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海归南天

海归南天

作者:喻季欣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1-01

ISBN:9787536052154

定价:¥3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作为高层次人才群体,“海归”是一个富有时代特色和内涵的称谓。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已逾100万,其中有近30万人学成归国工作。“海归”,已成为创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海归”与广州有着不解之缘。中国近代第一个留学生容闳1847年出国留学时,是从广州黄埔港负笈起程的,他学成归国又是在黄埔港登陆并在广州开始报效祖国的第一站。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时在南方曾殷殷寄语:“告诉他们,要作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反映和表现“海归”在广州创业的故事,弘扬和光大“海归”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富有意义。《海归南天》是这样一部好作品。
作者简介
  喻季欣,男,文学硕士,二级作家,高级记者,现任教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出版著作五部,多次获全国和军队文学创作及新闻奖。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广州,中国感谢你”
1.面对留交会的盛况与影响,媒体表达:“广州,中国感谢你”。在“海归”与“海带”称谓流行时,也相伴着“海鳖”、“海狮”的扼腕。
2.美国人瑞哈德没有想到,他在华盛顿机场迎接的一批特殊客人,是中国改革开放即将涌起的留学大潮的第一朵浪花。
3.历尽艰辛到达北京的第二天清晨,钱学森在天安门广场。面对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不禁热泪盈眶:“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4.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这位曾留法5年的老人,殷殷寄语:“告诉他们,要作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5.作为祖国的南大门,广州一直没有停止过开放,哪怕是西方封锁,我们还在搞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举办留交会是闯一条路子。
6.“留交会”9年9届,共吸引110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带来9000多个项目参会,成为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开放度最高、开办时间最长的海归人才与科技项目交流会。
7.“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心总和我在一起;无论黄昏时的树影有多长,它总和树根连在一起。”泰戈尔的诗句成为留交会会馆不变的前言。
8.1998年5月的一个晚上,在广州市一家宾馆的咖啡厅,天色渐晚,几位海归的谈兴愈浓,碰撞出留交会的创意雏形。
9.广州市委、市政府坚定的决心,远见的决策,最终为举办留交会一槌定音。
第二章 薪火“城”传
1.首届留交会闭幕,海归们奔走在广州。整整150年前,中国留学之父在广州黄埔港启程求学之旅,8年后他又在广州开始归国创业第一站。
2.一江穿城,城以港兴,这是广州的历史城脉。她还成就了中国留学历史的光荣起点,开启了归国留学人员创业的新篇章。
3.容闳“选派颖秀青年出洋留学”的条陈,终于得到军机大臣曾国藩的同意。中国留学历史,从此打开门扇。
4.虽然留学大门打开了,却始终有两股力量在较量:开与关的“顶牛儿”一直未曾停息。“留学”的种子刚刚发芽,便被“腰斩”。
5.詹天佑是中国幼童学生中第一个考入美国大学的,而且是美国一流的耶鲁大学。
6.詹天佑是中国人中第一位留学回国后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奇才,中国近代科技先驱。
7.早期在广州活动的国共两党领导人和社会名流中,一半以上是从海外留学归来。一代英豪在广州建立了高山仰止的功勋。
8.在广州城市品格与历史脉络的深厚处,我们洞见岭南文化的文明内核,触摸到广州成为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前沿的历史脉搏。
9.永远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流的城市必须要有一流的人才。
第三章 际会机缘
1.创建留学生创业园、举办留交会,是长远的“留学生工程”。时代召唤海归涌入祖国建设主流。
2.一个人的经历再丰富也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样样事情都去干。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在奋斗中获得快乐与升华。
3.1998年1月31日,刘悦伦在世界知名学府哈佛大学商学院作演讲。面对铺向讲台的红色地毯,他觉得自己是用25年的人生奋斗在作铺垫。
4.手持一张机票,肩扛一箱资料,怀抱一腔激情,卢智俊踏上了归国的行程。虽然当着总经理助理,创业的渴望仍在心中涌动。
5.创业是适应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当他正式有自己的公司时,已是归国5年之后。他感慨:创业8年10年很正常,也有好处。
