八十多位诗人的人生轨迹,对百余首经典诗作进行了鉴赏品读。力图完整真实地呈现唐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历史背景,让读者在唐诗中读懂诗人的人生,在诗人的快意人生中读懂唐诗。
-
特拉克尔[德] 奥托·巴西尔 著他对死亡的严肃态度化作语言形象并透出一种美,这种美是可以破译的吗?特拉克尔的作品是一个诗歌奥秘吗?这个奥秘是否仅仅昭示给有神学修养的目光,或者很少被披露给——极端地讲——临床的目光?特拉克尔,奥地利诗人。从十七岁就开始写诗,1913年出版了其处女作品集《诗集》,两年后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梦中的塞巴斯蒂安》,这使他后来与海姆一起成为早期表现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
守望者·访谈 波拉尼奥的肖像莫妮卡·马里斯坦 著,鹿秀川 译罗贝托??波拉尼奥,智利诗人、小说家,当代西语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中国深受年轻读者的喜爱。本书作者莫妮卡在与波拉尼奥由书信往来构成的访谈中,成为波拉尼奥的挚友,对波拉尼奥的人生和内心有很深了解。 这本口述访谈录,从波拉尼奥真正的朋友们,那些可以和他促膝长谈、心心相映的人的视角,追忆波拉尼奥。它是断片的、忧郁的、零星的,由很多人的口述与回忆叠加而成,涉及波拉尼奥的写作、流亡、爱情、童年、死亡,以及政治、拉美文学圈等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