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
黄土情缘暂缺作者《黄土情缘:刘东生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为刘东生口述自传。以下为刘东生对《黄土情缘:刘东生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的看法:先谈一谈我对这次写这个传记的一些想法。一,我想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地质工作者。在我没有得奖之前,大家也都知道我做了一些工作,并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地方。当然,这个奖表明国家对于环境工作、地学工作很重视。我觉得,得了奖也还是应该以平常心理来对待。二,我本人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回想一下我的读书经历,确实上学都是很好的学校,但是我无论在小学、中学甚至到大学时期,什么出类拔萃,聪明绝顶,或者天资过人,这些词都落不到我的头上来。我读过很多人物传记的书,看到很多人确实是天才,确实有很多人从小就非常聪明、突出,而我不是那个类型。我是属于另外一个类型的,就是不断地努力,持之以恒,最后取得成功的。不要一写传记就一定要把这个人写成从小一直都是非常的人物。我认为,写我就应该是写平常人,这是我的一个愿望。三,写科学家的传记,主要还是要看科技上的成就。要用平常的心来看待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如果能够老老实实地把这一段历史写出来的话,也就足够了。
-
白药之父郑阳本书讲述了出生于江川星云湖畔的曲焕章,年幼时父母双亡,在他少年时代,因其三姐的缘故,得以学到伤科医疗知识,后来便独立配药行医,在1902年,他创制出了百宝丹(白药)。上世纪30年代,他把在南强街的伤科诊所,发展成了金碧路上的“曲焕章大药房”,这是因为,他已在伤科医学研究上取得新的进展——他将自己创制的百宝丹演化成了“一药化三丹一子”的系列跌打药,他也由此在昆明建立起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白药帝国。
-
科研管理四十年暂缺作者在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知识结构的质变,第一代科学家群体的登台,与世界接轨的科学体制的建立,现代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乃至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都发生在20世纪。自1895年严复喊出“西学格致救亡”,至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科教兴国”的国策,百年中国,这“科学”是与“国运”紧密关联着的。百年中国的科学,也就有太多太多的行进轨迹需要梳理,有太多太多的经验教训需要总结。关于20世纪中国历史的研究,可能是格于专业背景方面的条件,治通史的学者较少关注科学事业的发展,专习20世纪科学史者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气候。无论精治通史的大家学者,或是研习专史的散兵游勇,都共同面临着一个难题——史料的缺乏。史料,是治史的基础。根据20世纪中国科学史研究的特点,搜求新史料的工作主要涉及文字记载、亲历记忆、图像资料和实物遗存这四个方面。20世纪对于我们,望其首已遥不可及,抚其尾则相去未远。亲身经历过这个世纪科学事业发展且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和领导干部,大都已是高龄。以80岁左右的老人为例,他们在少年时代亲历抗日战争,大学毕业于共和国诞生之初,而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时期(1956-1966)则正是他们施展才华、奉献青春、燃烧激情的岁月。这些留存在记忆中的历史,对报刊、档案等文字记载类史料而言,不仅可以大大填补其缺失,增加其佐证,纠正其讹误,而且还可以展示为当年文字所不能记述或难以记述的时代忌讳、人际关系和个人的心路历程。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失败挫折和灵感顿悟,学术交流中的辩争和启迪,社会环境中非科学因素的激励和干扰等等,许多为论文报告所难以言道者,当事人的记忆却有助于我们还原历史的全景。湖南教育出版社欲以承担挖掘和抢救亲历记忆类史料为己任,于2006年启动了《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的工作计划,在学界前辈和同道的支持下,成立了丛书编委会,于科学史界和科学记者群中招兵买马,认真探索采访整理工作规范和成书体例。通过多方精诚合作,在近两年中已出版图书20种,得到了学术界和读者的认可。
-
中国通信元勋王延锋,姜玉平,宋神秘本书梳理描绘了张煦院士一生学术成长的主要经历以及主要学术贡献。提出家庭环境,靠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靠前名校的接轨,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建设需求与个人志气与奋斗的结合,是成长为有名科学家的重要条件。本书梳理描绘了张煦院士一生学术成长的主要经历以及主要学术贡献。提出家庭环境,靠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靠前名校的接轨,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建设需求与个人志气与奋斗的结合,是成长为有名科学家的重要条件。
-
