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新中国中学教育改革研究
作者:王伦信 等著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1-01
ISBN:9787544421263
定价:¥22.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普通中学教育发展的历程和问题,有时为了说明问题的由来,也溯及20世纪前半期。近年来,关于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研究已得到大力推进,其中不少是专门或连带论述中学教育的。因此,本书无意对中学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展开论述,所选择的几个专题,主要是中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方面,其中对于新中国中学教育发展的量化考察,則是考虑到当前研究的薄弱因素。以下是本书各章的基本思路和论述主题:第一章,中学学制改革的历程与问题。本章选择了一组我国中学教育制度改革过程中常被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考察来展示我国中学制度改革中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第二章,中学课程探索的足迹与问题.本章在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学课程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学课程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考察。第三章,基于发展规模、地区分布、办学主体、性别构成和教师学历水平的量化考察.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将计量史学的观念和方法应用于教育史研究,无疑有利于加强教育史研究的实证性。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主管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年度统计工作基本没有中断,留下了较为完整的中学教育发展的量化数据。第四章,高考的影响与选择。从公众日常生活的眼光来看,高考无疑是影响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最重要的社会事件,被认为是诱导当前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倾向的最重要的因素。
作者简介
暂缺《新中国中学教育改革研究》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学学制改革的历程与问题
第一节 我国学制改革的历程与中小学学年结构
一、近代“学年化”学制系统的建立
二、新中国学制的颁布和中学制度
三、学制改革的探索和“文革”中对中小学学制的肆意压缩
四、新时期正常学制的恢复和中小学学年结构模式的探索
五、中小学学年结构的基本模式和展望
第二节 双轨制与单轨制关系变化
一、概念的讨论
二、“双轨制”与“单轨制”的发展简史
三、“单轨制”是我国近代以来学制的基本构型
第三节 文理分科与并科的演变和取舍
一、“文理分科”在学制层面的争论及演变
二、“文理分科”在课程设置和高校招生制度层面的演变
第四节 功能综合与功能分散的不同选择
一、功能分散型中学是20世纪我国中学制度的基本模式
二、我国综合中学的历史和现状
第五节 单性中学的废止与复现
一、新中国成立后单性中学的逐步取消
二、改革开放后单性中学的复现与发展
三、围绕单性中学利弊的争论
第二章 中学课程探索的足迹与问题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中学课程的沿革
一、建国初期以模仿苏联为主的中学课程设置
二、探索适合国情的中学课程体系
三、歧路:“文革”十年的普通中学课程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中学课程改革的探索
一、普通中学课程设置的恢复与问题
二、社会转型期我国对普通中学课程问题的新探索
三、新千年中学课程改革规划概览
第三节 建国以来我国中学课程问题的历史考察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从两极走向中间
二、接受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从被动到主动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从分化到综合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单一到多样
五、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从集中到分权
第三章 基于发展规模、地区分布、办学主体、性别构成和教师学历水平的量化考察
第一节 普通中学教育发展的整体规模考察
一、建国初期普通中学教育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二、“教育大跃进”及其后普通中学教育的发展
三、“文革”中普通中学教育的发展
四、改革开放后中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普通中学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
一、建国初期普通中学发展的区域差异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普通中学发展的区域差异
三、“教育大跃进”至“文革”前普通中学发展的区域差异
四、“文革”期间普通中学发展的区域差异
五、改革开放后普通中学发展的区域差异
第三节 普通中学教育发展的城乡结构考察
一、建国17年:中学教育的城镇倾向
二、“文革”:中学教育的农村倾向
三、改革开放后:中学教育的城市优先发展
