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
熊庆来张维 著“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选录了20世纪以来中国高层次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工程科学家百余人,每人一传,以生平为线索,侧重反映科学家的科学生涯和奋斗历程,重点介绍科学家突出的科研成就,充分表现科学家们矢志不渝追求科学的崇高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熊庆来》系是一套面向广大普通读者的通俗性读物,也是一套能够充分展现20 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群体全貌的工具书。《熊庆来》为系列之一,介绍了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熊庆来的人生传奇。
-
韩济生院士韩济生院士编写组《韩济生院士》主要讲济生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经过40余年来的潜心研究,终于部分地阐明了针刺镇痛的机制,证明了针刺穴位能够刺激中枢神经中镇痛化学物质释放,从而起到镇痛作用。这一原创性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获得了国家级以及海内外多种奖励,在世界学术界争得一席之地。美国scienc已杂志1995年11月17日出版了一期有关中国的特刊,介绍“中国科学”,其中有一篇就是介绍韩济生教授在针刺镇痛研究方面的成绩。《韩济生院士》是他的纪念文集。
-
丁肇中传耕涛,小东 著丁肇中教授是杰出的华裔物理学家,他在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诸多重要的成果,并因粒子物理领域的新发现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所有诺贝尔奖得主中,他是第一位用中文发表获奖演说的人,赢得了全世界华人的敬重。《丁肇中传》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以生动的笔触,翔实地再现了丁肇中曲折地成长经历,刻画了他勇于攀登、敢于创新的大师风采,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丁肇美,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中学时代是在中国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任教,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因发现了J粒子而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是备受瞩目的华人科学大师,受到全世界华人的敬重。在所有诺贝尔奖得主中,他是第一位在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说的人华裔科学家。过去,人们对丁肇中的了解大多仅限于诺贝尔奖得主这一方面。事实上,作为一代科学大师,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有着独特的思想和个性。《丁肇中传》以生动的笔触,翔实地在现了丁肇中传奇的成长经历和勇于创新的人生风采,给人以巨大的激励和启迪。
-
胡济民钟云霄 著“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选录了20世纪以来中国高层次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工程科学家百余人,每人一传,以生平为线索,侧重反映科学家的科学生涯和奋斗历程,重点介绍科学家突出的科研成就,充分表现科学家们矢志不渝追求科学的崇高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本书系是一套面向广大普通读者的通俗性读物,也是一套能够充分展现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群体全貌的工具书。 本书为其系列之一的《胡济民》分册。
-
抗日名将冯玉祥之女·冯理达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暂缺简介...
-
陈灏珠星岩 著陈灏珠,广东新会人。心脏病学家。1949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本科,1957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进修。现任原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主任。为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在研究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危重心律失常、我国人血脂水平、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和急性期中血栓形成与溶栓机制等作出重要贡献。历年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书多本,获国家、部、省级科技和教学成果奖5项。培养研究生57位。
-
山仑赵宏兴 著他是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他培养出的学生个个都是科研骨干和栋梁之才。他有着不了的家乡情,始终不忘为自己的家乡一一山东做些实事。他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他国的经验和教训,丰富自己的科研思路。这使他能站在全局之上,沿着自己的道路阔步前进。这个传记,记录了山仑院士的人生轨迹。读了它,对我们的人生会有所启迪。
-
大科学家50(德国)贝恩德·舒 著;张社蚕 译本书介绍了古今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50位大科学家,他们通过思想和实验推进了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的革命性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没有他们,人类今天的面貌简直不敢想象。然而,科学并不是发生在真理的象牙塔中的,表面上看似乎建立在客观真理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实际上是彻头彻尾的个人行为,而科学天才们也都是具有七情六欲、种种缺陷乃至信仰或迷信的人。正因为如此,科学家们的传记才如此脍炙人口,引人入胜。本书力图采用最新的观点,破除成见,用新颖的体例和周详的评介展现科学家的个性。
-
爱因斯坦传(德国)于尔根·奈佛 著;马怀琪 译他曾被称作“整个世纪的大脑”,并给我们的世界观带来了彻底的变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生于乌尔姆,1896年后移居瑞士。在他的“奇迹年”里,也就是1905年,他完成了最负盛名的理论“相对论”。1914年他迁居柏林,1921年荣获诺贝尔奖,1933年被迫逃离德国,尔后一直在美国的普林斯顿执教和从事研究工作,直至1955年辞世。上面的介绍虽然简短,却概括了爱因斯坦动荡不安、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不但是最为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同时还作为一位逆向思维者和特立独行、在政治上善于思考的人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爱因斯坦用他的公式E=mc2书就了历史,而他那张对着全世界伸出舌头的著名照片同样广为流行。于尔根·奈佛(Jurgen Neffe)借助大量新披露的文件和令人惊讶的档案资料,讲述了爱因斯坦以及他那个时代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在爱因斯坦神话背后所隐藏的鲜为人知的奥秘,深入浅出地描述了这位“新哥白尼”(马科斯·普朗克语)如何通过他的思想推动了现代科学的突破以及他所带来的重大影响。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爱因斯坦的科学,同时也描述了作为普通人的爱因斯坦,以及这位为人权与和平而斗争的战士在同女人和他自己的孩子打交道时内心的矛盾。奈佛还引领着读者一起进入到今天的科学实验室中,从而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理论都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以及在他去世半个世纪之后,他的研究工作都留下了什么。这是一部写得相当出色的关于我们这个时代一位杰出人物的传记,同时又是一部介绍现代科学成就及其局限的引人入胜的报告文学。
-
费曼手札(美)R·P·费曼费曼的抽屉里,长年摆着一封从未寄出的信。信纸泛黄破旧,因为费曼经常拿出来展读。那是费曼在妻子阿琳过世一年后(1946年),写给亡妻的信。费曼在信末写道:“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妳的新地址啊。”2004年,这封信和其它费曼亲笔写的信,都来到费曼的女儿米雪手中。米雪说:“看着看着,我着迷了。写这些信的人展现出思路清晰、体贴、谦虚、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来。”米雪于是选出415封信和家藏的照片编辑成这本书:“关于我父亲的书很多,不过那些书都取材于口述的数据。但现在你看到的这本书,都是他亲笔写的信,这些信自己会说话。这些信综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费曼的特质。”1988年,费曼与世长辞。死前最后一句话是:“死亡太无聊了,我可不愿死两次。”伟大喜剧演员的幕后,往往是一段历尽沧桑的人生;科学顽童的心底,透过这些纸页,浮现的是一个真挚高贵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