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
韩济生传陈琦 张嵘 韩松平 著,陈琦 张嵘 韩松平 编本书通过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科学院韩济生院士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内容。 行文严谨,引用资料真实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给读者提供了韩济生院士丰富多彩的学术成长经历和科研道路上的真知灼见。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从本书获取大量独有的历史资料。本书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的一种。
-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朱海燕 著本书记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永茂毕生投身于核科学事业的经历,也反映了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围绕着原子弹、氢弹、核潜艇的研制,像周永茂一样的核科技工作者是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中铸就核强国的梦想;作为一个核科学家,周永茂又是如何持之以恒地实践着个人的梦想———核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 本书对于核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适合于本领域从业人员和广大关心中国核工业和核科学发展的社会公众阅读。
-
新时代开拓者的华章杨海山 编千般故事,一种情怀。杨海山同志虽已离开饲料一线,但《新时代开拓者的华章—牧歌》记录了峥嵘岁月中行业老模范、老同志、老前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事迹,为新时代的从业者勾勒出畜牧饲料行业的骨与魂。寒春、阳早夫妇的专注与赤诚,抗日时期平谷区首任支部书记的奉献与牺牲等,都通过杨海山同志朴实却真诚的文字感染着我们,震撼着我们,鞭策着我们。
-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邱蔚六传中国工程院 著该书真实的展示了邱蔚六院士不寻常的悬壶济世的大师风范;用翔实的事实,记述了邱蔚六院士风雨同舟、艰苦创业那令人震撼和鲜为人知的人性光辉;展示了邱蔚六院士开创“中国式”口腔颌面外科的峥嵘岁月。那锐意进取和大医精诚的医者风范,谱写了邱蔚六院士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
-
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传李志杰 著本书是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著名电机工程专家、中国电机工程教育的奠基人,培养出江泽民、钱学森等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才的杰出教育家,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知名教授钟兆琳先生的传记。全书以丰富的文字和照片资料,以饱含深情的笔调,记述了钟兆琳先生从出生、少年求学、入读交通大学、海外留学,到归国任教、协助民族工业企业研制中国早期电机、拒绝与汪伪政权合作、参加进步民主运动、护校迎接解放,再到解放后积极投身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率先以实际行动拥护交大西迁,以及“文革”时期遭受迫害、晚年仍孜孜不倦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的一生历程,勾勒出钟兆琳先生为追求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献身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大写人生形象,彰显出钟兆琳先生胸怀祖国和人民,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困苦的可贵品质。本书对有志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有志于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青年学子,尤其具有学习价值和激励作用,对普通读者了解相关人物、相关事件等,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钱学森的故事叶永烈《钱学森的故事》由著名作家叶永烈根据青少年人生成长需要与阅读兴趣特点,精选钱学森精彩人生片段,倾情讲述钱学森:一位昂扬自信的多面手学霸,与美特工斗智斗勇的爱国勇士、归国拓荒的“火箭大王”、光辉熠熠的科技*星——“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传奇人生故事;生动展现钱学森卓越的人生追求、高尚的精神世界与非凡的科学成就,为广大青少年爱国家爱科学,素描了一位可亲、可敬、可学的超级偶像。读《钱学森的故事》,做新时代有为青少年。
-
他飞向了群星贺嘉 著斯蒂芬?霍金,一个高度残疾的病人,23岁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32岁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37岁成为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成为与爱因斯坦、牛顿比肩的科学巨人。他吸引着科学界的人,也吸引着非科学界的人,然而,所有这些是如何发生的呢?霍金是如何摆脱身体的残疾,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每个障碍而取得胜利的呢?他所取得的成功比大多数正常人所梦想的成功要大得多,他是如何做得到的?这些问题是很多人都想了解的。 本书从霍金的传奇人生去探寻大师的足迹,为读者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轮椅上的“宇宙之王”,并通过对霍金一生的记述,从霍金的人生历程中汲取那令人鼓舞的力量!
-
为了没有盲区的天空吕瑞花 龚梓健 著,吕瑞花 龚梓健 编《该书为《科技托起国防梦丛书》之一,定位于以青少年、战士、预备役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绘图读物。围绕国防科技的领军人物、我国火控雷达专家王越一生的经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一个个故事以精练、生动的笔墨描绘科学家贡献国防事业的精彩人生,彰显他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全书分7章,包括故乡与家世、国难深重的小学和中学时代、作为军人的大学生涯、与新中国雷达事业一起成长、文化大革命”岁月里的科研会战、在科学的春天里、科教兴国开新篇、王越的学术成长历程共19万字。
-
沙庆林传刘永超,石侠 著《沙庆林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是在总结梳理沙庆林院士的工作笔记、科研报告以及回忆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对相关人员的采访实录编写而成。书中客观详细地叙述了沙庆林院士的成长历程、援外工作经历等,并重点对沙庆林院士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力争全面、准确地展现他在公路工程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沙庆林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可供道路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阅读。沙庆林(1930.5.7-),公路工程专家,江苏宜兴人。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57年于莫斯科公路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在亚非六国从事援外公路工程设计施工和科研。先后主持“六五”“七五”和“八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在重型压实标准、路面设计理论、典型结构和可靠度设计等领域有大量创新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成果应用已形成我国高等级公路修建模式。参加了2000多千米高速公路设计施工指导。1993年“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抗滑表层成套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研究成功国际领先的粗集料断级配设计与检验方法及新施工工艺,为我国长寿命路面奠定技术基础。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行走在革命、科学与哲学的边缘范岱年 口述,熊卫民 访问整理范岱年先生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科学哲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但因怀抱革命救国的理想而加入了中共地下党,没有成为物理学家。 他以无产阶级革命战J:砥砺自己,却不幸被错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他没有受过哲学的专业训练,但在戴帽改造的困厄中,为r服务于批判西方自然科学理论,奉命译述了大量相关的外文资料,也由此开始r他的学术生涯。 在革命、物理、哲学边缘的峰回路转中,他成为科学哲学家。 他是《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的第31代裔孙,秉承祖训家风,一生表现了中华民族精英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行走在革命、科学与哲学的边缘:范岱年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是范先生年近90高龄时的口述回忆,系统地回顾r他参加革命工作的经历和从事科学哲学领域译述、研究和组织工作的历史。 任人生的不同时段和轨迹的交集中,郭沫若、范寿康、胡愈之、束星北、许良英、张劲夫、杜润生、张明远、于光远、洪谦、科恩、卢嘉锡等诸多名人出现在他叙述的亲历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