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
邹承鲁传熊卫民,邹宗平邹承鲁先生是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是中国生物化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还是“中国科学的良心”、“敢于直言的科学家”、“科学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他的阅历非常丰富,不仅亲历过“九一八事变”、“重庆大轰炸”、“十万青年十万军”运动、“二·二八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还经历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各种政治运动,并担任过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等要职。本书以中国现代历史为背景,以邹承鲁先生的科研和人生经历为主线,描绘了他令人钦佩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本书内容通俗,适合高中以上水平,对科学研究、科学史、科学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约翰·范顿 等著;金欣 译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数不清的科学巨匠们以他们超凡的智慧与无私的精神为科学的发展贡献出了宝贵的青春与生命,是他们加速了文明的进程,是他们改写了整个历史的轨迹,并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必然的影响。本书由英国著名科普专家和教育专家约翰·范顿等精心编写而成,按照时间顺序客观地讲述了阿基米德、牛顿、爱因斯坦等三十几位科学泰斗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和思想性格。通过阅读本书,了解科学家们的生活历程,感受他们的奋斗和成功经验,有助于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
-
谢光选卜雨亭 著谢光选,液体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专家,1922年11月生于江西南昌,1946年毕业于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就业于沈阳兵工厂,从事战术火箭和反坦克火箭的研制工作,任主任工程师,1957年3月调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任室主任、火箭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一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空间运载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1987年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谢光选长期从事战略武器与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依靠集体和组织,完成了一级到三级液体火箭的重任。1962年他为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远程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并受命为导弹核武器技术协调组组长,1966年完成了两弹结合试验,导弹精确命中目标,实施了核爆炸,1975年受上级委托,组织长征二号二级火箭的再次发射,保证了飞行试验的成功,使我国第一宇宙速度的运载能力达到了1.8吨。他任长征三号三级火箭总设计师期间:为我国首次采用液氧液氢高能低温推进剂铺平了道路;主持并解决纵向藕合振动专题,抑制了低频振动的发生;攻克了在高空(400km)微重力场第二次起动液氧液氢发动机技术难关,1984年把我国通讯卫星送入轨,1990年将亚洲一号卫星精确送入轨,这是我国航天高技术产品首次进入国际市场。 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次,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奖1次,航天部一等功,沈阳市劳动模范等奖励。著有《跨学科的技术协调》等论文10余篇。 谢光选,液体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专家,1922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46年毕业于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饱受欺凌的景象又给青年时代的谢光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责任感使他明确了终生的抱负和志愿:航空救国,武器技术兴邦。 1942年,学完全部高中课程报考大学,几所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寄来,苦于囊中羞涩,谢光选选择了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兵大不收学费、伙食费,每月还可以得到少许钱零用;校园里图书馆、理化实验室、实习工厂齐备;中央大学、重庆大学的名教授还到校兼课。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是他求之不得的。