第四节 普通中学教育的办学主体分析
一、建国初期:国家办学为主,其他办学为辅的办学体制的演变
二、“教育大跃进”及“文革”时期:全党全民办学
三、改革开放后:多元的办学体制
第五节 普通中学教育发展中的性别构成考察
一、建国后女子教育的进展
二、建国后中学女教师数量的考察
第六节 普通中学教师的学历水平考察
一、建国初期教师学历水平的相对下滑
二、“教育大跃进”及“文革”时期教师质量的下降
三、改革开放后学历达标的逐渐完成和教师专业发展运动的开展
第四章 高考的影响与选择
第一节 新中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高考的去向选择
一、适度提高高考和高校招生方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二、淡化区域分界,回归全国开放的统一命题高考
三、加强考试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研究,提升高考的专业水平
第三节 综合改革优化素质教育环境
一、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降低高考效应
二、确立适合个性发展的教育任务观,丰富后期中等教育结构
三、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学校和社会文化氛围
附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第一章 中学学制改革的历程与问题
第一节 我国学制改革的历程与中小学学年结构
一、近代“学年化”学制系统的建立
二、新中国学制的颁布和中学制度
三、学制改革的探索和“文革”中对中小学学制的肆意压缩
四、新时期正常学制的恢复和中小学学年结构模式的探索
五、中小学学年结构的基本模式和展望
第二节 双轨制与单轨制关系变化
一、概念的讨论
二、“双轨制”与“单轨制”的发展简史
三、“单轨制”是我国近代以来学制的基本构型
第三节 文理分科与并科的演变和取舍
一、“文理分科”在学制层面的争论及演变
二、“文理分科”在课程设置和高校招生制度层面的演变
第四节 功能综合与功能分散的不同选择
一、功能分散型中学是20世纪我国中学制度的基本模式
二、我国综合中学的历史和现状
第五节 单性中学的废止与复现
一、新中国成立后单性中学的逐步取消
二、改革开放后单性中学的复现与发展
三、围绕单性中学利弊的争论
第二章 中学课程探索的足迹与问题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中学课程的沿革
一、建国初期以模仿苏联为主的中学课程设置
二、探索适合国情的中学课程体系
三、歧路:“文革”十年的普通中学课程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中学课程改革的探索
一、普通中学课程设置的恢复与问题
二、社会转型期我国对普通中学课程问题的新探索
三、新千年中学课程改革规划概览
第三节 建国以来我国中学课程问题的历史考察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从两极走向中间
二、接受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从被动到主动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从分化到综合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单一到多样
五、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从集中到分权
第三章 基于发展规模、地区分布、办学主体、性别构成和教师学历水平的量化考察
第一节 普通中学教育发展的整体规模考察
一、建国初期普通中学教育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二、“教育大跃进”及其后普通中学教育的发展
三、“文革”中普通中学教育的发展
四、改革开放后中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普通中学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
一、建国初期普通中学发展的区域差异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普通中学发展的区域差异
三、“教育大跃进”至“文革”前普通中学发展的区域差异
四、“文革”期间普通中学发展的区域差异
五、改革开放后普通中学发展的区域差异
第三节 普通中学教育发展的城乡结构考察
一、建国17年:中学教育的城镇倾向
二、“文革”:中学教育的农村倾向
三、改革开放后:中学教育的城市优先发展
第四节 普通中学教育的办学主体分析
一、建国初期:国家办学为主,其他办学为辅的办学体制的演变
二、“教育大跃进”及“文革”时期:全党全民办学
三、改革开放后:多元的办学体制
第五节 普通中学教育发展中的性别构成考察
一、建国后女子教育的进展
二、建国后中学女教师数量的考察
第六节 普通中学教师的学历水平考察
一、建国初期教师学历水平的相对下滑
二、“教育大跃进”及“文革”时期教师质量的下降
三、改革开放后学历达标的逐渐完成和教师专业发展运动的开展
第四章 高考的影响与选择
第一节 新中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高考的去向选择
一、适度提高高考和高校招生方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二、淡化区域分界,回归全国开放的统一命题高考
三、加强考试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研究,提升高考的专业水平
第三节 综合改革优化素质教育环境
一、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降低高考效应
二、确立适合个性发展的教育任务观,丰富后期中等教育结构
三、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学校和社会文化氛围
附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