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家、社会学家
-
信息时代大众文化消费与动画广告的关系研究刘坤在信息时代,社会大众表现出了“泛娱乐”审美趣味,其在文化消费方面不仅有“娱乐至死”的隐私消费需要,而且还有“参与—贡献—分享”的创造性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同时亦表现出了群体性从众消费心理、个性化需求与差异性消费等特征,因此,信息时代各品牌针对不同目标群体开展营销传播活动,必须首先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并根据互联网多媒体融合特点,提供跨媒体、跨文本的多元化产品组合,其中动画广告作为信息时代开展营销传播的一种手段,在各品牌与大众之间起到了互相沟通的桥梁作用。
-
弗洛伊德传彼得·盖伊这是一部将精神分析、个人传记与历史时代相结合的著作,显示出探索宏观的时代脉络和微观的个体生平交织辩证的创作理念。本书将个体、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的大规模传记历史互相整合,读来纲举目张,气象万千。弗洛伊德生前销毁了大批书信和手稿,因此书中引用的史料更显珍贵。作者彼得·盖伊几乎通读了所有能得到的关于弗洛伊德的资料,并说服其后人让自己参考一些传主仅存的书信,从而完整地再现了弗洛伊德的一生及其学术历程。读者不但能通过本书了解弗洛伊德其人,还可一窥精神分析学的真面貌。
-
戴逸传孟东明本书以传记文学的轻快笔调,展现了清史大家戴逸先生的人生经历及学术追求。从幼时痴迷阅读到青年问学胡适,从学林崭露头角到问津国际学界,从耕耘史学到掌舵中国史学会,有成长的趣事,有激越人心的奋进,更有抱守学术初心的安然。本书是戴逸先生的学术人生史,更是当代清史研究的学术史。
-
我的父亲邵洵美邵绡红 著邵洵美,鲁迅笔下的“富家翁女婿”,与徐志摩并称为“诗坛双璧”,享誉海上的“文坛孟尝君”,死后却备受非议和冷落。其女邵绡红历经二十年倾心打造此书,解密一个真实的邵洵美,许多资料均属首次披露,作者又多次向与父亲同时代的文坛前辈采访,搜佚拾遗,订讹纠错。最近邵绡红对部分章节进行了调整和改写,对其中一些当时记录未详或舛误进行了修正和增益,使全书更具权威性和历史价值。
-
红墨水吴家玮28 岁到41 岁,当了博士后、教授、系主任。在圣迭戈加州大学当了两年 “助理物理研究员”后,既不愿意接受哈佛的“赐予”,又不愿意接受别的大学聘请,而是选择到西北大学自起炉灶,做好教研,开拓自己的科研领域。在学术界初露头角,获得几位理论物理界卓越人物的赏识,令西北大学另眼相看,把我越级递升,五年里从助理教授升到正教授,第六年当上系主任。在系里、院里的会议上坦诚发表己见,参与制订了一些关键的学术和人事政策,使校内高层委以行政重任。这些不同方面的努力,无意中为踏进大学领导层做了准备。“保钓运动”及尼克松访华让我们这群留学人员走出象牙塔,从怀念故国走向关怀祖国,从“忆根”走向“寻根”。参加留学人员活动,接待祖国来访学者,唤醒了民族意识,从“寻根”走向“追根”。回国访问讲学、进行教研合作、推动中美交流、邀来首群“访问学者”、更为科学院和高教部安排一批批访问学者,这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播下种子,让我从“追根”走向“归根”。每走一步,不知不觉为落叶归根做了另一种准备。
-
玻璃天花板吴家玮41 岁到50 岁,打破学界的“玻璃天花板”,当了院长和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华裔大学校长。对不少“老美”来说,与你一起当“阳春教授”没有问题,让你来“管”则是另一码子事。当上热菲尔学院院长已经很不寻常,被选任为旧金山州大校长简直不可思议。埃特金森说我去旧金山州立大学当校长是职业选择的战略上的错误,一些华人朋友后来也这样说。可是当时推使我去旧金山州大当校长的也是这些华人朋友:华人必须尽快打破“玻璃天花板”。一般当校长的总该是55 岁光景,45 岁确是早了些,放弃专业教研不觉得可惜?旧金山是个政治很复杂的城市,州立大学系统校董会内部经常不和。我能适应吗?……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当校长的第五年间,传出我将辞职回国到香港创办科技大学的消息。中文报纸纷纷说:“呼吁华人落地生根的人,自己决定落叶归根!”
