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兴安落叶松种源研究
作者:杨传平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2-01
ISBN:9787030232458
定价:¥5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兴安落叶松种源研究》是作者根据20多年来对兴安落叶松种源试验的研究结果撰写而成的,以兴安落叶松不同地理种源全分布区造林对比试验13个试点的观测资料为依据,结合多元统计方法,从生态遗传学的观点出发,全面系统地介绍兴安落叶松种内的地理变异模式与规律、种源区区划、优良种源的选择以及群体的遗传结构,为深入开展林木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物质基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生产的价值。《兴安落叶松种源研究》可供林业管理部门以及林学专业教学、科研、生产单位的教师、研究人员、学生和广大林业工作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兴安落叶松种源研究》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兴安落叶松生物生态学特征及其地理分布
1.1.1 生物生态学特征
1.1.2 分类特征
1.1.3 落叶松检索表
1.1.4 地理分布
1.1.5 我国兴安落叶松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1.2 兴安落叶松研究
1.2.1 种源试验
1.2.2 育苗造林
1.2.3 材质材性
1.2.4 经营管理
1.2.5 生长量与生长过程
1.2.6 种群格局
1.3 林木遗传多样性与种源研究现状
1.3.1 林木遗传多样性及形成机制
1.3.2 国内外种源研究概况
1.4 同工酶电泳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5 分子标记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5.1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发展
1.5.2 分子标记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作用
2 兴安落叶松地理变异规律与模式
2.1 研究方法和程序
2.2 造林生态区划分和代表试点的选择
2.2.1 造林生态区的划分
2.2.2 造林生态区内代表试点的选择
2.3 以生长性状为代表的综合性状的地理变异
2.3.1 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与模式
2.3.2 其他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
2.4 材性性状的地理变异
2.4.1 种源生长与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
2.4.2 种源生长与材性性状的相关分析
2.4.3 种源间生长与材性性状的比较
2.4.4 种源综合性能评价
2.4.5 纸浆材优良种源选择
3 兴安落叶松种源区划及其应用
3.1 研究方法和程序
3.2 种源区划
3.2.1 种源区划的原则
3.2.2 自然分布区内气候类群的划分
3.2.3 地理种源群的划分
3.2.4 综合划定的兴安落叶松种源区
3.3 种源区划的合理验证
3.4 种子调拨建议
4 兴安落叶松优良种源选择
4.1 早期选择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4.1.1 各性状方差值的同质性检验
4.1.2 生长的变异规律
4.1.3 个体早晚期生长变异的相关性
4.1.4 早期选择效率及选择树龄
4.1.5 树高、胸径、胸径平方与晚期材积的回归关系
4.2 不同依据的优良种源选择
4.2.1 以各试点8年生树高生长性状为依据的选择
4.2.2 主要试点代表性状的综合选择结果
4.2.3 主要试点综合性状的主分量分析结果
4.3 种源多点试验联合分析
4.4 种源稳定性与生产力指数分析
4.5 遗传力和遗传增益的估算
5 兴安落叶松种群的遗传结构
5.1 酶系统的遗传及位点间的连锁
5.1.1 同工酶位点
5.1.2 酶系统的遗传和连锁分析
5.2 种群的变异和遗传平衡
5.2.1 利用同工酶分析种群变异水平和遗传平衡
5.2.2 利用ISSR标记分析的种群变异水平
5.3 种群的遗传分化
5.3.1 种群的遗传分化系数
5.3.2 种群的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
5.3.3 种源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分析
5.3.4 以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为据的兴安落叶松种源区的划分
6 东北内蒙古林区主要针叶用材树种种源试验技术方案
6.1 试验目的
6.2 试验方法
6.2.1 标准种源试验用种的采集
6.2.2 苗圃地的选择
6.2.3 田间试验设计
6.2.4 育苗措施
6.2.5 苗期观测
6.2.6 造林对比试验
6.3 采种和试验地点
6.3.1 采种地点、单位、时间
6.3.2 试验地点、规模和进度安排
7 本项研究采用的主要多元统计方法
7.1 问题的提出
7.1.1 根据各个性状表现的一致性将其处理分类
7.1.2 建立易测性状对难测性状所需要的预测方程
7.1.3 了解各性状间的各种相关关系
7。2主分量分析在林木种源研究中的应用
7.2.1 问题产生的背景
7.2.2 主分量分析的基本思想——降维的实现
7.2.3 主分量分析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性质
7.2.4 主分量分析的方法
7.3 聚类分析在林木种源研究中的应用
7.3.1 定义处理(样品)间的相似系数