五年寒窗,谢光选遵循的学习原则和方法:一是不遗余力地扩大知识面打好基础;二是追求最新的学科和知识,如丁观海先生讲授的弹性理论;三是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1947年初谢光选就业于沈阳兵工厂,从事火箭发射器和反坦克火箭的研制工作,获得沈阳市第一届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1957年春,谢光选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液体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从此和中国的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就是在十年动乱时期,由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保护,他负责的设计工作也从未间断。36年来,谢光选历任火箭总体设计部主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等职。1987年选聘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1991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运载火箭是十多个学科、百余个专业技术的复合体,牵一发而动全身,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极需补充新的学科知识。谢光选坚持每天清晨五时起床开始苦读,持之以恒,以至今日。他以Handbook Of Astronautical Engineering为索引,学过陀螺力学、控制论、可靠性数学、张量和矩阵、微机应用、低温传热学、二相流和热传递的新进展等等。丰富了知识,也培养了良好的工作和研究方法,比如,按量变决定质变的原则,用数据来说话,或经过数据对比才做出裁决,已成为谢光选决定技术问题惯用的方法。 1962年3月,我国第一枚中近程一级火箭试飞失败,年底谢光选被任命为总体主任设计师后,抓紧做了三方面的工作:①用弹性理论描述了火箭横向固有的弹性振动并介入飞行稳定方程式组,找到失败原因,完善了飞行理论。②编写了以17项地面试验为主的研制程序。③经周总理任命,担任导弹核武器技术协调组组长,以最快的速度、最可靠的质量,保证了1966年11月26日的两弹结合试验成功,导弹飞行正常,精确命中目标,实施了核爆炸。 1974年11月,长征二号二级火箭因一根导线拉断而导致首次飞行试验失败。受上级委托,谢光选负责组织第二次发射。他和同事们采取五项技术改进措施,杜绝了设计缺陷。用冗余技术提高火箭设计的可靠性。同时,强化了测试检查工作,共更换箭上仪器设备43台件,为研究院更换之最。历经艰险,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成功,使我国第一宇宙速度的运载能力达到1.8吨。 任长征三号三级火箭总设计师期间,谢光选解决了全弹藕合振动技术难关,改善了低频振动的环境;攻克了低温技术,为采用液氢/液氧做为推进剂铺平了道路。长征三号于1984年1月首次发射只获得部分成功,但取得重要成果,明确了低重力场二相流、高真空度下的三相流(气、液、固)的危害,有针对性地采取三项措施。70天后的1984年4月8日再次发射获得完全成功。实现了张爱萍将军“研制试验同协力,定叫三鸣更惊人”的题词。美国NASA负责人为此来电致贺,认为“仅少数几个国家达到这次发射显示的技术能力”。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将亚洲1号卫星精确送入轨道,这是我国高技术产品首次进入国际市场。 谢光选以“勤奋务实”为座右铭,多年来,致力于运载火箭的开拓和发展。他以总体设计负责人身份参加各种型号的火箭飞行试验49次,成功率为93%,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国防科技成果特等奖1项,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次。 谢光选1980年任航天部总工程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黄际遇先生纪念文集陈景熙,林伦伦 著《黄际遇先生纪念文集》是纪念近现代中国学术史上杰出的文理通才,潮籍学者黄际遇教授奉安60周年、诞辰123周年的著作,当代汉学宗师、国学泰斗饶宗颐教授题签。书中系统收录60余年来海内外学者发表的追思黄先生的纪念文章,探骊得珠地从原始档案、日记、旧报刊、著述中,梳理出黄先生年谱简编,钩辑出悼念黄先生的祭文、唁电、唁函、褒扬令、挽章、诗词等各类悼亡文献,排比出黄际遇先生著述目录。
-
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钱学敏 著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博大精深,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内容涉及人类知识体系的各个方面,有些科学领域他探索得很深,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提出了前瞻性的预见和设想。他的科学理论体现着辩证的哲学思维,他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厚的科学底蕴;他的科学思想来自实践、为了实践,常常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有关科学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集成;他的科学观与方法论不仅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当代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而且凝聚着深厚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都是为了祖国的强大、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幸福。