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届
-
杨绛传王臣 著历经百年时光,杨绛先生不疾不徐地走完人生的旅程。这一路,她历经风雨,尝遍世间百味,却从始至终坚守自己的本心。这一生,她潜心创作,勤恳治学,认真生活。她不争也不抢,不冒进也不逃避,在喧哗世事中守住了自己内心的安宁与淡泊。
-
贾平凹年谱张东旭本书在对贾平凹先生各种传记和大量研究资料整理的基础上,以“编年体”的方式勾勒出了贾平凹先生从事文学活动的基本轨迹。通过选摘谱主不同时期的言论、文学活动以及同时代评论家的评价,本书立体地呈现了作家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观念,同时,对一些有重要影响的作品、有争议的作品,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文学史“现场”信息和社会反馈信息。本书的内容不仅是对作家本人的一个基础研究,亦是我们了解时代文学整体风貌的一个窗口。
-
清初丹霞天然年谱李福标 著天然(1608~1685),原名曾起莘,明末番禺迼径村(今广州花都区)人,清初著名诗人。他在明末清初那个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以诗歌记录时代的变迁,成为岭南开宗立派的代表性诗人。其诗歌成就为当时诗坛和后世所重,在岭南古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有“丹霞老人”之号。《清初丹霞天然年谱/岭南文库》以年谱形式,以天然及其弟子、师友等文集、各地方史志中的文献史料为基础,并吸收学界新学术研究成果,记叙其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生命行迹,展现其独特的文化精神风貌和文学成就。
-
回忆托尔斯泰[苏联] 高尔基 著,巴金 译本书是同时代人回忆托尔斯泰的扛鼎之作。 收录高尔基与托尔斯泰朝夕相处的珍贵回忆,包括44篇笔记和1封书信。1901年末到1902年初,这期间托尔斯泰住在加斯卜拉,他起先患重病,后来渐渐好起来,就在那儿养息。高尔基当时随随便便地在一些纸片上写下这些记录托尔斯泰的笔记。 高尔基眼中的列夫·托尔斯泰是民族的作家、世界的洪钟,同时也是叫人又爱又恨的挚友。他是“上帝一样的人物”,不近人情地聪明,又不近人情地叫人害怕。通过这本珍贵的文学回忆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复杂多变的托尔斯泰,以及他不轻易为人所知的思想。 所有笔记一字未改、完全依照它原始内容发表出来。
-
木心上海往事铁戈 著木心之所以是木心,离不开上海。 木心一生中有两大主要时期,一是上海时期,木心从故乡乌镇走出,来到上海的这一阶段,直至1982年远去纽约,历时30余年之久。二是在纽约时期,直至2006年回到故乡乌镇定居,历时约24年。 木心曾称上海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上海时期的木心,是他一生中最为动荡起伏、历尽磨难的时期,也是他个人在精神上趋于完善、魂牵梦萦、居住最久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木心默默无闻,整个文学界没有他的片语只字,无人知晓木心的存在。当木心的作品“从天上掉下来”,他却人在纽约,读者几乎无人能见到。始终隔着。当他回到国内,幽居乌镇,见者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木心也果真践行福楼拜那句话:“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在木心书中,你找不到他在上海的半辈子行状:遭了哪些罪,有过哪些愉悦?和谁交往,如何交往?暮年接受纽约人的影像采访时,他终于说出调皮的实话:“艺术家真要隐藏吗——他要你来找他呀!” 《木心上海往事》这本书,今被写序人陈丹青评为“总算使爱木心的读者看到另一个版本”。 作者铁戈,上海人,早年习诗,中年后既是学者,也是画家,70年代认识木心,结下了忘年之交。现在,由他凭记忆苦心写下的这本书,当年“孙牧心”与之往来的友朋的群像,逐一浮现了…… 本书载有铁戈收藏的木心“失落的手稿”《动机与效果》、木心与友朋信札手稿、耶鲁大学收藏的木心转印画,以及木心外甥、外甥女提供的木心早年影像等。
-
三岛由纪夫传[美] 约翰·内森 著,常永利 译我认识三岛是在1964年,当时我开始翻译他的一部题为《午后曳航》的小说。之后两年,我经常与他见面。我在他书房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深夜他开始写作……我常常是他聚会的客人中唯*的外国人。……那是让我兴奋陶醉的时期:我二十四岁,一个东京大学文学院的学生,和日本最有名的小说家交上了“朋友”。 当然我们并不是真正的朋友。……从三岛的角度看,他可能是喜欢和我在一起的……我可能是他遇到的唯*既擅长翻译,又在扳手腕时能够赢他的人。我确信这一点很重要。 可是在1965年底,我让他生气了。在他以为我会翻译他新出版的小说时,我却拒绝了,他决定不再和我来往。…… 四年后他的死讯传来,我决定写一本书。 ——摘自本书作者前言
-
陀思妥耶夫斯基[美] 约瑟夫·弗兰克 著,戴大洪 译本书是约瑟夫.弗兰克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的第四卷,融合传记、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史的光辉典范。本书聚焦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半期陀思妥耶夫斯基辉煌的创作喷发期,这一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世界文坛贡献了三部伟大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弗兰克依然探讨了文本的生成过程与社会、文学内涵,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嵌入到对作品的分析之中。
-
余波未了王森 著《余波未了》是著名的参差咖啡创始人王森所作的散文随笔集。“在当代青年中,王小波是最受欢迎的当代作家之一。深受王小波影响的王森,从书中继承了王小波留下的丰厚的文学遗产。在这本书中,他从自己独特的角度,为所有爱好文学、爱好王小波的人,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王小波。 正如作者所说,“余波未了”。 王小波离去了,却也永不会离去。
-
辛笛与天津王圣思 著,王振良 编《辛笛与天津》分为三部分:上编“行踪篇”撰写辛笛的家世与天津的渊源,其父的主要经历,他本人在天津度过的青少年时代(南开中学求学经历、文学创作、与师友的交往等)。其夫人早年在南开大学的生活(学习、课外活动)以及与他初识相恋的天津南开缘。下编“作品篇”收入辛笛在天津南开中学时代创作的诗文28篇和翻译诗文14篇。附编“亲人篇”收入辛笛的亲人(四弟辛谷、大哥馨逸、子侄王湛)在天津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辛笛与天津》由辛谷之子王永执笔记录其父辛谷对天津的贡献,撰写大伯馨逸父子在天津的经历等,具有很强的史料性和可读性。
-
相识燕归来晏殊武向春 著,朱虹 编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虽在后世有“太平宰相”之名,但在仕途上也曾历经坎坷,亦是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唯才是举,范仲淹、欧阳修等诸多名臣,皆曾被他提携。在文学上,他亦有诸多成就和贡献,开创了北宋婉约词风,是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相识燕归来晏殊/人文江西丛书·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以北宋初期的社会、政治环境为背景,讲述了晏殊的生平故事,以及他的为官、从政之道。晏殊所处的时代虽看似太平,但也是社会矛盾日益积累、外敌虎视眈眈的时代,是北宋施行“庆历新政”、内部寻求变革的时代。在官场的旋涡中身处高位的晏殊,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中庸态度,这也使他饱受争议。“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从晏殊的词里,可以读出一股含蓄,一种温情的雅致,恰似他的为政之道。他的功过,只能由后人来评价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