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
中国当代十大科学家周文斌等著《十大科学家》丛书是《少年科学文库》中的丛书之一,在这套内容丰富、规模庞大的文库里,为什么要给科学家的故事留下重要的一个席位呢?只要看一看当前的书刊市场,我们便不难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社会上的各类人群中,科学家是最应受到尊敬的人群之一。他们的力量最大,能改变人们的观念,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整个社会面貌;他们的奉献精神最强,是他们把知识和智慧酿造成甘霖,洒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他们的思想境界最高,对自己规律的刻夺探索和深邃了解,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无不在享用着科学的恩惠,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歌颂科学家的功德,没有理由不使科学家成为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所崇敬和学习的榜样,没有理由不引导我们的青少年去追寻科学家的足迹,发扬他们的精神,继承他们的事业。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们的科普作家和出版家们才对《十大科学家》丛书的写作和出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全套丛书共分10册,较为系统地介绍了100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他们都是世界或我们国内一流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的名字已被永远镌刻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一切有兴趣阅读这套丛书的青少年,一定会从中获取力量,获取智慧,获取热情,获取对未来的新向往,惟有这一点,才是作者和编者的共同愿望。
-
和谐与统一(丹)尼耳斯·布莱依耳(Niels Blaedel)著;戈革译尼耳斯·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20世纪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以高尚的人格、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批判性、开创性的科学研究,吸引并团结了各国卓有成就的科学人才聚集到他在丹麦创建的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现名尼耳斯·玻尔研究所)。以他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建立并完善了量子力学理论,20世纪的科学界因而飞跃性地发展了无数分支学科。“哥本哈根精神”代表的团结协作的科研风格至今仍为世界科学界所推崇。本书主要叙述了玻尔的人生经历,如剑桥求学、二战出逃、援助难民、玻尔—爱因斯坦论战等,揭示了细致入微、锲而不舍不仅是玻尔的学术作风,而且也表征着他的人生态度。全书按时间顺序,通过童年、成年及老年玻尔所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人生事件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平和安详而又思想深邃的正义科学家形象。
-
吴有训传聂冷著七十年前的今天,太平洋彼岸,中国首位世界知名物理学家脚步沉毅踏上归国的旅程;抛却鲜花美酒,选择荆棘苦胆;放弃坦途捷径,选择崎岖跋涉;荜路褴褛,开创了中国物理学研究之先河;呕心沥血,培养了中国第一代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夙兴夜寐,操持了中国数理化工程天文科研领域的全部初期规划;原子弹、核动力、半导体、激光器、电子计算机……几乎中国的每一项高科技成果都与他血脉相连。他是中国科教界的泰山北斗;他的一生,是一首科教强国的壮丽史诗。他历经磨难不消沉,面对尘嚣不浮躁;他,一个正气浩然的大写的人!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吴有训。亲爱的读者,您想知道他奋半的一生及其心路历程吗?请与我们一起翻开这部感人的传记……
-
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故事吴水清主编《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故事(中册)》所撰写的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既有老一辈科学工作者,也有中年学术带头人、青年后起之秀。近半个世纪以来,老中青科学家汇聚在一起,填补了科学技术领域的一项项空白,写出了我们共和国科学技术史上一页页闪光的篇章。他们为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奠基和发展,为中华的腾飞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
中国,谁来夺诺贝尔奖曾德凤编著暂缺简介...