这本《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是在钱学森的督促、指导和帮助下,作者陆续写成并发表了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编选、修改、补充而成。由于成文前后相距近20年,因而各章间不免有些重复,也会有不少疏漏甚至理解不妥之处,作者不揣浅陋把这块还没有烧透的砖抛出来,意在恭请读者批评指教,并望引出大批精品美玉。有一段往事至今思之仍历历在目,那就是1936年夏天,钱学森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这消息从太平洋彼岸乘着海风传到北京,令我们这个一向平静而安祥的书香之家立刻激动起来,祖父和父母非常高兴,扬着笑脸引以为荣,时常津津有味地给我们兄弟姐妹讲述我们的堂兄钱学森的故事,说他在家里时如何勤勉好学、如何聪明、有灵气等等。
-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彭洁清、高智《姚桐斌》系是一套面向广大普通读者的通俗性读物,也是一套能够基本展现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群体全貌的系列丛书,其突出特点在于:广泛性、权威性、收藏性和感染性。“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选录了20世纪以来中国高层次的科学家百余人,每人一传,以生平为线索,侧重反映科学家的科学生涯和奋斗历程,重点介绍科学家突出的科研成就,以及科学家们矢志不渝追求科学的崇高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姚桐斌》为该书系之一,主要介绍了我国冶金学和航天材料及工艺专家姚桐斌的人生经历。
-
爱因斯坦年谱(美)卡拉普赖斯 编著,范岱年 译《爱因斯坦年谱》逐年介绍他的300篇最重要的出版物,将它们纳入爱因斯坦的生活,科学和世界历史的情境之中。作者首先集中关注爱因斯坦的科学和人道主义论著,汇集了他的大多数论文,描述围绕它们的出版而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包括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旅行,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国家和国际事件。《爱因斯坦年谱》生动有趣,资料丰富,为了解爱因斯坦的才智和人品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一位非凡的人物。或许没有别的东西能比他的出版物——600多篇科学论文、论著、短文、综述和见解——更好地反映他的才华、兴趣及影响的宽度和广度。1901年3月,爱因斯坦22岁时,在一本德国期刊《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1955年去世前几个月发表在期刊《共同事业》上的短评。在这54年里,他的著作涉及相对论、量子物理、民族主义、犹太文化和宗教、战争、和平以及教育等领域。确实,爱因斯坦的著作如此丰富,甚至许多最了解他的敬慕者也不熟悉所有这些作品。
-
伤寒百年温长路本书是一部将近代百年来对仲景及其《伤寒论》研究文章进行分类论述、归纳总结的著作。本书内容分成对张仲景生平事迹的考证和研究、对《伤寒论》文献理论的研究和对《伤寒论》理法方药的研究等若干个专题,按1949年之前,1950年-1966年间、1967年-1990年间和1991年-2007年间,四个时期进行归纳。本书试图通过对百年来中医界学者研究《伤寒论》情况的简要评述,达到再现近现代对仲景学说传承、发展全貌之一斑的目的。
-
瞬间人生徐光炜 编著《瞬间人生》作者回顾一生风雨,颇多回味之处。老同事们嘱作者写些创业时的故事,以育后人;年轻的同道也对“文革”时的状况颇感兴趣,均建议我留下些文字。虽已退为名誉院长,但仍苦于协会诸事缠身,身在江湖,不得空闲而作罢。现我退为抗癌协会名誉理事长,颇有如释重负之感,且2008年我国将举办举世瞩目的奥运会,老伴也已在癌症术后康复达20年,更适值我们金婚之年,遂决定以故事的形式将一生主要经历摘要编写此集,作为金盆洗手之作。遗憾的是经历“文化大革命”后,我已将过去的工作习记等销毁,更养成了不再写日记的习惯,因此所叙述的故事尽管均是曾发生过的真情实事,但只能凭记忆,而由于本人已达古稀之年,记忆力已大不如前,以致难免有遗漏或不确之处,尚希谅鉴。有幸作为一名经历颇丰的50年代的知识分子,盼读者诸君阅后能说“这傻子还真奋斗过、奉献过,未虚度此生”则余愿已足。
-
仁者寿赵寿元,金力 主编《仁者寿:谈家桢百岁璀璨人生》是庆贺谈家桢先生百岁华诞的文集。谈家桢先生是我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仁者寿:谈家桢百岁璀璨人生》的70多位作者都是他的同事、友人和学生。他们中间有知名学者、政府和学术团体的领导人,也有各行各业的各界人士;他们中间有的已逾古稀,有的则正当年富力强。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描述了与谈先生的交往之情并抒发自身的感受。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谈先生璀璨人生的不同片段和侧面。文章富有生活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