7.3.2 确定处理间的距离系数
7.3.3 计算聚类统计量前的数据处理
7.3.4 聚类分析方法——系统聚类法
7.4 典型相关分析在林木种源确定中的应用
7.4.1 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路
7.4.2 典型相关系数与典型变量的确定
7.4.3 样本的典型相关
7.4.4 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7.4.5 典型相关分析的实例
7.4.6 典型相关分析结果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研究背景
1.1 兴安落叶松生物生态学特征及其地理分布
1.1.1 生物生态学特征
1.1.2 分类特征
1.1.3 落叶松检索表
1.1.4 地理分布
1.1.5 我国兴安落叶松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1.2 兴安落叶松研究
1.2.1 种源试验
1.2.2 育苗造林
1.2.3 材质材性
1.2.4 经营管理
1.2.5 生长量与生长过程
1.2.6 种群格局
1.3 林木遗传多样性与种源研究现状
1.3.1 林木遗传多样性及形成机制
1.3.2 国内外种源研究概况
1.4 同工酶电泳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5 分子标记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5.1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发展
1.5.2 分子标记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作用
2 兴安落叶松地理变异规律与模式
2.1 研究方法和程序
2.2 造林生态区划分和代表试点的选择
2.2.1 造林生态区的划分
2.2.2 造林生态区内代表试点的选择
2.3 以生长性状为代表的综合性状的地理变异
2.3.1 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与模式
2.3.2 其他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
2.4 材性性状的地理变异
2.4.1 种源生长与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
2.4.2 种源生长与材性性状的相关分析
2.4.3 种源间生长与材性性状的比较
2.4.4 种源综合性能评价
2.4.5 纸浆材优良种源选择
3 兴安落叶松种源区划及其应用
3.1 研究方法和程序
3.2 种源区划
3.2.1 种源区划的原则
3.2.2 自然分布区内气候类群的划分
3.2.3 地理种源群的划分
3.2.4 综合划定的兴安落叶松种源区
3.3 种源区划的合理验证
3.4 种子调拨建议
4 兴安落叶松优良种源选择
4.1 早期选择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4.1.1 各性状方差值的同质性检验
4.1.2 生长的变异规律
4.1.3 个体早晚期生长变异的相关性
4.1.4 早期选择效率及选择树龄
4.1.5 树高、胸径、胸径平方与晚期材积的回归关系
4.2 不同依据的优良种源选择
4.2.1 以各试点8年生树高生长性状为依据的选择
4.2.2 主要试点代表性状的综合选择结果
4.2.3 主要试点综合性状的主分量分析结果
4.3 种源多点试验联合分析
4.4 种源稳定性与生产力指数分析
4.5 遗传力和遗传增益的估算
5 兴安落叶松种群的遗传结构
5.1 酶系统的遗传及位点间的连锁
5.1.1 同工酶位点
5.1.2 酶系统的遗传和连锁分析
5.2 种群的变异和遗传平衡
5.2.1 利用同工酶分析种群变异水平和遗传平衡
5.2.2 利用ISSR标记分析的种群变异水平
5.3 种群的遗传分化
5.3.1 种群的遗传分化系数
5.3.2 种群的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度
5.3.3 种源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分析
5.3.4 以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为据的兴安落叶松种源区的划分
6 东北内蒙古林区主要针叶用材树种种源试验技术方案
6.1 试验目的
6.2 试验方法
6.2.1 标准种源试验用种的采集
6.2.2 苗圃地的选择
6.2.3 田间试验设计
6.2.4 育苗措施
6.2.5 苗期观测
6.2.6 造林对比试验
6.3 采种和试验地点
6.3.1 采种地点、单位、时间
6.3.2 试验地点、规模和进度安排
7 本项研究采用的主要多元统计方法
7.1 问题的提出
7.1.1 根据各个性状表现的一致性将其处理分类
7.1.2 建立易测性状对难测性状所需要的预测方程
7.1.3 了解各性状间的各种相关关系
7。2主分量分析在林木种源研究中的应用
7.2.1 问题产生的背景
7.2.2 主分量分析的基本思想——降维的实现
7.2.3 主分量分析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性质
7.2.4 主分量分析的方法
7.3 聚类分析在林木种源研究中的应用
7.3.1 定义处理(样品)间的相似系数
7.3.2 确定处理间的距离系数
7.3.3 计算聚类统计量前的数据处理
7.3.4 聚类分析方法——系统聚类法
7.4 典型相关分析在林木种源确定中的应用
7.4.1 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路
7.4.2 典型相关系数与典型变量的确定
7.4.3 样本的典型相关
7.4.4 典型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7.4.5 典型相关分析的实例
7.4.6 典型相关分析结果的解释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