6.先就业,后创业;要做好企业,先要学会做人。两者的结合,才是成功之道。
7.王文明在首届留交会上,第一个与留学人员广州创业园签订入园意向书。为介绍、推销他的宝贝蜂窝材料,他被人家赶出过工厂大门。
8.商场如战场,谁能抓住信息背后隐藏的商机,谁就是胜利者。
9.创业是人的奋斗。用最有效的劳动,就会谱出最优美的创业乐章。
10.回国创业8年的龚学锋被当选为第8届广州市杰出青年。他感言:青年要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对海归也是适用的。
11.海归创业是一个重新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过来人都有自己的体会。龚学锋的感受是:机会在眼前,道路在脚下。
第四章 科学之光
1.在广州科学城目睹海归企业新成果,胡锦涛总书记欣然题写“卓越威创”四个大字以示鼓励。
2.“信息没有显示就没有用。人们最后接受信息要用眼看,就是看数据与图像。‘显示'成了我坚定的选择和发展定位。”
3.观看了世界领先的一系列产品演示后,温家宝总理饶有兴致地在黑板上书写“创新·价值”和“引领未来,世界名牌”两句话勉励他们。
4.广州崛起科学城,它诞生一个新的传奇。如果你想了解广州的现在,如果你想知道广州的未来,那你就应该到广州科学城去看看。
5.科学城产生令人振奋的决定: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院长。一个传奇由此拉开序幕。
6.传奇人物:在由10多位国际知名科学家、院士,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严格考核下,他从全球100多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7.灿烂之花:由陈凌担任组长的流感与禽流感攻关小组,2005年11月在抗流感药物研制方面取得突破。
8.研究院坚持面向全球招聘研究人员,且实行全员劳动合同聘用制。目前全院员工平均年龄32岁,90%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学历。
9.一个个学有所成、胸怀报国之志的海归创业广州。放眼未来。广州科学城科学之光光芒四射。
第五章 福于建设
1.在英国读博期间,梁伯彤热切关注着国内建设,成为参与了广州上世纪一项重大工程--内环路建设的少数海归之一。
2.内环路建设表明广州城市建设大步走向国际融资。这既是广州城市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磨合,也表明广州城市建设向世界敞开大门。
3.建设是从无到有,是添砖加瓦,更是开拓与奋斗。它提供了舞台,更需要“演员”。人才,重中之重。
4.在广州市的各个行业,高素质人才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论土洋,高素质人才都应该取长补短,服水土,扎深根。
5.个人的成功,是社会和时代的一个侧影。从梁伯彤的奋斗之路,我们可以感受到广州容纳人才的胸怀,赋予人们发展的机遇。
6.数百亿元巨资打造、19个月建成的中国第一流的大学园区,在一个叫小谷围的岛上横空出世。
7.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最高奖项,以130年前广州走出的海归詹天佑的名字命名。2006年,广州有两项重大工程同时获此殊荣。
8.这些在广州经历了一个时期创业与奋斗的海归们,心中的那份激情与责任,成为留商会特殊作用的动力与榜样。
第六章 跨越雄姿
1.在科学发展的历史新起点,在广州创业的海归们欣逢新的机遇。登上新的施展舞台。
2.在美国,他已经做到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世界尖端。但他仍毅然决定回国。两件事情成为周治明回国的直接动因。
3.1995年,周治明曾决定回国发展。但朋友一句话却打消了他的念头。了解广州的科技发展进程,也许可以看到更深的历史背景。
4.在美国,周治明改变去大学当教授的初衷而转向搞应用做产业。一个科学家的选择,深含的已是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5.2004年底回到广州,2005年9月,周治明就推出了具有世界领先技术水平的一系列革命性环保与健康产品。/
6.平均每40天开发出一个新产品。熟悉周治明的人知道,这正是他厚积薄发的结果,是自主创新的结果。
7.“何为创新?为何创新?如何创新?”周治明有一番微言大义。广州,依靠科技发展与进步,跃起跨越雄姿。
第七章 创意时代
1.第16届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在2500多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人们满怀好奇关注着会徽的设计者。他叫张强,一位留日的海归。
2.“创意,就是文化元素的推陈出新。”张强这样表达内心。他的夺冠作品送到国家体委和亚奥理事会审定时,均一致获得通过。
3.“留学经历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从不同的视点看待不同的事物,给我带来更多的是思考问题的帮助。”
4.应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来自哪里?作为一个海归设计师。张强自有一份特殊感受。
5.亚运会徽的热辣出炉,也让“创意”一词挂在了人们的口头,“创意产业”成了广州的热门。
6.亚运会徽入选只是事业新起点。把创意更好地传播出去,推进广州的创意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7.创意产业是广州这种区域中心城市真正拥有的比较优势,也是广州这种大城市真正的综合竞争力的精髓所在。
8.创意产业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面对亚运会这样充满创意与机遇的盛事,广州准备好了吗?
