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
和珅李景屏著生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和珅,无论在其生前还是身后都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英国访华使团认为和珅“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中国人私下称之为”二皇帝“;嘉庆皇帝斥责其”贪蠹误国”而近年来出版的一些著述中则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贪官,而近年来出版的一些著述中则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贪官。而在野史、戏说一类的文艺作品中,和珅则成为一个不学无术、既奸诈又愚蠢的小人,成为刘墉。纪晓岗等人嘲讽、愚弄的对象。本书以档案材料、和珅诗集以及其他史料为依据,再现历史上和珅的真实面目:他擅长文墨、精通四种语言文字,他善解人意,深得乾隆赏识,青年得志,飞黄腾达;他风流倜傥,贪婪妈色;他既是乾隆的宠臣,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盗臣;他无才补天,却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游刃有余;他既是一名封建官员,又是一个广开店铺、出租土地及铺面房、放高利货并积下累累家私的私的富商大贾;他既是乾隆后期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又是最高权力更迭的牺牲品。如果说在刘墉、纪晓岗身上主要体现的是封建传统意识,那么在和珅身上所折射出的恰恰是与传统已经有些不太合拍的观念。
-
吴文俊之路胡作玄,石赫著本书简略地回顾了吴先生的成长过程:他求学的曲折、日寇入侵造成的灾难、好友给予的帮助、名师对他的影响、他取得的成功,等等。还介绍了吴先生的学术成就:诸多的研究领域、令人惊讶的成果、成果产生的影响、卓著的战略眼光、学术思想的变化,等等。本书还尝试介绍吴先生的学术思想:他对数学的认识、他的学术思想的实质、他对发展数学的主张,等等。使读者顺着他的战略眼光、领悟他的学术思想、了解他的主张和意图,会加深对吴文俊先生科学生涯的了解。
-
伽利略陈文清暂缺简介...
-
台湾巨贾——施振荣传原晓燕著施振荣,台湾宏基集团创始人。本书通过介绍施振荣的成长历程,展示他的创业史,从而让广大读者了解这位颇具影响的台湾商业巨人。
-
骄傲的女神林徽因丁言昭著本书记录了我国现代文化史上著名女诗人和建筑师林徽因一生在亲情、友情、爱情方面的曲折经历以及在建筑和文学方面取得的成绩。 在众多热爱林徽因的人们心中,林徽因仿佛就是一位骄傲的女神,她圣洁、美丽又富有才气,既是文学家又是建筑家,几乎成了完美女人的化身。本书作者充分运用其撰写女性作家传记的经验,在丰富资料的基础上,把林徽因的一生从童年到晚年,从文学到建筑,从友情到亲情等一系列经历都作了详细的描述。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感情波折,又使林徽因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围绕在林徽因身边的一大批文化精英也在书中一一展现,这一切都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
-
宁静致远许良著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再现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家获得者崔琦的生活历史背景,杰出的科学成就,严谨的科学思想,对科学真理的激动人心的探求和对祖国科教事业的深切关怀。
-
金经昌纪念文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本书收有:金经昌的城市规划论稿、金经昌的城市规划实践、金经昌的摄影生涯、金经昌的退休生活、怀念金经昌五部分内容。
-
王化云纪念文集郭国顺主编;黄河水利委员会编本书包括:“怀念王化云主任”、“学习王化云/把治黄事业推向前进”、“21世纪黄河泥沙处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黄河水资源及其监测预报和评价”等文章。
-
生命=时间+信仰郭德雯著《生命=时间+信仰:郭申元博士的故事》是郭申元博士的传记。郭元1970年生于上海。从幼儿时起,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发展,品学兼优,1990年怀抱学习最新科学技术,报效祖国和人类的崇高理想赴美国留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并在哈佛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废寝忘食、刻苦钻研、揭示了生命体中DNA解旋酶的结构,攻克了国际生化科研数年来未能解决的难题为生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不幸的是,他却被癌症夺去了年仅29岁的生命……综观其人生历程,他不愧为求知的模范、生活的模范、爱国的模范、进取的模范。该书就是向你讲述郭申元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一个个真实而又生动的故事。
-
补天刘兵主编为何要补天?自然是天有缺憾了。如果把现在传播到公众心目中的科学比作天,那么它的缺憾就在于大部分所传播的仅仅是具体科学知识,而与其相共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则相对匮乏。它的后遗症之一就是造成了社会上许多人处于"有技术却不懂科学"、"有知识却没有文化"的状态。如何弥补这种缺憾?读读《补天——科学文化名人访谈录》一书,你或许对“补天之道”有所顿悟。这本访谈录中所采访的对象是活跃在中国科学文化和科学传播领域中的科学文化名人,也是名副其实、辛勤而又执著的“补天者”。他们之中既有年长的知名科学家、发明家、学者,又有在科学文化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涉及科学研究、科学发明、科学普及、科技管理、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与社会、科技著作及科普图书的译介编辑和出版发行等方面,可以说囊括了科学文化和科学传播中的所涉及的基本领域。