-
他与他的人王敬慧本书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希利斯·米勒关于小说中的社群理论研究,特别是《小说中的社群》(Communities in Fiction)和《社群的爆燃: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The Conflagration ofCommunity: Fiction before and after Auschwitz)。米勒在《小说中的社群》中通过具体文本分析提出了被重新定义的现代社会的社群(community)概念。他认为是社群的错位(dislocation)、分解(dissolution)和爆燃(conflagration)构成了“现代社会最痛苦而严峻的证词(testimony)”。文学社群的概念不是希利斯?米勒首先提出的,更早可以追溯到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和让·卢克·南希(Jean-Luc Nancy)等人。但是米勒首先运用这一理论大量分析文学作品,他的文本细读方式给笔者很多启发。笔者认真研读米勒所写文章,研究他如何用后现代社群理论对特罗洛普、哈代、康拉德、伍尔夫、皮钦翁和塞万提斯的经典小说进行评论,体会如何识别小说中的社群表现。对这种虚构的非实体化社群的研究目的,用米勒的观点说,就是“以新的方式看待自己所在的社群,并做出相应的改变”。笔者遵循本体阐释的思路,学习和参照米勒的研究方法,着力点在于对库切文本的比较与分析以及作品与作者的关系研究。研究库切文本中的社群观念就是研究他如何在小说维度里关注当下人类的需求——人性的光辉与坚韧优雅的情怀。本专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题目为:库切——其人; 中篇题目为:库切——其作品;下篇题目为:库切——其同道。上篇主要介绍笔者与之交往、近距离观察到的库切,目的是展现一个多维立体的作家库切。中篇则是通过解读库切近些年的文本,特别是他的耶稣三部曲系列,具体剖析库切文本中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的后现代社群观念建构过程,同时侧重从中国学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品评。下篇主要针对库切自己所写文论,以及他对其他作家的关注,挑选出典型作家,将库切文本与这些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总体而言,本书主要关注点涉及库切作品中所提炼出来的有关社群问题的三个方面:移民问题,教育问题,和包容差异的能力问题。文学从来不是被动地传达信息,而是主动地在读者与历史、个人与社会之间发挥媒介作用,一方面形成人们对自我、对过去、对集体的感知,另一方面影响着未来的人们对当下的记忆。文学使个体记忆为公众所共有,建构并维持一个社群的文化记忆。笔者希望通过从后现代社群的视角对库切的文本进行深入研读,让其文本中后现代社群的文化记忆得以有效的延展。 [1] 详细内容参见本书后现代社群理论梳理章节
-
洋墨水吴家玮17 岁到28 岁,上学和成家。我在学术要求极低的学院里念了一年大学就算本科毕业,还凭空拿了个双学位。老师们好心但莫名其妙地把我看作天才青年,让我莫名其妙地自以为是。一所名大学莫名其妙地让我进入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理所当然,所遭遇的是连串挫折。不久后被迫辍学就业。所幸老天送来了一位贤淑可爱的小姑娘,又送来了几位良朋益友,他们都为我创造了合适的心理环境,让我在工作上、学业上发愤图强,成功复学。其间更逢上合适的时机,搭上计算机科技的先行快车,赶上理论物理的研究高潮,终能在学问高超品德卓著的老师指导下结业,从此走上终生的学界征途。
-
钱锺书传张文江在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相关领域,想完全绕过钱锺书,在今天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钱锺书被誉为“文化昆仑”,其著作贯通中西,横跨创作和理论;创作兼及诗文,理论兼及文史哲,以中文论中国,西文论西方,每一方面都取得了独到的成就。《钱锺书传》按时间顺序,将钱锺书的一生划分为早年生活和求学、意园神楼、沧浪之水、槎通碧汉、群峰之颠五个阶段,将经历与著作交织考索,做出解读。尤其从结构系统的角度分析《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等钱氏著作,别具只眼。书末附《钱锺书著作的分期和系统》和《钱锺书简易年表》,对钱氏一生的行事与著述有清晰梳理,有助于理解钱锺书的思想发展。张文江先生检阅钱锺书著述,分析其知识结构,留意其如何应对身处的时代,以简约清通的行文,呈现传主的精神风貌。
-
古城卫士丁七玲沧桑平遥、风情丽江、烟雨周庄、古雅苏州、水墨乌镇……都是因为一位老人的守护,其最初样貌与生活气息才得以原汁原味地被保留至今。“刀下救平遥”“以死保周庄”等护城故事,写就了他的传奇人生。面对日渐消亡的古城古建,他痛心不已、奔走呼吁,以一种不妥协的姿态,守护着祖国的文化遗产与都市文脉,也守护着建筑所承载的人们的乡愁。他,就是古城卫士——阮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