-
汤川秀树林怀秋,王刚,夏文秀编著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07~1981),大阪大学哲学博士,历任京都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教授。1948年赴美国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55年回国。他从电磁理论得到启发,于1935年提出了关于核子力的“介子理论”。现在一般认为4种相互作用都是汤川型相互作用,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称为规范子(后来杨振宁等发展了规范理论)。 汤川秀树认为,正如电磁作用是带电粒子间交换光子产生那样,核子也是通过交换一种媒介粒子而发生作用的,可能存在某种属核子力的力场。他通过计算,认为这种粒子的质量约为质子的1/10、为电子的200倍,介于质子和电子之间。人们就称它作“介子”。 介子场理论发表后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936年,美国的安德森等在研究宇宙射线时发现一种新粒子,其质量为电子质量的200倍。奥本海默认为这就是汤川秀树预言的介子。“介子理论”随之博得人们的青睐。但实际上发现的介子,其寿命比汤川秀树理论预言的介子寿命长许多,并不是汤川秀树预言的介子(后来得知它是一种轻子,与核作用无关,改称μ子),这促使人们投入更多的力量去寻找介子。 经过多年努力,到1947年,英国的鲍威尔等在布列斯托大学用照相乳胶技术研究宇宙射线时,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命名为π介子,结果证实这才是汤川秀树预言的介子。这一发现证实了汤川秀树理论的正确性。 从汤川秀树理论的建立到π介子的发现,标志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又向前跨进了一步,即从认识原子核进入到认识基本粒子的领域。汤川秀树“由于在核子力理论的基础上预言了介子的存在”,获得了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鲍威尔“由于发展了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且使用这种方法发现了介子”,获得了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汤川秀树获诺贝尔奖时不过42岁,但他提出据以获奖的介子理论这一科研成果时才25岁。 长期以来,人们曾普遍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西方科学思想的成果;东方传统的方法论思想则似乎是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精神相悖。事实上,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思想宝库中的中国和东方古代思想,正在以特定的思维方式影响着现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这正反映了古代思想与现代科学的某种契合。汤川秀树说:“我之所以把庄子作为话题,是由于早在2300年前,庄子就已经洞察了现代人类状况的这种不可思议的感觉”,特别是由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已经以种种方式渗透在他的心中,并为他“作为科学家树立个性起到了作用。”
-
爱因斯坦张武[等]编著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 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 爱因斯坦生长在物理学急剧变革的时期,通过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物理学家的努力,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伽利略和牛顿建立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由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特别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的发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使得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领域中原则性的理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留给后人的,只是在细节方面的补充和发展。可是,历史的进程恰恰相反,接踵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以太漂移实验、元素的放射性、电子运动、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等。在这个新形势面前,物理学家一般企图以在旧理论框架内部进行修补的办法来解决矛盾,但是,年轻的爱因斯坦则不为旧传统所束缚,在洛伦兹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空间和时间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质上的变革。这一理论上的根本性突破,开辟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把牛顿力学作为低速运动理论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内。它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的统一性,深刻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质量和能量的相当性),发展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原理,并且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空时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指出空时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它并不是平坦的欧几里得空间,而是弯曲的黎曼空间。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他推断光在引力场中不沿着直线而会沿着曲线传播。这一理论预见,在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在日蚀观察中得到证实,当时全世界都为之轰动。1938年,他在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即从场方程推导出物体运动方程,由此更深一步地揭示了空时、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广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的研究,60年代以来,由于实验技术和天文学的巨大发展受到重视。 另外,爱因斯坦对宇宙学、用引力和电磁的统一场论、量子论的研究都为物理学的发展 作出了贡献。