9.虽光环闪烁,他也有不顺。内心深处的某种孤寂,让他反思,让他警醒,让他坚定。创意产业,既甜也苦。
第八章 “非典”成典
1.在抗击“非典”这场重大疾病灾害,体现人类卓越精神与科学伟大品质的斗争中,有两位奋战一线的海归作出了非常贡献。他们是钟南山院士和唐小平博士。
2.从“不明原因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为纪念卡罗·乌尔巴尼,wH0正式将这种原因不明的新型传染病命名为SARS。
3.除夕之夜,广州和“非典”的第一场遭遇战打响。广州市委、市政府迅速做出“依靠科技,战胜非典”的重要决策。
4.在抗击“非典”的3个“岔路口”,他以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精神和大无畏品格赢得有利时机,赢得人们的尊重。
5.科学探索与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克敌制胜的法宝。科学精神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让人们更为智慧,让生命更加壮丽。
6.当唐小平被介绍给满面笑容的总理时,共和国总理以特有的亲切与深情握着他的手,连说“辛苦了”。
7.已击倒100余名医务人员和其他感染者的“毒王”,戴着气管插管转诊来到第八医院。唐小平动情地说:“我们是传染病专科医院,怎么能拒收呢?”
8.人道力量与科学精神总能感动并且征服不同价值观的人。在第八医院,广州抗击“非典”的工作得到wHO官员的高度认可。
9.唐小平主持治疗2003年入冬后中国内地第一名“非典”确诊患者,治疗更为规范有效,深切的人文关怀暖意绵长。
10.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认识疾病、战胜疾病的历史。“非典”成典。
第九章 原创精神
1.郑文岭和马文丽夫妇一同在国内攻读博士,一同赴美国做博士后研究,又一同回国,在基因科研领域比翼齐飞,7年奋斗,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
2.马文丽描绘着郑文岭“陈景润式”的一面:“他是个科学家,他有很纯粹的科学追求和境界。只要一个馒头,一碗稀饭,他就可以做科研。”
3.将基因研究成果产业化,造福全人类,这是他们为之奋斗的远大目标。“我们期望冲刺诺贝尔奖。”夫妇俩都为此感怀不已。
4.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原创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知世界之本,求创新之道”的精神。
5.500万美元在去银行划款的途中神秘消失了。在高度重视原创的今天,任何国家对核心技术都有各自的原则。“富通激光技术”在这个意义上让人高看。
6.自主创新是一种跨越。跨越往往不是发生在相同方向上的竞争,而是发生在技术转折的时机。他选择“斜着跨越”的路子。
7.西北的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呼啸。马春印和同伴们顶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在破旧的房子里搞“激光”。原创,创造着人生的光和热。
第十章 千秋相约
1.一番苦思冥想之后,孔子决定辞官筑坛,设教讲学。一代万世师表,从此与人类教育千秋相约。新世纪初归国的邹婉玲决定办教育。
2.她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却是个“不听话的学生”。她喜欢看武侠小说,当教授的伯父却写8页的长信劝阻她。她想:大学教育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呢?
3.在国外可以做得很成功,她相信回国可以做得更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筹建学校时她曾晕倒在工地。这更激起她奋斗与探索的勇气。
4.亲历办学,邹婉玲有了独到的认识与行动。担任高等教育研究所长,撰写学术论文,做学习课件。春风化雨,雨成甘露。
5.张克强办学是从一间仓库开始的。由于经济紧张,学校只能买一部二手的校车接送学生,张克强自己还兼任校车司机。
6.十年树木,怎能拔苗助长?百年树人,何以一夜成才?千秋大业,哪至一春为厦?教育需要“投资”但不能“投机”,办学不能以赚钱为目的。
7.“成功创业要过8关”。张克强如是说。他将社会责任比作“大车”--“每日推着大车上山,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8.有对比就有鉴别,存在差异就能发现问题。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海涛奔涌,中华腾飞!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