行走在革命、科学与哲学的边缘范岱年 口述,熊卫民 访问整理范岱年先生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科学哲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但因怀抱革命救国的理想而加入了中共地下党,没有成为物理学家。 他以无产阶级革命战J:砥砺自己,却不幸被错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他没有受过哲学的专业训练,但在戴帽改造的困厄中,为r服务于批判西方自然科学理论,奉命译述了大量相关的外文资料,也由此开始r他的学术生涯。 在革命、物理、哲学边缘的峰回路转中,他成为科学哲学家。 他是《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的第31代裔孙,秉承祖训家风,一生表现了中华民族精英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行走在革命、科学与哲学的边缘:范岱年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是范先生年近90高龄时的口述回忆,系统地回顾r他参加革命工作的经历和从事科学哲学领域译述、研究和组织工作的历史。 任人生的不同时段和轨迹的交集中,郭沫若、范寿康、胡愈之、束星北、许良英、张劲夫、杜润生、张明远、于光远、洪谦、科恩、卢嘉锡等诸多名人出现在他叙述的亲历故事中。
-
徐更光传王民 著徐更光先生是我国著名爆炸科学与技术专家,是新中国军工事业的功勋,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徐老一生致力于我国爆炸科学与技术事业,为武器装备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见证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沧桑巨变,并且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本传记以徐更光院士的家庭背景、教育情况和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勾勒出他在这几门学科开创和发展中做出的工作。弘扬了老一辈的科学家为了国家科学的发展、进步不懈努力的开拓精神。
-
格致桃李伴公卿李军凯 沈正华 周子恒 著沈克琦是中国杰出的物理教育家(1921—2015),出生于书香门第,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他曾经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火纷飞和颠沛流离,也曾是光芒璀璨的西南联大1943届物理系优秀毕业生;他曾在恶劣的环境执起中学教鞭,也曾担任北京大学的副校长;他曾饱受政治运动的摧残,也曾是动乱中坚持真理的中流砥柱;1977年他有幸随后首次派出的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访问美国,亲眼目睹了这个教育大国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并试图深入了解该体系的运转机制和管理办法。这些经验对于一辈子从事物理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他而言十分可贵,这次机遇对这位新中国物理教育发展的见证人而言也是千载难逢。1978年,他作为北京大学的教师代表参加了由邓小平召开的科教座谈会,亲历了十年动乱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的整个过程。 他长期从事物理教学,为推进理科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了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和博士后制度的建设工作;他与李政道博士一起创立并组织了历时十年的CUSPEA中美联合招考项目,选拔了众多优秀学子出国留学深造,培育了一批高端人才;他参与创建了烟台大学,为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长期担任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参与创办并主持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晚年的他对中国的物理学的发展和教育依然十分关注,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通过老科学家学术资料采集工程使得人们有幸近距离接触到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教育家,采集小组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本书向读者系统呈现了沈克琦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与思想脉络。
-
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潘云唐 著作为2003年度国家*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刘东生院士光辉的奋斗历程,无疑是我国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尤其是中青年地学工作者一部内容丰富的生活教科书。本书运用口述实录和客观描述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从七个方面,记录了刘东生传奇式的人生经历。集中体现了他严谨治学、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
-
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善本出版有限公司 著本书邀请世界各地的交互设计师,就交互中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这一主题,以文字结合案例分析的形式分享设计师对交互设计的设计技法、信息传递、情感交流以及发展趋势的理解,并且有大量精彩的交互设计案例展示,读者可以通过设计师的文章和案例展示,了解到交互设计的*新潮流。
-
北教小雨暂缺作者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