正因为如此,读这本书至少有两大益处:其一,通过此书,可以认识中国科学文化及其传播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了解补天者提出的各种补天之术;其二:通过此书,可以获得对科学文化名人感性认识。因为它是以问答的方式来阐释科学和文化,所以读起来就如同和这些名人面对面的交流对话,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和他们一起感悟科学、畅谈文化。既能使你的心智得到启迪,又能让你领略到名人们各具特色的风采和魅力。深入其中,仔细倾听名人们的谈话,你会发现他们对各种各样有趣话题的独特阐释:看似脱离实际的数学在社会中有什么作用呢?胡作玄先生会告诉你:“数学是最便宜的风险投资,如果投准了就会相当好。比如在各个领域内能干出比较大的事来的,都是数学与他那个学科结合得比较好,物理尤其明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至少有一半靠数学,至少有两位当代第一流的数学家”。可中国数学界却处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尴尬境地,而在公众的心目中也有个普遍的数学无用思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胡先生认为可以通过数学史数学思想的教育来逐步解决。不过数学家王元院士认为:“数学不需要这么多人搞,否则就会给老百姓带来灾难了,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懂得,这只能几个专家去搞”。他还认为中国的数学发展“很重要的在于评价体系。假如评价体系好,就像一个人的造血功能好,人才会涌出,评价体系不好,好的人才就出不来。中国的评价体系在某些外国人看来不太好。”不过他坚信:中国最早达到世界一流成果的领域,就是数学。他还引用杨振宁先生的话说“中国的数学最容易达到诺贝尔奖这种水平”。怎样做科普才最有效果?著名科普专家李元会告诉你:“让科普艺术化!”他说“我在美国看迪斯尼乐园,它们都是用科学的内容加上娱乐的形式。娱乐和科学结合起来很有效果,就是不要划得那么清,这是科学那是娱乐。原本这应是统一的结构,应该把科学娱乐普及相结合,因为把科学、艺术、文化娱乐结合在一起的科学才是最有效的,也是深入人心的,更是喜闻乐见的。”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则提出:“科学普及太重要了,不能单有科普作家来担当”,“科学家应起到发球员的作用,因为科学成果这个球是从科学家手中抛出来的,科学家应有意识地向社会公众宣传,让公众了解科学。”科学史能做什么?一般人从功利的角度看科学史是“无用”的,然而著名科学史家席泽宗院士却一针见血的指出:“看问题光从‘无用’、‘有用’这样的角度看不一定是合适的,没有用的东西或许是最有用的”。“通过历史的手法来宣传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科学史是宣传科普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科学和人文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才能恰到好处?江晓原教授认为:“要保持必要的张力,适度的融合。在两者的边缘上不要弄的很清晰,这边缘是模糊的,边缘上活动的一群热能够经常沟通。达到适度的平衡,这比较理想化”。他还主张科普本身应成为一种职业,而这个职业可以由科学文化人来做。怎么样才能成为科学的文化人呢?他认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设计某种特殊的课程,有意识地培养这种人;第二种是个人追求。”事实上从其经历可以看出,他本人就是第二种方法的成功践者。而目前他又在尝试没有先例的第一种方法:创建了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并担任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的首任系主任,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科学文化人。科学哲学对于社会有怎样的意义?范岱年研究员认为:科学哲学是连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科学哲学的主要社会功能是思想启蒙,是促进思想解放,科学哲学的突破往往是科学革命的先导。中国科学哲学学科的现状又如何呢?吴国盛教授会直言不讳的告诉你“一点像样的成绩也没有”,所以他呼吁:中国科学哲学应建立起合理的金字塔,要有范式。科学精神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田松博士认为:“科学精神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所有的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没有超自然力量的地位,这大概就是理性精神;二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所有的理论都必需经得起实验的检验,这应该是实证精神。”除此之外,一些科学文化名人们还探讨了诸如“为什么伪科学、邪教、迷信会泛滥成灾?、为什么疾病也需要敬畏?、文化衰退是必然的吗?、科学文化出版怎样才能走出窘境?”等与科学文化相关的问题,相信读过此书后,对这些问题你会获得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听这些名人们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谈话,你不仅能够了解到他们从事补天的心路历程,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对科学的殷殷沉思、对人文的切切关怀!他们在科学文化领域辛勤耕耘、积极探索的目的就是把科学知识与其相共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传播给公众,是要“为科学注入人文因素”,弥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裂痕,“让人生理智而不失丰富”!正如补天丛书主编刘兵教授所说的那样“他们就是在科学传播领域中可敬的‘补天者’。”(当然也包括他本人)他们各自所提出的“补天之道”,虽然见仁见智,却都是他们心血和智慧的结晶,相信一定会对读者有所启迪,会给被科学束缚的芸芸众生,带去人文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