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 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后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涡中心的德国和美国,经历过 两次世界大战。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 识分子要对社会负怎样的责任。 爱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但他却目睹了科学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造成的 巨大破坏,因此,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 这方面的言论。他对政治问题第一次公开表态,就是1914年签署的一个反对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声明。他对政治问题的最后一次发言,即1955年4月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 言”,也仍然是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20世纪思想家的画廊中,爱因斯坦,就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他的品格与天 地日月相争辉,他的科学贡献,人类将万世景仰。
-
莱特兄弟刘东力,莫小培编著威尔伯.莱特生于1867年4月16日,他的弟弟奥维尔.莱特生于1871年8月19日,他们从小就对机械装配和飞行怀有浓厚的兴趣,从事自行车修理和制造行业。奥托.李林塔尔试飞滑翔机成功的消息使他们立志飞行。1896年李林塔尔试飞失事,促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飞机的平衡操纵上面。他们特别研究了鸟的飞行,并深入钻研了当时几乎所有关于航空理论方面的书籍。这个时期,航空事业连连受挫,飞行技师皮尔机毁人亡,重机枪发明人马克沁试飞失败,航空学家兰利连飞机带人摔入水中,等等,这使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 莱特兄弟却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从1900年至1902年期间,他们除了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之外,还自制了200多个不同的机翼进行了上千次风洞实验,修正了李林塔尔的一些错误的飞行数据,设计出了较大升力的机翼截面形状。他们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这架飞机的翼展为13.2米,升降舵在前,方向舵在后,两副两叶推进螺旋桨由链条传动,着陆装置为滑橇式,装有一台70千克重,功率为8.8千瓦的四缸发动机。这架航空史上著名的飞机,现在陈列在美国华盛顿航空航天博物馆内。 1903年12月14日至17日,“飞行者”l号进行第4次试飞,地点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基蒂霍克的一片沙丘上。第一次试飞由奥维尔.莱特驾驶,共飞行了36米,留空12秒。第四次由威尔伯.莱特驾驶,共飞行了260米,留空59秒。1906年,他们的飞机在美国获得专利发明权。 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威尔伯.莱特于1912年5月29日逝世,年仅45岁。此后,奥维尔.莱特奋斗30年,使莱特飞机公司成为世界著名飞机制造商,资金高达百亿美元。奥维尔.莱特于1948年1月3日逝世。
-
居里夫人张甲凤编著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原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少年的玛丽,虽然家境贫寒,但十分好学,16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华沙女子中学,并获得金质奖章。但那时的波兰,已被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女子没有上大学的权利。家境贫困,又无力到国外求学,因此只好到乡下当了5年家庭教师。在此期间,她省吃节用,积了一点钱准备到国外求学。1891年的冬天,这个年轻波兰女青年只身踏上了去巴黎的旅途。虽然这时天气很冷,但这位女青年的胸中,蕴含着一股渴望的烈火,因为,她马上要到著名的巴黎大学学习,这是她多年梦寐以求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现在,她的理想就要变为现实,怎么能不激动呢!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之后,这位贫穷的波兰姑娘每天上课来得很早,总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全神贯注地倾听教授讲解。下课之后,除吃饭之外,不是到实验室搞实验,就是到图书馆读书。很快,便成为全班中最优秀的学生,备受教师的重视和同学的尊敬。在生活上,玛丽因经济拮据,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又小又矮的阁楼,忍受着夏天的闷热和冬天的寒冷。为了挤时间学习,常常几天不做饭,只吃现成的涂上黄油的面包。晚上为了节省灯油,就到附近图书馆看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后,才回家点起小煤油灯,伏案学习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去休息。由于长期劳累,再加上营养不良,玛丽得了贫血症。有一天,她与一位同学刚走出教室突然头晕腿软,晕倒在地,在场的同学吓了一跳,赶忙把她送到附近的一所医院。
-
巴甫洛夫陈舜萍,金宵编著如果我们对人类文化科学史上走过的风流人物,作一回眸和审视就会发现,即使在我们即将走进21世纪的今天,他们的丰硕遗产和崇高风范对我们,特别是对我们的青年一代,还是大有教益的。 作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和爱国主义者,巴甫洛夫在科研中所表现的那种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不计得失、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特别是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一句话,即他的高风懿范,是没有时代与地域的限制的,对我国正处于改革大潮中的学者、青年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楷模。作者在作品里不仅塑造了巴甫洛夫和谢拉菲玛这两个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以及他们独特的生活道路,而且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这是一本难得的描写自然科学生活和道路的文学传记佳作。尤其是作者把巴甫洛夫去世前写给青年的一封信作为全书的结尾是颇具匠心的。这不是一封普通的信,而是巴甫洛夫一生的心血的结晶,是他自己科学事业和生活道路的写照。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老一代科学家对青年无限的爱和殷切的期望。